丰衣足食后的执政新挑战

2012-12-29 00:00:00刘炳香
人民论坛 2012年19期


  共产党要继续执政,长期执政,要让人活得有尊严,那么,政府必须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日益丰富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满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需求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毛泽东强调,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历史和人民对共产党的选择是有原因的,也是符合规律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并真正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中说:“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是由于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所持有的尊敬。”“与之相比,在共产党地区,可能大多数农民仍然是完全不关心政治的,但他们倾向于与这个政权合作。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则积极地支持共产党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也是共产党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人的需求没有止境,是不断向更高层次上发展递进的。满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需求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领导中国人民一起奋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但温饱的需求相对单纯,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等无不具有内容丰富及满足标准多样性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不管对以人为本有多少种理解和解释,其基本含义必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珍爱生命,让人活着。这是最基础的。如果人没有了,以人为本就是言之无物的空谈。二是让人活得有尊严。这要求给人以关怀、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尊重,如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选择、尊重利益等。
  政府满足民众更高层次需求面临极大的挑战
  了解、分析、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丰富需求存在现实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我们通常说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有着各自明显不同的利益。政府要及时、有效、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利益往往力不从心。
  发展是满足民众多样化更高需求的基础,但保持科学发展难度大。我国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短期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高速增长代价高、资源约束条件多、社会发展失衡、分配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体制机制障碍、丑恶现象凸显等普遍存在,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还需要艰苦的努力。由于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物质资源、金钱资源、信息资源等往往都不能满足当地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那么,政府必须权衡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以及发展的速度与程度。这既需要政府掌握先进的决策技术,也需要政府具有高超的决策艺术。
  改革发展与赢得民心并不必然呈现正相关。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政府很难保证每一改革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保证某项改革至少一个人受益,没有任何人受损。有时,要保证改革使大多数群众利益最大化也变得非常困难。这些年的大量改革举措,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积聚了大量矛盾与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有时,改革发展越快,短时间内急剧积聚的矛盾越多,冲突越激烈,出现“经济发展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却疏远了”现象。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冲突如何化解需要政府的艰苦努力。
  政府的应对之策
  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和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我国政府应对上述挑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培育公民社会,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保证民众能够通过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及时地表达其愿望诉求。同时,政府通过工作方式转变、人才资源下沉、政务信息公开,及时有效地了解、综合、表达、实现民众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获得民众的利益认同,实现发展动力多元化。发展需要动力,多元动力才能保证快速的科学发展,如同每节车厢上都有动力的动车组,速度远远高于“全靠车头带”的火车一样。动力多元化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认同。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地区对已有财富、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这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利益的分配过程中,统筹兼顾并综合平衡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不同利益群众间的利益等,有利于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保持本地区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获得民众的公平认同,保证发展具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情况下的内乱,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源于不平等” (亚里士多德)。当现有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时,人们的“公平感”是政府获得制度认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公平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认为,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投入”与“产出”相符,就会产生公平感,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同时,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同周围人的“投入”和“产出”比值作比较。如果二者相当,就认为是公平的;若自己的比值小于他人的比值,就认为是不公平的。政府要为民众公平感的产生创造条件。其中,实现机会均等,包括受教育机会均等、获得发展机会均等等,控制干部的自由裁量权,干部隐私权减损等,这些都是极其有效的努力。
  第四,改革政府,建立责任政府。要面对挑战、应对挑战,归根结底要靠政府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建立起责任政府,使政府成为廉价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细节政府。这要求政府明确自身的职能,即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公平正义、弥补市场缺陷、保护弱势人群。在现阶段,中国政府要承担起“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责任。这必须改革政府,包括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管理内容调整等。政府改革总的趋势是市场化、民主化,即把计划经济高度集权时期从企业、民众中收走的权力重新回归市场、回归民众,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过程。建立责任政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把政府创造政绩的冲动与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更高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