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国企老总,被各种宴请搞得快发疯了,作为一个“三高”人士,他的各项健康指标已亮起红灯,家人也颇多烦言。私下里,他常对父母妻儿重复一句话:现在我觉得,谁对我好,就是不请我吃饭,让我在晚饭之前能回家。
中国人讲究吃,世界驰名。吃不仅是生活的必须,也是一种文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民以食为天。即使今天相对富裕了,吃,也仍是节日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仪式。眼看着年关将至,名目繁多的各类饭局早就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家人团聚自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各种层次的“团拜”,亲戚、朋友、同事、工作伙伴、上下级,各种想得出来的名目都能成为聚餐理由。节后还会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数据,所谓“假日经济”,尤以各大饭店的收入最为抢眼。在这当口却提出“回家吃饭”,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肯定不是。正因为要过年了,所谓病从口入,为了少病或者不病,才要谨慎对待各种各样的饭局。我是极少参加饭局的,年轻时因为珍惜时间,一次聚会除了耗在路上的工夫,一餐饭从开局到结束怎么也要两三个小时。这样算起来,竟把大半天耽误了。后来年龄稍长,除了时间上的考虑,健康又是原因。
我认识的不少年轻人属于“成功人士”,生活条件好,有优越的医疗保障,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有时,他们会向我请教健身“妙着”,我就送他们四个字:“回家吃饭。”就这么简单。我告诉一位长期被脂肪肝困扰的年轻人,人在餐后百分之九十的血液会回流到胃里帮助消化,你一年到头在外面应酬,除了各种无法消化的美食,还要大量喝酒,胃怎么受得了?过量饮酒对肝脏的伤害更是医学常识,长此以往,你怎么会不得病?
现在资讯发达,互联网手机都很方便,大多数联络并不需要面对面。一些人热衷于各种饭局,并不都因为工作需要,只是喜欢热闹,觉得下班就回家显得不够“忙”。“忙”才显得人脉旺盛,像“成功人士”,久而久之成了生活惯性,哪一天没有了饭局,倒觉得没了着落。所以要做到回家吃饭并不容易。
除了健康问题,回家吃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父母会有所慰藉,妻子不会寂寞,孩子也会觉得温暖。
当然了,喜爱美食是人的天性,远离并非拒绝。偶尔与朋友小聚或与家人一起换换口味,也是一种生活情趣。
选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