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夏令营,出发!

2012-12-29 00:00:00兰海
中华家教 2012年7期


  周末路过一所民办学校,看见布告栏贴满了假期出国的夏令营的海报。我驻足在海报前认真看了看,都是假期到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活动。回到办公室,我怀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心情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出国夏令营”,果然搜索结果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核心词:语言。看见整屏整屏的出国夏令营都在强调“英语强化”,我无奈了。
  到底为什么中小学生假期要出国,出国的目的难道仅仅是“语言”吗?
  突然想到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坐在从慕尼黑回北京的飞机上,一个中年男子问队里一个叫飞人的男孩:
  “你们在德国都学德语了吗?会说什么?”
  “‘你好’、‘再见’、‘谢谢’。”飞人回答。
  “啊?你们就学了这几个词啊?”中年人不屑地说。
  “如果出国就是为了学语言,那我费这么大劲干吗?在北京就学了!”飞人若无其事地反驳,然后大声地说:“我们出国是为了看这个世界!”
  年仅十岁的飞人的回答让我记忆至今,也成了我每次和孩子们出国游学的精神支持。
  如果假期出国不为学语言,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国外游学的日子,短则10天,多则20天,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了解世界
  世界越来越小,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的孩子们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了解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我们提倡孩子们到任何一个其他地方都要从各种途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品尝其他国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体验和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状况;甚至是感受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这个和我们那里不一样,这个一样,也总会比较,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他们在这样的比较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彼此的胸怀。
  其次,在真实社会中实践
  来到陌生的国家和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孩子们最好能和当地的人接触,更重要的是要用当地人的方式生活,像使用他们的交通工具,看他们经常去的博物馆,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认真地欣赏。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在卢浮宫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较旅行团对于“卢浮三宝”的照相工作,我们何等自由。夜晚,我们在埃菲尔铁塔前的草坪上游戏,看到这个雄伟的铁质建筑夜晚亮灯后,踩着巴黎夜晚的灯光晃晃悠悠地坐地铁回到青年旅社。
  我还记得孩子们在超市购买烧烤用品然后大吃一场;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国小孩们踢球。只有让他们充分自由地接触这个社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这些,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能够获得的。
  最后,构建一个适应陌生环境的模式
  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下,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示得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gH62pv8Zuq82JXSGjj3PYQ==会。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让他们体验去了解一个陌生城市可以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让他们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需求帮助,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
  每次到一个陌生国家之前,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摄影技巧。比如去意大利之前的一个月,我们就让孩子们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让他们对文艺复兴有基本的了解;去法国前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卢浮宫的神秘和拿破仑的传奇;出发前简单的语言培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海关的询问,并且认识当地公交、行政标志,以减弱他们的陌生感。
  到目的地之后,孩子们开始验证之前获悉的资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并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当地人和事之间进行碰撞和交流,最终借助当地人的帮助来完成一件件我们事先策划好的任务。如果他们一次次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任务,那么,当长大后要面对各种陌生环境时,他们就不会感到害怕,因为他们已经构建了一个适应陌生环境的模式。
  在我和孩子们“浪迹”在国外的日子里,总会有人问:“你们是韩国人?日本人?”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的旅游都是在大巴车里,而孩子们总是在学习语言。当孩子们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想,这种不仅仅以“语言”为目的的出国活动正代表着孩子们成长机会的多样性和父母们思想的变化。在这个与世界接轨的时代,旅行也需要与世界接轨。
  出国游学,请让孩子真正迎接这个世界!
  (兰海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硕士,家庭教育专家)
  责编: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