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
(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局,重庆 400711)
新形势下,随着电网设备的数量急剧增加,定期检修工作量剧增,检修人员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电网设备的制造质量大幅提高,新型高科技、少维护设备大量应运而生,早期的检修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设备的诊断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借鉴电力发达国家诊断性检修的经验,电力系统加快了维修治理现代化的步伐,积极研究推行状态检修。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力生产的实际经验,从状态检修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阐述对发展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看法。
1.1 必须理解掌握状态检修的意义。纯计划检修是计划经济治理模式下针对我国同情而实施的一种设备检修治理模式。固定的检修周期并不随现场设备的运行条件、环境和设备的换型、运行可靠性的提高而变化。因此形成了设备到期就必修,不论其健康状况如何均进行一个大拆、大卸、大组装。状态检修是在必须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设备状态、运行的可靠性、环境以及成本等因素,因此开展状态检修与预防性检修、故障检修相结合的混合式检修势在必行,且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彻底突破相关的条条框框,打破纯计划检修模式下固有检修周期的约束。
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是从预防性检修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检修体制,是一种以设备状态为基础,以评估设备状态发展趋势为依据的检修方式。它根据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重点检查、在线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所提供的状态量信息,经过分析处理,评估设备的健康和性能劣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在设备故障发生前及性能降低到极限前有计划地安排检修。其主要优点是:在保证设备安全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可用率,降低检修费用。它与计划检修相比,具有强烈的主动性。
1.2 加强基础治理并发展创新,是实施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电力生产企业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变电设备治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变电设备治理正朝着注重经济效益。应用现代治理理论和方法的方向发展。先进的治理方法是建立在基础治理之上的,而基础工作所产生的基础数据是正确判定设备状态的重要依据,所以,加强变电设备治理的基础工作并发展创新,是实施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需要。这些基础治理工作主要包括:①两票三制;②缺陷治理制度;③对设备评级;④设备检修治理;⑤技术监督;⑥可靠性管理;⑦备品备件管理;⑧技改和两措等。
变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建立在变电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上,没有诸如原始记录、设备台账、规程制度、图纸技术资料、运行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就不可能治理好设备,实施状态检修就是一句空话。
变电设备“零”缺陷治理是基于准时化生产方式和可靠性维修理念而提出的缺陷治理模式。设备“零”缺陷治理的目标是:以主动维修致力于根本消除故障隐患使设备缺陷趋于“零”。
状态检修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应用中必须加强管理,组织、协调各方的工作内容,及时采集各种状态,了解状态数据量,从变电设备的健康状况、风险状况、经济状况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检修项目。
1.3 技术经济分析是状态检修最优性的科学评价。状态检修体制下针对性更强地按项目和诊断意见进行检修,取代了以前的盲目无依据的强制检修,其结果是减少了过剩维修,提高了维修工作的针对性,节约了大量的检修费用。状态枪修的重要特点就是依靠技术经济信息进行决策,而非传统的经验性规定。因此其决策更具有科学性,更能防止主观臆断和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状态检修的决策是建立在各种科学分析之上的,其重要依据是检修风险分析的结果。修不修主要以设备故障可能带来的风险、设备继续运行或检修二者效益的比较为依据;何时修则主要以设备状况、电网的可靠性要求以及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调度为依据;维修项目则根据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的数据来确定。风险分析是决策的基础,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根据所拥有的技术手段和生产计划要求选择最佳的检修方案,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合理地分析检修风险进行检修决策是摆在电力生产管理者面前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管理层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关心状态检修的决策,组织好设备评估、调查分析、成本核算、人员培训等工作。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高素质的生产人员是状态检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状态检修与纯计划性检修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纯计划性检修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可熟练掌握一个专业面的知识,而状态检修则要求各单位、各级技术部门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独立的判定能力,能把握状态检修监测和故障分析的手段,能综合评价设备的健康状况,并参与检修决策,有高超的检修技术和很强的事故处理能力。即需要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在设备运行、设备故障处理和设备检修过程中均能够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以确保设备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的高起点。
目前,不少企业存在生产人员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设备更新改造的状态,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未得到很好的消化掌握,检修人员无法准确判定分析新设备内部故障情况,只能进行“傻瓜”检修(换修)。为此,必须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加强以“三熟三能”为基础的技术培训,采用激励手段,重奖技术能手。在人员技能和理论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实现高投入、高回报。
在科研和技改过程中,要从设计开始,让有关生产人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并充分尊重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归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不仅培养出一批能胜任生产现场运行操作、检修、维护、改造(改进)、完善提高的骨干力量,而且大大地缩短开发、研制、试用的周期,加快了新设备推广应用,提高新设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要真正有效地开展状态检修,仅有以上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全局实施“一专多能”的培训制度,开展全方位的运行维护,交叉更深层次的业务技术培训,造就一大批既懂运行治理又懂设备维护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定。
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基层建设。班组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作风好、纪律严、团结紧、技术强的工作集体。班组素质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状态检修的推行,要选拔责任心强、熟悉技术业务、能吃苦耐劳、善于团结同志、有组织能力的生产能手担任班组长。
设备监测与诊断是状态检修的核心问题。设备诊断一般分为静态诊断和动态诊断。静态诊断通过常规或离线探查把握设备的状态;动态诊断则依靠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线探查设备的性能及健康状态。静态诊断和动态诊断的目的都是为检修决策提供依据。动态监测与诊断的技术手段是现代化的测试仪器、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具体内容是监测设备状态、检测异常情况、分析和预测状态变化趋势、诊断和识别故障及其原因。
安装先进检测设备,实时监测设备电气参数等变化是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手段。运用仿真技术寻找设备的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强以实时监测与诊断为核心的状态检修科学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实施状态检修的智能决策是实施状态检修强化的努力方向。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中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红外线检测、油在线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规定,同时,全国各大电力科研院所也正在积极探索研究变电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并研究新的试验方法。需要不断加强应用实践,为实施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改革传统的计划检修体制,实施诊断性的状态检修制度,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降低费用、提高设备可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是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正确把握设备健康状况是状态检修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经验型的计划检修,基本可以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安全。实施最佳经济效益的状态检修,在现有技术条件和治理体制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改革检修治理体制方面建议如下:
4.1 实施状态检修可从辅助设备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完善。在主设备检修中,取消指令性的计划检修,改为指导性的计划检修,将预防检修、状态检修和事故后检修有机结合,逐步过渡到以状态检修为主的主动检修模式。
4.2 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设备状态分析及决策工作,明确检修质量验收标准,改变已有检修规模和次数定效益的局面,创造设备运行和检修的最佳经济效益。
4.3 积极取得有关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合理使用维修费用,加强成本核算,不以检修规模及次数进行核定。而是按照“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切实提高检修质量,提高变电设备的健康运行水平。
4.4 充分运用各种状态监测手段和经济技术分析,在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的同时树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企业目标,为设备技术改造及“两措”项目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减少目前存在的为技改而技改的不良现象。状态检修是运用综合性技术手段预先把握设备状态,评估设备故障发生、发展情况,借助技术经济分析进行检修决策和治理的一种先进的设备检修模式。变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电力设备各专业、多学科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管理科学上的问题。实现检修体制转变还需做大量的工作,但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状态检修将为输变电设备的健康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1]孙雪景,魏立明.发电厂及变电站设备的状态检修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7,(2)
[2]范来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95-96.
[3]徐云水.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