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云
(太原市天龙山文管所,山西 太原 030025)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一大批新馆、大馆相继建成开放,金融、通信、邮政、化工、纺织、航海、印刷、传媒、消防等各行业博物馆纷纷成长,市县级博物馆、个性化和特色化鲜明的中小型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办博物馆迅速成长,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旧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纷纷涌现。太原博物馆作为一个新建的省会城市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吸引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太原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保护于一体的具有丰富文物藏品和深厚文化内涵并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通过常设或专题陈列展览的方式,向国内外全面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以及太原的历史进程和灿烂文化,介绍了各历史阶段的文明与文化遗存,并通过高水平的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推动了这一领域学术事业的发展。它既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地,更是人民群众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
太原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太原市城南滨河西路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大平台广场上,东拥古老的汾河,西傍新辟的内河,紧邻山西大剧院和山西省科技馆,是省城十大建筑之一。太原博物馆于2009年9月底开工建设,2011年1月8日核心筒封顶,4月23日主体钢结构封顶。在城市规划制定的总体走势、体量等条件下,太原博物馆与其他文化建筑从形态上、色彩上、建筑手法上彰显个性,并用它的个性来影响周围的平台及环境。太原博物馆方案由国际建筑设计大师安德鲁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主要建筑为5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的圆锥型体块,以中国红和青铜色为建筑外墙色调,中国红表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元素,青铜色蕴含了历史文化内涵。总用地面积66798m2,建筑面积64 399.2 m2,博物馆52 740 m2,博物馆平台11 659.2 m2,总投资估算8.47亿元。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和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设备用区、地下车库等组成。工程结构形式为钢框架,建筑形式为局部地上4层,地下1层。太原博物馆主入口位于平台层,向东部敞开。主入口附近的四个圆锥体为展览部分,第五个圆锥体为办公管理用房。展览部分按楼层将连接在一起的4个圆锥体进行分区,从而形成:一层为公共活动区域,二层为临时展览区,三、四层为基本陈列区,地下一层主要为库区及技术用房区。
滨河西路上从北向南数公里区域内密集分布着中国地质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和太原博物馆共4座大型博物馆,太原博物馆如何改进服务理念、向社会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一个迫切的工作。
为方便观众参观,太原博物馆将临时展览和基本陈列的参观流线清晰地分开,在临时展区布展的同时,其他区域的活动可以独立进行,展陈区与办公之间的连接也不会受到影响。观光电梯或自动扶梯将参观者带到顶层后,人们可由楼梯下到下面一层展厅。参观路线从上至下设置,避免参观者疲劳的同时尽量使所有的展厅得到参观。观众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按年代安排的浏览路线,或选择主题展厅,或直接前往临时展陈。主要垂直交通设置在建筑中部大厅内显要的位置,组织交通的同时提供方位参照。同时便于团队、个体或残障人士的使用。中庭的自然光给大堂及垂直交通带来柔和且均匀的光线,观众可以随电梯或自动扶梯缓缓上升,崭新壮美的南城景况在眼前徐徐展开。在玻璃连廊处的休息空间为观众提供自然光线和户外景观,向西、向南可看内河旖旎水色,向东、向北可欣赏大平台盎然绿意和汾河景区,缓解大面积、长时间的人工光环境给参观者带来的疲倦感。
