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军,贺萍
(1.桦川县气象局,黑龙江桦川 154300;2.伊春市气象局,黑龙江伊春 153000)
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王洪军1,贺萍2
(1.桦川县气象局,黑龙江桦川 154300;2.伊春市气象局,黑龙江伊春 153000)
本文利用2002-2006年的气象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低温冷害的发生情况,全面阐述了低温冷害类型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并从多方面总结了预防低温冷害、减少灾害损失的实用技术和防御措施,对减少和避免低温冷害有着深远的意义。
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措施
桦川县属于寒带稻作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50%以上。低温冷害是所有农作物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尤其对水稻生产影响更为重要。
低温冷害是指作物在生长期内,因气温连续偏低,热量条件不足,或在某一生育阶段,遇到一定强度的异常低温,抑制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尤其是在幼穗分化时出现的低温冷害会导致水稻结实率大幅度降低而减产。2002-2006年桦川县连续五年发生了低温冷害(表1),致使水稻总产量明显下降,稻米品质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表1 2002-2006年气温实况统计表
一般是指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育秧阶段)平均气温低于常年1℃以上或者极端气温连续3天低于0℃。主要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导致粉籽、生长迟缓,甚至秧苗萎黄、矮小、瘦弱。2003-2006年连续四年都出现了春季低温,其中2005年最为严重,后期的生长发育也严重受到了影响,导致全县稻米总产下降20%。2008年又出现了明显的春季低温,4月下旬极端最低气温为-2.8℃,5月中旬(移栽旺期)日平均温度仅为14.9℃,全县有三分一的稻苗遭受冷害袭击,但及时采取了施肥、补苗等相应的补救措施,加上盛夏未出现明显的低温时段,后期水热条件也比较适宜,弥补了前期热量条件的不足。
6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低于常年1℃以上或者极端气温连续3天低于15℃,容易导致延迟型冷害发生,进而推迟并延长水稻分蘖期,或者减少有效分蘖。2003年和2006年分别出现了初夏低温,其中2006年较明显,2006年6月中旬平均气温为17.0℃,较常年偏低1.6℃,同时降水偏多,日照也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分蘖的正常进行,较常年推迟了7~10 d。
一般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7℃,或者极端气温连续3天低于16℃,易导致障碍型冷害,进而影响幼穗分化,不孕颖花增多,造成空秕率增加。2002-2005年盛夏连续出现低温时段,不同程度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其中,2005年最为严重。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两次出现低温多雨天气,湿度大、气温低,持续时间长,致使稻温病大面积发生,全县水稻减产3~4成。
对于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及混合型冷害[1]。
在水稻生长期内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削弱了光合作用,减少了养分的吸收,影响光合作用和矿物质养分的运转,使生育期显著延迟,不能正常发育而减产。对水稻而言,主要取决于6月份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6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7℃,抽穗或开花延迟,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8月份日平均气温低于18℃,成熟期拖后,成熟度不好,产生大量的青米,降低成熟度和千粒重,影响出米率。
主要指水稻孕穗和抽穗开花期,遇到短时间的低温,使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形成空秕粒而减产,特别是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期,遇到短时间的低温冷害,使花器的分化受到破坏,花粉败育,造成空壳,在抽穗开花期遇到低温,直接危害结实器官的形成,造成大量的空壳果穗而减产。日平均气温低于17℃,是发生障碍型冷害的临界气温。
以上两种类型的冷害在同一生育期内发生,出现的几率很小,但危害极大。
苗期遇到低温冷害,秧苗素质低下,易得立枯和青枯病;插秧期遇到低温冷害,延长返青期,秧苗受害,甚至造成死苗,影响全苗;分蘖期遇到低温冷害,影响有效分蘖,降低产量;孕穗期遇到低温冷害,轻者降低颖花数,延迟抽穗开花时间,重者发育受阻,小穗或小花败育;开花期遇到低温冷害,影响受精结实,出现直脖现象,产量下降,质量不高,品质不佳。
品种的选择。要充分了解水稻品种、生态区划及当地气候条件等相关知识,不能盲目引种和越区种植。早熟、抗病、耐寒等优良品种为首选。
播期的选择。把握当地气候规律,经常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安全播期,以避开冷害。一般来说,用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和当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预测日期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水稻的安全播种期是比较理想和可靠的。
移栽期的选择。移栽期以当地气温稳定13℃后为限,一般5月中旬前后开始,5月15-25日为移栽高峰期,最迟不要超过5月末,以保证水稻有足够的有效分蘖时间。
以水调温,减缓冷害。水的比热大、汽化热高和热传导性低,在遇低温冷害时,以水调温,改善田间小气候。据试验,秧苗期遇到10~12℃低温时,只要灌薄水就可以防御冷害。当气温为10℃以下时,灌水深度以叶尖露出水面为宜。在连续低温危害时,每隔2~3 d更换田水一次,以补充水中氧气,天气转暖后逐渐排除田水。当气温在16℃以下时,田间灌水4~10 cm,比不灌水的土温提高3~5℃,对冷害防御效果十分明显。
多层覆盖,有效保温。用适当厚度的无纺布和草帘相结合在外部多层覆盖加固,可抵御3~5℃的降温;另外,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大棚加中棚加小棚的方法,适当增加棚膜层数,可提高棚温5℃以上,有效地减轻或避免低温冷害的影响。
[1]孙永罡,白人海.松花江、嫩江流域主要气象灾害研究[M].气象出版社,2005:56.
[2]魏喜陆,郑新峰.三江平原腹地水稻低温冷害问题分析[J].现代化农业,2003,3:15-17.
S426
A
1002-252X(2012)01-0037-02
2011-12-6
王洪军(1968-),男,黑龙江省桦川县人,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本科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