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与好学校

2012-12-29 00:00:00谢娟
中华家教 2012年7期


  好家长要胜过好学校
  北京某家长孟女士: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其实考验的还是家长。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回到家,还得由家长督促他们完成。遇到不会做的题,我们还得给他们讲解。要是我们做不出来,就得给孩子请家教。老师要求的是结果,而完成作业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一起经历的,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还有,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只是一个标准,但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东西快,有的学东西慢,学东西慢的孩子很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我们就得想办法帮孩子提高。学校是一对多的教育,而家长是一对一的教育,家长更了解孩子,更能给孩子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网友“随火车远行”: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目标窄化严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单靠教育改革的力度,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实现大的变化,而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因此,家长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赋予儿童人格与人性的完善。家庭是孩子生活与活动的主要环境,家庭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对儿童的成长发生着神奇的作用。如比尔·盖茨,他的父母都是积极的活动家,他们坚定的人生信念、自信乐观的态度、豁达的胸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儿时的盖茨,这些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牟老师(家庭教育咨询师):儿童的成长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首先从遗传上来说,龙生龙,凤生凤,孩子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在后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基因遗传占了很大的比例。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孩子性格中的一些因素,比如脾气、秉性等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其次,后天环境中的人,特别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家长,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兴趣培养、习惯养成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任何好学校都不能做到的。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在家长们比较关注的是孩子的成功,比如“奥数得冠军”、“钢琴考了几级”,却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的过程。而我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果;成长是符合孩子自己需要的,而成功是成人定义的。因此,要给予孩子心灵成长、自我成长的机会。
  家庭应该是孩子人生价值观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不是说教的,应该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家长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人生态度,让他们明白怎样对待别人,怎样面对挑战。
  郑州某小学刘老师:好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行为习惯及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有的家庭是书香门第,父母自己爱读书,孩子受到熏陶而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然而,有的父母整天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喝酒、闲聊,这样的环境使孩子变得浮躁、喜欢享受,沉不下心去学习。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做事的勇气。有的家长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常常看到孩子的长处,孩子今后会变得更加自信;而有的家长却一直批评孩子,甚至孩子考98分也认为太少了,长期以来,孩子会变得没有信心,缺乏勇气。
  选择好学校应理性
  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现在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学习。好学校当然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好学校太少。大多数所谓的重点学校,基本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注重学习成绩,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择校是不必要的。
  还有些家长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资让孩子进入到一个大家认为的好学校。这是家长“择校”普遍的误区,以为花钱多的就是好学校。其实,能够善待孩子的、平等待人的、不用考试和分数压迫学生的就是好学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健康,人格成长。
  郑州某小学刘老师:现在很多家长费劲把孩子送到好学校EKFt87aUU+Ic/JvOA1tKW58HHgKcpfC4LQQF0VJaR5s=,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也不值得提倡。其实好学校的标准是多样的,我认为择校就是择师、择伴、择氛围。好学校就是有一些了解学生、了解教材、懂得教学的老师,有一群好的学习伙伴,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择校如果能实现上述目标还是值得的。但是任何学校都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只不过好学校的好老师比重更大一些。另外,学校有了名气以后,生源和氛围都形成了良性循环。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如果一个孩子有良好的遗传,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哪所学校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否则,即使到了再好的学校,也是令老师头疼的学生。
  
  家庭与学校都重要,应当互补
  蒋政华教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学生良好的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社会固然责无旁贷,但家长也要积极配合与协助。有研究发现,“5+2=0”,即“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等于零教育”。比如,在幼儿园,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穿衣、吃饭、系鞋带,自己收拾文具、整理书包;但是,双休日回到家里,父母就包办了孩子的事情,吃饭要喂,穿衣要帮,甚至刷牙都要父母动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生活,学校教育肯定难以抵挡家庭教育的“侵蚀”。
  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在正常的情况下,家庭和学校应当是互补的,学校提供共性的教育,家长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由于学校采取的是班级教学,老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因此,家长和学校要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现在中国的父母还没有真正介入到教育中来,很多父母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和老师一样,都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不可替代。家长和老师一样,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兼导师。在孩子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庭发生的作用不同,但两者都很重要。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能更好。
  责编: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