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相机与手机的此消彼长
千万像素手机面世时间并不算短,之初并未受到使用者的重视,自iphone、HTC等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拍照与各种摄影滤镜软件的结合,让拿手机的人都成为了喜爱拍照的人,并且随着网络分享的兴起,手机拍摄更成为不二之选,在更多场合下我们见到的是手持手机拍照而非使用便携相机的人,种种迹象表明手机智能应用的强大正在慢慢蚕食着便携相机市场。
当初DC面对手机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尼康、索尼都曾经发布过超广角、大光学变焦比镜头;800万像素CCD;折叠式取景器等等,看上去超牛。此时的手机拍摄尚在摇篮之内,任何一款拍照手机放到NIKON 8800或者SONY F828之前,那是连退避三舍的机会都没有,会直接被DC不小心外泻的霸气秒杀。时任佳能总裁足达洋六在接受采访时候曾表示,整和形数码产品在未来可以代替DC,但是他肯定看不到这一天。
我们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是;柯达靠着DC已经破产,奥林巴斯DC相比2007年业绩下滑51%,卡西欧DC相比2007年业绩下滑66%,三星DC相比07年业绩下滑24%。尼康说相比前年总赢利减少了4.7%,但是单反和镜头收入却提升了大约6%;佳能的情况和尼康差不多,除了财报里没有提的DC线之外,其他所有业务都在赚钱,而总业绩却有所下滑。难道全世界所有的DC产品突然间都成了赔钱货?是的,因为DC产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压力的来源正是具备拍照功能的手机产品。
能够做到逆市增长,智能手机必然有其优点:
首先,智能手机擅长“拿来主义”。不是物质上的拿来,而是精神层次的拿来;相对DC而言许多硬件设备装不上手机,但这没有成为手机炒做DC概念的障碍。唯像素论、卡尔·蔡司镜头、40倍大变焦,当年DC大繁荣时代的三大忽悠被手机学了个有模有样。拍照的技术指标其实并不复杂,消费者被忽悠了这么多年难道还搞不明白吗?
消费者的错误观念是厂商长期误导的结果,因此DC厂商就肩负了原罪,当后起的手机来利用这些原罪的时候,DC厂商就陷入无法自我澄清的尴尬。据悉三星和诺基亚都将在今年内发布携带4000万像素摄像头的手机,毫无疑问这就是针对DC市场而去的。虽然任何一家DC厂家都可以高举科学的“照妖镜”来论证这4000万的实用价值,但就是没有一家DC厂商敢于站在“像素无用”的立场上说话,反而频频质疑这4000万像素的真实性。三星和诺基亚可能会去做一些面子工程,却绝对不可能去作假。
第二,手机是一种“不求人”的拍照设备。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你有一台好数码相机,那就必须要配备电脑、连上宽带、还要安装PS程序。什么PS太高端,那好歹也要个“魔术手”吧。如果没有这三大帮手,你拍摄的照片别人根本看不到,看到了也会觉得是(30万像素)手机拍的。根据信息的传播定理,每转换1次存储介质,素材内容就要损失80%;也就是说,在不PS的前提下,能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图片只占拍摄量的4%。(如果要附加PS,那这个数字可能将缩水10倍)由此看来,DC其实是一个效率不高的拍摄工具。
手机天生附带无线的信息传递功能,与社交网络直接打通,使得手机拍摄的传播效率至少比DC高2个数级。近年微博的兴起更是助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1幅影像1句话的简单形式成为时下最主流社交形态,尽管照片上传网络对于DC而言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但是这句简短的评论,却成为了DC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
第三,手机是一种很“节省”的拍照设备。1台像样的DC目前的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如果不选择苹果这样的奢侈品,足够买到一部非常主流的智能手机,在拥有基础的拍照能力的同时,还免费拥有了一部不错的MP4播放器、免费拥有一部微缩版本的电子书、免费拥有一部随身MINI上网本、免费拥有一部移动微博终端。
那DC怎么办?等死不成?在笔者看来转型是必然的。DC当年在像素上担负了极重的原罪,但也留下了一方净土,那就是镜头。之前不提是因为镜头给人的感觉太专业,价格也高出了普通消费者的心理极限。而现在看来,相对专业的镜头正是短时间内手机无法从相机上“拿来”的东西。只有放大这个优势,数码相机才能找到立足之本。也就是说,有镜头生产能力的厂商,可以通过转型微单,来寻找新的利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