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飞
(山东省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山东 莱芜 271104)
现代炼铁行业,随着生产节奏的加快和冶炼强度的提高,对生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核心设备为高炉,高炉的稳定顺行与否,直接影响到生铁的质量与产量。但是,炉内是高压、高温的环境,在经过长时间的冶炼生产后,炉壁、冷却壁、隔热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操作失误或是非正常停电等情况,长时间后,炉内的压力、温度会继续升高,高炉炉体将承受严重的负载,当没有适当的途径释放炉内压,炉体将会发生变形,甚至导致炉体破裂,使高炉煤气大量泄露,不仅损毁高炉设备,进而会危及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在危急情况下,通过相关电气设备的辅助,保证高炉及人身的安全。
为了稳定高炉设备,保证其可靠性,应对调整压力、温度的设备以及释放炉内压的设备增加备用电源,且该电源应与常用电源取自不同的系统,独立互不影响,如果在正常生产时,原有电源非正常停电,可以自动、快速地切换到备用系统,启用备用电源,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某些设备关闭,另外一些设备开启,使高炉紧急休风,对高炉炉体起到保护作用,大大增强了高炉的稳定性。寻找解决方案,应从压力、温度的来源以及释放途径着手。高炉内的高压、高温环境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燃烧高炉煤气提供,由热电厂供给,经调压阀组送给炼铁高炉使用,二是冷风在燃烧后的热风炉内经过热交换,形成高温供给高炉使用,冷风管道上由调节其风流量的冷风放风阀;在高炉的最顶端有两套放散设备,它们与炉内空间相通,其中一套由位于炉前位置的卷扬机经钢丝绳,与放散设备的密封盖相连,可操作卷扬机控制密封盖的开、合,当开启时,炉内与大气环境连接。
以上设备的电源均来自低配室内,为了缩短常、备用电源系统间的连接、有利维护,故将备用电源也放在该低配室中,又考虑到低配室这样狭小的空间,因此选用一体化逆变电源系统。一体化逆变电源的整个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直流电源部分,单相逆变部分,三相逆变部分。三个部分交流电源可以分别引入,互不干扰。直流电源统一由直流电源部分提供。
该系统的设计原理:正常情况下,常用电源系统投入使用,备用逆变电源处于热备状态,其中直流电源部分储存直流电能;当发生非正常停电时,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将设备的电源转到逆变系统,经直交逆变器将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电能,供给设备设备使用,开合某些设备,使高炉紧急休风(附电气原理简图)。
该逆变系统有两面电池屏(1、2)、直流电源屏(电源屏1)、逆变电源屏(电源屏2)组成,其中:
2.1 电池屏:电池屏中放置了四十块直流蓄电池,平均整齐地排列在这两面柜子中,编号是1到40,用于储蓄直流电能;
2.2 直流电源屏:该屏与电池屏相连接,主要功能是,向蓄电池充电,对40块电池、直流电源及输出交流进行监控,并设置整个系统的参数,以适应生产中的某些需要;
2.3 逆变电源屏:主要的设备是直交逆变器、ATS转换开关,其中,逆变器可将电池屏中的直流电能转变、并输出交流电能;ATS转化开关能够准确、快速地在常、备用电源系统间切换,并可设置两路电源的优先级。该屏的作用为:将逆变的交流电能,经过ATS开关的选择输送给所需设备。
设备上电之前,务必检查所有的接线连接妥当,无接错线,短路,断路等情况存在。尤其是交流回路和直流回路之间无串接,电源极性正确,装置及变压器上没有杂物。装置之间的并机线,通讯线,背板端子等连接完全。
3.1 先调试直流电源部分。合上进线开关、模块开关、避雷器开关,测量电压等。几秒钟模块正常运行后设置监控器参数。主要内容包括(1)交流设置;(2)直流设置;(3)模块设置;(4)电池管理:(5)电池巡检。设置完毕后,模块电压应达到270V。然后检查各状态量、信号量等,监控与电池巡检模块、信号采集模块能够正常报警。即可进行下一部分。
3.2 单相逆变部分调试。具体调试步骤:(1)测量交流电压,直流电压。(2)先合交流输出开关,再合直流和交流输入开关。(3)逆变启动完成后,设定在旁路优先的运行状态。无问题后,检验指示灯,输出开关的对应性。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其他指示灯微亮或者微闪的状况,这是干扰造成的,只要接线无误,不会影响正常的使用。
3.3 调试三相逆变部分。三相逆变是作为ATS开关的备用电源使用的,因此需先调试ATS开关,再调试三相逆变电源。同时,直流电源部分,单相逆变部分必须都处在工作状态。
全部检测无误后,就可以进行外回路的接线,调整相序等工作。注意需要使ATS两侧电源的相序保持一致,即交流输入与三相逆变输出相序一致,电机不至于出现反转现象。单相逆变旁路进线须由同一路交流提供。三相逆变交流进线可采用三路不同交流电源。接下来可以根据现场实际需要进行带负载的测试。
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体化逆变电源的选用原则和系统原理。研究了一体化逆变电源的调试重点。该系统在炼铁实施完毕后,试车非常成功,生产中应用稳定,保证了生产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效果显著。
[1]潘建.新型软开关逆变电源设计[J].仪表技术,2011(12):12-14.
[2]李锐;基于LM3S615的逆变电源系统设计[J].电气开关,2011(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