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被有些人称为摄影界的“青年年”。那年夏天,中国摄影家协会破天荒地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自此,诸如“TOP20”、“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等多个面向青年的摄影活动相继推出,本刊也在2011年6月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出了“青春之歌—首届‘锦溪杯’全国新人新作摄影大展”,此举并非跟风,确属不谋而合,或者说,恰是契合了目前摄影界发展与打造摄影强国的需要。曾几何时,众多的摄影展赛多以吸引中老年爱好者为主,拍摄题材和表现手法逐渐陷入令人担忧的缺乏思想、相互模仿、刻意唯美、表达陈旧、程式“八股”的境地。年轻摄影人因“语境”的差异极少参与其中,摄影界似乎缺失了青年这一支重要力量。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未来,专门为青年人创造属于他们的展示平台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举办青年摄影活动,不仅是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当代青年摄影师身上,而且也是对当今青年摄影状况的考察,可从中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个阶段摄影发展的趋势。从这些活动中,可以引申出重要的话题并寻找或呈现当代最具活力和年轻一代摄影人的创作状态,而且也对这一创作状态整体进行理论剖析。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30年历程,一直出现着年轻的身影。上世纪80年代,社会经历了十年“文革”,百废待兴,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更迭频繁,实际上这和社会发展的更迭息息相关,从“伤痕”美术、“星星画展”、“85新潮”到“89现代艺术大展”,在热闹的美术界旁边,一些爱好摄影的年轻人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诸如北京的“四月影会”、上海“北河盟”等并多次举办展览,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持续的影响,当年那些有思想的年轻摄影爱好者如今已是扬名立腕的摄影界中坚,他们30多年前稚嫩的作品依旧无声地影响着众多摄影人。
然而到了近十年,当代摄影的发展线索,并没有被主流媒体投以更多的关注目光。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又或者是近十年来的当代摄影的确是消解的,价值观可以被消解、主流可以被消解,艺术创作更为多元化了。
不久前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一个“首届CAFAM未来展”,美院副院长、艺术家徐冰,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分析了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一些变化:我发现其实青年与这个社会发生关系的方法是非常特殊的,对社会的叙事的方法也不同,他们有的时候是通过他们非常私人的空间和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朋友,甚至和他们的宠物之间构成一种非常特殊的,非常私人化的关系,顺着这个线索我们梳理出了青年艺术家的六种现象,慢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和未知数,这些其实确实都是在过去的文化中所不那么明确的一种文化现象,应该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化。
年轻人的作品,在张显个性的同时,也可以发现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无中心、自由呈现、非宏大叙事、独立世界空间。青年一代摄影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认同、自我放逐的生存方式具有多样、野生、杂乱、繁复、顽强的意味。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手段进行阅读、发布信息、传播图片、发表言论等,成为人人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摄影人以沉默、不冲突、隐喻、搞笑、反讽等微抵抗行为进行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体现着含蓄的批判性、社会问题的揶揄以及一种不合作心态,折射着个体价值的自我确认。他们从上代人的“社会叙事”过渡到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他们在作品中,力求一种创作或行为本身的自律,他们将自己调整到自由创作的位置上,达致纯粹的心态与表达,对不可言者示以自我的独立判断和审视,其鲜明的态度与立场已经映在作品与行为里。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体验。青春与消费主义、挥霍青春之间的关系向来密切。青春世界的想象与消费主义的双重力量,连同其生机勃勃与厌倦不堪是他们主要的内心冲突。这些阳光的、自我的、理想的、立志的、忧伤的、反叛的、放纵的、出轨的、穿越的青春体验,构成了他们作品主要的题材内容,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出发点和选择。
年轻人总是令人羡慕的,他们作品中强烈的实验性和创造力,与当今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未来文化也有所启发。在青年摄影人,特别是所谓“80后”摄影人的创作中,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对自己作品阐述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很多新的倾向,这种倾向与过去不同,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不同的,甚至和70年代的人也多有差异,而且与西方的当代艺术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年轻人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代表未来的,当然这些年轻人的东西在他的原创力上和这种真正的在艺术语言的推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其实,我们对青年群体几乎是陌生的,两年来若干青年摄影活动,把我们重新拽到了年轻人的身边,不仅看到了众多青春洋溢的新鲜作品,通过作品也读出了年轻的思索。在年平均每天1.3个摄影比赛(据互联网消息)的今天,这次“青春之歌摄影大展”来稿数量出乎预料地达到了14000多幅组,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解读当代青年摄影人以及他们作品的机会,同时也发现,青年人参与他们认可的摄影活动的热情其实很高,并非我们曾经想当然地以为他们对此不屑。
这次“青春之歌摄影大展”的评选,特意邀请了第一次参加摄影评选的诗人西川,以及“80后”前卫摄影家迟鹏担任评委,这样的举动,无外乎是表达着一种改变和融合的态度,打破以往自娱自乐、自说自话、陈旧单一的方式。这种改变,无疑是年轻人赋与我们的勇气,也是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新方式的推进 ,同时更准确地考察新生代摄影家在今天的全球语境、文化格局、生产方式之下,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
青年摄影需要重视和扶持,摄影的创新与实验精神也需要鼓励,那么,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以怎样的动机、依怎样的标准去指出了怎样的摄影未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众多针对年轻人的摄影活动的推出,固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系统,又能给中国的当代摄影发展指出一个怎样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