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一位十几岁的女孩给她的母亲发出了一封耐人寻味的“哀的美敦书”(“哀的美敦书”,是拉丁语“Ultimatum”的音译词,也叫“最后通牒”。它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就某问题用书面通知对方,限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某某条件,否则将采取某种强制措施),要求必须全部答应她提出的十个条件,否则,……
全文如下:
张××:(注:直呼其母的名字)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以下十条:
一、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
二、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
三、不许强迫我必须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
四、不许拦截我的电话。
五、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
六、允许我每天晚上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七、允许我每周双休日9点起床。
八、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九、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
十、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
蓉蓉
蓉蓉为什么写“哀的美敦书” 这封“哀的美敦书”反映了孩子对家长不妥当的管教方式的不满,是对“顽固不化”母亲的一种警告和要挟,是青春发育期孩子成长过程中烦恼的一种发泄。
这封措辞强硬的“哀的美敦书”表达了蓉蓉对母亲的强烈不满。从蓉蓉向妈妈提出的这十条要求中,可以看到,母亲的做法有很多不当的地方。比如,女孩子天生都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不是缺点,是人的天性,而妈妈却强迫女儿必须穿在女儿眼里是“超级难看”的衣服,直接违逆了女孩子的天性;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女孩子自尊心更强,更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妈妈却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数落女儿比别的孩子差,给孩子难堪,女儿能不反感吗?从年龄上来看,蓉蓉是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青春期的防范在心理上产生了“封闭性”,有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不乐意别人探头探脑,不乐于让家长知道他们内心的秘密,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信任孩子。任意翻动孩子的书包、抽屉,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和严重的伤害;企图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孩子内心的秘密,实为“下策”。
家长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严加管理教育,其动机和出发点应当说是好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多事之秋”、“危险期”。 然而,管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撒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很容易走上邪路。但管得过严过苛,则会把孩子管得唯唯诺诺没有了主见和个性。对孩子进行管理,不是要把他们“管住”,不出事;而是要转化思想,培养良好个性、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取得良好的管理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看待他们。
了解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对已进入青春
VptPtu33aYx9r0dkrumtwRgsknk6V5YbBcYsrI7bJTA=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或中学生在认识和看法上的偏差,是造成管理方式不当的根本原因。
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的孩子是人身体的第二个“增长高峰”,转眼之间,俨然像个大人了。他们自以为已经长成大人,可以跻身于成年人群体之中了。因此,他们要求独立、自主,极力摆脱成年人的监督、管束和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的断乳”。
小时侯,孩子们视家庭为保护他们安全的“城堡”,到了青春发育期,则视家庭为束缚他们自由的“樊笼”;小时侯,家长是他们的依靠和“保护神”,到了青春发育期,则视之为他们争取“自由”的羁绊;小时候,他们以家长的意志为意志,遇事都附和家长的见解,到了青春发育期,遇事好发表他们独立的见解,不再盲目附和家长;小时候,他们只关心身边的、眼前的事,到了青春发育期,开始对社会现象发表见解,口无遮拦,往往说出让大人胆战心惊的话来……这都是正常的表现,孩子是在发展、在进步。
孩子小时“生理上的断乳”(即断奶)是父母主动,孩子被动。那时虽然父母也心疼孩子,但感到最痛苦的是孩子。而青春发育期“心理上的断乳”恰恰与此相反,是孩子主动,父母被动,感到痛苦的是父母。孩子强烈的“断乳欲望”和粗鲁的摆脱行为,使放心不下的父母忧心忡忡,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生怕孩子失控会做出错事来。因此,一般管教得过严、过苛。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过苛,孩子就会在感情上疏远,思想上抵触、对立,在行动上反悖、对抗。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家长越是不希望、害怕、担心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就越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反暗示”的效应。
总之,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期较为安定的内心世界走向躁动,而开始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身心两个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变化之迅速,时间之短暂,幅度之大,具有突变的性质,往往出人意料。对此,家长和孩子自己都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孩子身心发展不协调,矛盾重重,自己不能很好地调适和控制,常常做出一些连他们自己都感到莫明其妙的错事、怪事来。因此,家长看到的消极面是多一些。许多事实表明,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偏见,往往是由于家长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了解,多虑、多疑、不信任而造成的。如果家长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育上的“突变”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在认识和看法上就会比较全面一些,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常”现象,就会更加理解,在管教上也会更慎重,更趋于合理,更易于被孩子所接受。
所以,要纠正偏见,家长要充分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要把孩子视为“洪水猛兽”加以防范。也不要把他们看成“不法分子”的“候补队员”加以严密监视。而是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时,家长要明白,孩子要独立、自主,不可逆转,势不可挡。家长要克服失落感,对孩子多一点儿理解,对行为上的闪失要多一些宽容。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愿望,把他们当大人、当朋友看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责编: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