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光,于梅,张剑侠
(1.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近56 a夏季入境低值系统来源及特征分析
刘星光1,于梅2,张剑侠1
(1.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本文通过对1954-2009年56 a的夏季NCEP再分析资料及全省81站逐日降水量的分析,将入境低值系统从来源上分为九类,并对各类型的逐月出现频率、持续时间、系统强度、降水强度与范围等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发现,西来源低值系统入境频率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北来,其次是西北、西南来源。多槽合并虽然发生几率小,但降水范围大、强度大。新生区低值系统在夏季也常有发生,它强于任何来源低值系统,平均控制时间超过3 d,造成区域性暴雨的几率超过20%。
入境低值系统;来源;类型;特征
本文所用资料为1954-2009年6-8月NCEP再分析资料及相同时间序列的全省81站逐日降水量资料。
根据黑龙江省地形、低值系统一般移动规律,将黑龙江省及其周边分为九部分,其中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区域表征低值系统的来源方向,新生区为高空槽在本省加强切涡的位置(表1)。
表1 黑龙江省低值系统来源分界区
确定来源原则:对黑龙江省产生天气影响日的前一日,将低值系统所在位置作为其来源区域,必要时可向前追述一日。
在近56 a的夏季中,共有996次低值系统移入黑龙江省并造成降水、降温、大风等天气现象,总影响日数为2 685 d,约占夏季总日数的52%。平均每年有17~18个低值系统活动,其活动周期为5 d。
在分析中发现,有时不同来源的槽合并后改变其各自原有特性,并对黑龙江省造成影响,如仍单独考虑各自来源不利于预报技术总结,故将多槽合并作为来源中的一类。这样,按照入境来源可将低值系统分为九类,即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和多槽合并。
表2 低值系统来源分类
从表2可看出,夏季影响黑龙江省的低值系统主要是西来低值系统,所占比例达到46.7%。其次是北来,占15.8%。西北、西南、东、南来源每年平均出现1~2次,分别占5.6~9.3%。东南来低值系统极少影响黑龙江省。多槽合并则偶有发生。
上述分析结论既符合黑龙江省位于西风带的事实,又与黑龙江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地理背景相统一。
各类低值系统平均持续时间长度为2~3 d,其中北、西、西北来源、多槽合并型长于其它类型。各来源中低值系统控制黑龙江省日数≥5 d的个例,西来占40.4%、北来21.8%、西北来12.2%,东来、南来源系统占3~4%,东北、东南来源系统则无个例发生。1965年7月1-20日,北来槽曾持续控制黑龙江省长达21 d,成为夏季影响黑龙江省时间最长的低值系统。
每类低值系统的时间分布特点不同:西北、北、东、东北来源低值系统有40%以上出现在6月;东南来源的极少出现在8月;多槽合并多出现在7、8月;西、西南、南来源系统7、8月出现比率高于6月。各类低值系统出现频次的峰值或谷值绝大多数出现在6-7月,即每类低值系统出现频次在6-7月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而7、8月份存在更多的相似性。据统计,黑龙江省历年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因此,应重点关注7-8月份低值系统来源的变化。
表3 九类低值系统各月出现频次(%)
表3反映了九类低值系统各月出现频次排名情况。西、北、东南来源在保持排名第一、二、九的总体特征下,7、8月份,西、西南、南来源及多槽合并系统较6月均有所增加,其中以西来源系统增幅最为明显,其次是西南来源;与其相对,西北、东北、东来源系统均有所减少,其中东来源系统减幅最大。从气候年变化角度来说,进入夏季极涡收缩减弱,副热带系统加强北上,7-8月二者达到最弱-强配置。因此,7月之后影响黑龙江省的北来冷空气势力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上靠近亚洲大陆东岸,导致西、西南来源低值系统明显增加。
在各类入境低值系统中,西北来源系统较强,东南来源系统较弱。多槽合并移入黑龙江省的低值系统强度仅低于西北、北来源系统(表4)。
表4 各类入境低值系统强度对比(单位:hPa)
低值系统入境后,西、西北、北、东北、西南来源低值系统有2成以上个例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其中,北、西南来源低值系统有1/3得到加强,最大加强20 hPa。东南来源系统没有加强个例,东来源、多槽合并型系统少有增强个例。