在世界各大小博物馆基本展陈免费开放的趋势下,太原博物馆为更好服务观众、加强自身运营,把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在一层(平台层),其中包括礼品书店、各种工艺服务(装裱服务、刻章、修复、鉴定等)、工艺品出售、青少年教育及活动中心、200~300 m2的茶社以解决观众及内部职工的饮水问题。多功能厅和数字放映厅也放置在公共活动层,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可容纳200~300人,通过数字化网络(宽带/窄带)、电台、电视(有线/无线)和现场视频直播、数据网络交互式播发、后期电子出版物制作,实现现场会议与网络会议的结合,无论身在何处的互联网用户都可通过浏览博物馆局域网的方式实时地参与现场学术讨论。数字放映厅设置高分辨率的超宽视角弧线屏幕,播放高清晰数字电影,除了满足对内使用功能以外,也提供对外租赁的可能性。一层充满民俗文化的活跃氛围,与其上二、三、四层的古典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太原博物馆为确保免费开放后观众和文物的安全,进一步改善了观众的参观环境,科学测量可容纳观众数量,博物馆将根据空调设备最大运营能力测算,以博物馆对新风量的标准平均值10 m3/h/人为标准,展厅静态最大观众量(1 h)为3 500人,动态舒适观众量(8 h)为4 000人,结合实际接待能力,每天的观众量控制在5 000人以内。同时增加安全、保洁、讲解咨询等服务人员,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安全防范,切实保证免费开放的安全、规范、有序。太原博物馆将在接待服务中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在主入口处设立存包处,配备物品寄存柜、寄存架、寄存牌等,中央设立服务台,免费提供展览资料,并为残障人士准备专用电梯、轮椅、残疾人电话及特殊人群使用的电脑设备,增设观众休息椅、导览图、告示牌、导引牌、意见箱、观众留言台等。在导览及讲解服务中提供观众用智能化语音自动导览机、导引观众和检索信息的电子触摸屏及可供点播讲解的手持PDA,让观众可自由地浏览、查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参观信息。
在教育与互动式服务中,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宣传职能和社会教育职能,发挥文物藏品的实物性、生动性,研究设计观众参与的活动项目,如常年举办学术专题讲座、少儿主题活动、动手体验项目、互动的多媒体项目等,与中小学及高校共建教育基地,配合学校教育开办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开展双向可视远程教育,在固定或约定的时段内,由博物馆专家主持进行某一领域、某一专题知识的传授,并与学习者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答疑解惑。将学校、机关、部队的入团、入队、18岁成人宣誓仪式、入党等活动放到博物馆举办,使之更生动、活泼,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性,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参观群体。在举行礼仪活动时,多媒体投影屏幕放映相关的标语和背景信息,各处具有均匀清晰的音响,具备新闻摄影电影和发稿信息终端。根据会议、礼仪的进程自动控制相关的灯光、窗帘、音响、投影等设备,室外广场的大屏幕可同时转播实况,博物馆可以自行进行实况拍摄和录音,仪式结束后半小时内立即提供相应的多媒体光盘。
太原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大量的游览空间及完善的服务设施时,考虑到使用和节能要求,将预留部门使用的办公空间,特别是门票发放处、检票处要有相应工作间,讲解员要有独立的更衣室及暂时热饭的工作间,保洁员要有存放工具的储藏室,于细微处提高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将在太原博物馆建设后期及早开始动手招聘并进行一系列岗位技能培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接待水平,比如进行形象、礼仪培训,树立文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涵,扩大服务外延。
作为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太原博物馆将建立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拓展和延伸,以数字化形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由三维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三维、视频为一体按照历史沿革、陈列大观、展览荟萃、典藏精选、服务指南等项目进行介绍,建立的虚拟陈列系统可以让观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展览、欣赏藏品,自由地查询浏览博物馆以前举办的各类陈列展览,激发人们参观、体验真实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进而成为实体博物馆的真实观众。为测试陈列展览效果、增加观众参与性而设置的交互式文物知识测试系统可以让观众在电脑上针对展示的样本进行知识问答。同时,电脑系统对观众的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作为分析观众状况和陈列展览效果的原始数据。将以往历史的音视频资料数字化而建立的音视频节目数据库和点播系统,可以让观众通过电脑屏幕或电话拨号自由地点播所希望收听、收看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建设中的太原博物馆将向全国众多博物馆学习,学习它们的内在精髓和理念,把握好公众服务的空间分布、设施的使用功能及人员配置,努力为观众提供更便捷、周到的服务,以优美环境、优质展览和优良服务奉献观众,争创国家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