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平
杭州西湖的前世今生
□郭志平
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作出决定,正式将中国申报的杭州西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充分展现我国“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的杭州西湖,就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杭州西湖,历来有“人间天堂”之誉。一提起它,谁不心驰神往,欲求一游?我国有一句民谚:“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你看,它三面环山,层峦叠翠;一丘一壑,浑然天成。你看,它一泓湖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散布其间;说不完的传说故事,产生于此。
的确,杭州西湖的秀山丽水,实在是太妖娆、太美丽了!杭州的人文底蕴,也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厚了!古往今来,凡是到过杭州西湖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景观所倾倒、所陶醉。唐朝诗人白居易调离杭州后,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可见他对西湖的缱绻眷恋。宋朝诗人苏东坡也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他对西湖的爱慕与痴迷达到了何种程度!据传,西湖的美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国外以后,在外国人中间就流行过一种说法,说到了中国如不到杭州西湖,等于没有到过中国……
那么,天下的西湖那么多,为什么唯独杭州的西湖能够一枝独秀,扬名于天下?究其原因,它固然是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多半还是依赖于后人的创造。有专家说,是自然美和人工美融合成一体,才构成了今天西湖的极致之美。此言极是。
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归纳一下各家观点,大致有如下几说:一是“筑塘成湖”说。此说认为西湖本与海通,东汉时钱塘官民为防止海水侵入,筑起了一条“防海大塘”,西湖的雏形也就在其中形成(钱塘县治迁入塘内,这就是现在杭州市的前身)。二是“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说。此说由日本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在1909年提出,他认为杭州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相似。西湖南山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长流,为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三是由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1921年提出的“泻湖”说。他通过反复的研究考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科学推论,认为西湖在远古原是钱塘江口的一个小海湾,后来由于涌潮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内湖,此即后来的西湖。四是“沼泽”说。因近年来有地质学家经对西湖东岸钻孔采样,发现4米深的地下已有2600多年前的陆上水生植物,因此认为杭州西湖还不是一个典型的“泻湖”。关于它的形成机制和确凿年代,还留有许多未解的谜团。
但仅管如此,大多数专家经过勘测研究,还是认同竺可桢的“泻湖”说。这个学说认为,至少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西湖还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浅海湾。现在的杭州城池,除个别山岭以外,几乎全部都淹没在海水之中。耸立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就是当时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所谓“岬角”,就是面向大海而突出的陆地尖角,通常是陡岩岸或由松散岩石组成)。随着海水的不断冲刷,泥沙越积越多,终于将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了沙洲。再后来,沙洲又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延伸,最终导致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联成一片,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于是,留在内侧的海水,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内湖。这在地质学上叫做“泻湖”。杭州西湖的雏形,也就由此诞生。与历史印证,此说也较为可靠。
相传公元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今绍兴)时,就曾在宝石山下停船,缆舟休息,故在如今的宝石山麓,还留有“秦皇缆船石”的遗迹。那时的杭州湾,可以用船直达现在的灵隐一带。一直到了隋朝(公元581—618年),这个“湖泊的形态才基本固定下来”。
虽说,那时的西湖已经成形,但它还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并不为天下人关注。据志书记载,西湖大规模的疏浚始于唐代,而钱塘及其属县农田水利的大力兴修,更使它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唐以后,杭州已成为天下财赋的“渊薮(集聚的意思)之地”。然而,由于该地的居民饮水,还受到潮水的侵蚀,因而仍饮“咸苦之水”,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是到了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李泌任杭州剌史时,他见当时城区井泉咸苦不堪饮用,就在人烟比较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了相国井、西井、方井、金牛井、白龟井、小方井,共六井,并在井底埋设竹管(北宋时换成瓦筒),导西湖内的淡水至井内,才解决了城区居民的生活饮水问题。从此,“井邑日富”,城区日益扩展,杭州终于崭露头角,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今六井多已湮没,仅解放街井亭桥西的相国井遗址尚存)。可以说,李泌是治理杭州西湖的第一大功臣。
现在的西湖,总面积为5.6平方千米左右,比那时的西湖要小多了。西湖缩小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泥沙的反复淤积,另一方面是达贵豪绅的占湖为田。就在李泌走后不久,即出现了上述状况,因而湖面开始萎缩。但有幸的是,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杭州又迎来了一位贤明的剌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到杭州上任后,看到西湖日渐壅塞,湖水干涸,就接过了李泌传下的“接力棒”,组织大规模的人力疏浚湖面,挖湖筑堤,兴修水利,从而使西湖泄蓄并举,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再加上城区的运河,与大运河、钱塘江沟通,使得手工业和内外贸易日益繁荣,杭州织锦、造纸等产品也就随之名扬全国,成为贡品。于是,杭州就一跃而成为我国东南的名郡!