根据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凡有相邻二十个站日降水量≥0.1 mm,定义为一次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凡相邻三个站的日降水量≥50 mm,或者相邻三站日降水量≥25 mm,同时2~3 d降水过程总量≥50 mm,定义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1]。
不同来源的低值系统所造成的降水范围、降水强度各不相同。就降水范围来说,西南、西、多槽合并的低值系统产生区域性降水的概率超过90%,其中西南来源系统达到95.5%;北、东北来源的低值系统产生区域性降水的概率为85~89%,其它来源为70~78%。就降水强度而言,多槽合并、西南、西来源的低值系统产生区域性暴雨的概率在17~ 19.2%,北、东南、西北来源的概率在10.8~14%,东来低值系统产生区域性暴雨的几率最低,只有4.8%,其它来源在7~8.8%[2-11]。
高空槽在新生区加强切断所成低涡属于东北低涡范畴。它在夏季降水个例中所占比重为9.4%,平均强度为558 hPa,强于任何来源的低值系统。低槽入境后加强成低涡的几率6月稍多,约为10.5%,7、8月在8.6~8.8%。新生低涡平均控制时长为3.2 d,最长为8 d。绝大多数新生低涡可以带来区域性的降水天气过程,且造成区域性暴雨的几率达到22.3%。
夏季,黑龙江省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多气旋活动,平均5 d就有一次低值系统活动,每一次低值系统活动对黑龙江省的平均控制时长为2~3 d。按照低值系统的来源可把其分为九类,即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和多槽合并。通过比较发现,西来源低值系统入境频率最高,其次是北、西北、西南、东,东北来源系统和多槽合并,它们所占比例较小,东南来源系统最少;西北来源系统强度最强;北来源系统持续时间最长;西南、西来源系统和多槽合并产生的降水范围最大,发生区域性暴雨的几率最高。此外,各来源入境低值系统有9.4%个例得以加强、切断成低涡,系统强度、降水强度明显加强,降水范围有所扩大,且发生区域性暴雨的几率高于各来源低值系统。
从总结夏季降水预报经验角度来说,中长期预报员要关注西南来低值系统,短期预报员要重视多槽合并、新生低涡的预报。
[1]金瑜,付立林,白人海,等.黑龙江省天气预报经验和方法[R].哈尔滨:黑龙江,1988:19.
[2]王盘兴,赵辉,任律,等.闭合气压系统中心位置指数的计算方案[J].大气科学学报,2010,33;520-526.
[3]陈延聪,王盘兴,周国华,等.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09,32(6):101-107.
[4]管树轩,王盘兴,麻巨慧,等.北半球10 hPa极地涡旋环流指数定义及分析[J].高原气象,2009,28(4):777-785.
[5]王盘兴,陈延聪,卢楚翰,等.闭合气压系统中心分布特征量及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758-766.
[6]侯亚红,杨修群,李刚.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气温的关系[J].气象科技,2007,35(5):646-650.
[7]王盘兴,卢楚翰,管兆勇,等.闭合气压系统环流指数的定义及计算[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6):730-735.
[8]刘梅,胡洛林,濮梅娟,等.夏季南亚高压的演变及有关天气系统的响应研究[J].气象科学,2007,27(3):294-301.
[9]顾思南,杨修群.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J].气象科学,2006,26(2):135-142.
[10]廉毅,高枞亭,孙力,等,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暑期的北半球500hPa环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2,26(3);361-372.
[11]孙力,安刚,廉毅,等,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J].气象学报,2000,58(6):704-714.
P463.1
A
1002-252X(2012)03-0009-03
2012-6-1
刘星光(197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