白居易之后,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对西湖的治理,也功不可没。公元1089年,他第二次到杭州任剌史时,看到西湖疏于管理,又是葑草芜蔓,堙塞其半,也不惜功本,“募民开湖”,对西湖进行了又一次的全面整治。其间,筑长堤、建六桥、植桃柳,更在湖中建立三潭,使西湖的面貌锦上添花,焕然一新!而今的苏堤,就是用当年的湖泥堆积而成的。长堤筑成后,苏东坡满怀喜悦地写下了“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屏通”、“卷却西湖千顷葑,笑看鱼尾更莘莘”的动人诗句……
除此之外,明朝的杭州郡守杨孟瑛对西湖的治理,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介绍:“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原来,苏东坡疏浚西湖后,因年久失治,到了元、明之间,苏堤东、西一带,又被豪绅强夺霸占,筑起篱笆,成为桑田。杭州民谣“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叽讽的就是这种景象。所以,在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杨孟瑛到任杭州后,就步白、苏后尘,对西湖大加整治。他不顾富豪劣绅的阻挠,先后拨银二万三千多两,拓展了田荡三千四百多亩,终于使西湖重新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美丽景象。
杭州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何时?据史料介绍,它最早起始于唐朝。这之前,它有许多名字,诸如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钱塘湖、石涵湖等等,其中尤以“金牛湖”流传最广。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父老传言,湖有金牛,神化莫测,湖取名焉。”这是关于杭州西湖的一个神话故事。现在西湖南岸的“涌金门”,传说就是当年涌现金牛的地方。到了唐朝,因钱塘县治迁址至钱塘门内的冲积平原,所以就将位于城西的这个内湖,叫做“西湖”。特别是在宋朝,苏东坡妙笔生花,他将西湖拟人化地比喻为美丽的西施,从此它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美称。至此,西湖的许多旧名便一扫而光,“西湖”、“西子湖”的美名,就经历代文人的吟咏渲染,一直流传到如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居易以后,苏东坡之前的五代,吴越王钱镠(公元852—932)建都杭州后,他对杭州和西湖的建设,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当时,他除了修筑钱塘江海塘,防止潮患外,还设置撩湖兵士千人,专门维护西湖的水利功能。清乾隆年间出版的《西湖拾遗》一书中,辑录有一则关于他的轶事,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对杭州西湖的贡献。据说钱镠建国之初,选择江头凤凰山建造宫殿时,有一个风水方士对他进言:“如在凤凰山造宫殿,王气太露,不过有国百年而已;若将西湖填平,只留十三条水路以蓄泄湖水,建宫殿于其上,便有千年王气。”钱王闻言,反驳他道:“西湖乃天下名胜,安可填平?况且‘五百年必有王者起’,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有国百年,吾愿足矣!”遂将宫殿,定址于凤凰山上。倘若这则轶事属实,那我们后人真要感谢这位吴越王的深明大义。要是当时他听信了这个方士的“馊主意”,那么,五代以后的杭州,也就没有今天的西湖了!
的确,杭州西湖的闻名于世,离不开它深厚丰富的人文底蕴。如果西湖只有山水之秀和林壑之美,而无上述种种动人的故事,那么,人们对西湖的兴趣,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大!换句话说,如果美丽的西湖没有白居易、苏东坡(包括陆游、林和靖)这样一些流传千古的绝代诗人,也没有钱王建都杭州、更没有后来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样一些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以及没有许仙白娘子、梁山伯和祝英台这样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等等,那么西湖的魅力和它的知名度,也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大。正是由于西湖的秀丽山水,同上述历史人物、佳话轶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西湖才在世人面前,焕发出了美丽夺目的奇光异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湖的美丽动人,是“天人合一”的结果,是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
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西湖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0世纪50年代初,杭州市政府就对西湖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的机械化疏浚,使原来只有70厘米深的湖水加深到2米左右,许多新景点也相继开发,从而使西湖焕发出了青春的美丽。郭沫若有诗咏道:“雨后四山净,湖开一镜平。霞光映碧波,水色入心清。”改革开放后,西湖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西湖变得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以其特有的美丽姿容,迎接国内外的四方来客!这一次,杭州西湖的申遗文本,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多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结论,显然是非常正确、非常妥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