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罗平,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铁炉村农民。2004年6月这天,骄阳似火,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东莞一家鞋厂打丁的他,突然接到同村一邻居打来的电话,焦急地告诉他,他的母亲在田地干活时突然倒下,可能会偏瘫在床。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想到一向体弱多病的母亲,罗平焦急万分,立刻把自己挣到的所有钱连同借来的几千块钱全部汇到家里。考虑到自己家境贫困,收入低微,往返路费太高,回到家根本无钱给母亲治病,最终他决定。强忍对母亲的思念,继续留在东莞打工,为母亲治病筹钱。
罗平从小爱好音乐,工作之余总喜欢哼唱一下歌曲,翻看一下乐理知识,后来他学会了弹电子琴,还尝试着作词作曲,自娱自乐。但自从得知千里之外母亲病重的消息后,在外打工的苦闷、对母亲的牵挂、生活的艰辛,让罗平内疚自责,痛苦万分,他为此常常躲在无人角落里暗自流泪。
要好的一位工友为他难过,劝慰着他,你会写歌唱歌,就把你对妈妈的牵挂写成歌曲给她听吧。一个双休日的夜晚,诸多感触再次涌上罗平心头。于是,他一气呵成,写下一首《让我回家》的歌曲,并通过电话深情地唱给母亲。当生病的母亲听到罗平的歌声,激动得泣不成声:“儿子,听了你的歌,妈妈的病都好多了……”
听到母亲欣慰的话语,罗平感到虽然看不到母亲的笑脸,但他却能想象到母亲开心的笑容。从那以后,为了让母亲宽心,他决定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母亲写一首歌曲。
2009年8月,母亲再次病重,罗平立即从广东赶回家乡内江。为了给母亲治病,他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而且借遍了亲朋好友。为了筹钱,他不得不忍痛离开内江,再次回到广东打工。由于急需用钱,他只好在当地做每天结算工资的零工。为了能多挣钱给母亲治病,他不怕吃苦,每天只吃一顿饭,饿极了就喝凉开水,有几次在工地干活儿时甚至饿晕了过去。
2010年1月,罗平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见他神情憔悴,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流着泪对他说:“儿啊,你也别这么拼命地去挣钱了,我的病不治了,当妈的能活到这把岁数已经知足了。”罗平听了,立刻泪如雨下,哭着对母亲说:“是儿子不孝,您活这么大岁数,我却没能让您享一天福,您生病了,我却不能一直陪在您身边。您一定要好好活着,等儿子挣了钱,带您坐飞机去外地玩……”
当时,天气很冷,晚上睡觉时,罗平发现,母亲将家中最厚实的被子留给他盖,而她自己却盖着薄薄的被子。罗平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女人的名字》,并在第二天赶到城里,借琴行里的电子琴谱成曲。听完歌后,他的母亲老泪纵横,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儿子,妈妈相信你!”
2011年清明节,罗平再次回到内江为父亲扫墓。想到自己还没能好好地尽孝,父亲就已经去世了,现在母亲身体不好,如果自己再不多尽孝,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于是,他决定留在四川,不再去外省打工,为此他写下一首歌,名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从中学到孝敬长辈的道理。
此后,他在内江、成都等地找了很多份工作,虽然收入更加微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是他感觉离母亲近了,可以随时回家照顾母亲。2011年12月,母亲再次病重,为给母亲筹集医药费,他四处奔波,却一筹莫展。想起自己已经债台高筑,而为了给母亲治病还需要一大笔钱时,罗平几近绝望。无奈中,他写下歌曲《病母晴天》:“前路或许是风和雨,有儿在,天天都会是晴天……”当他将这首歌唱给母亲听时,母亲安慰他,只要母子连心,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2012年1月,44岁的罗平在成都再次找了份酒店礼宾员的工作,薪水收入还不错,回家看望母亲也很方便,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懂一点英语和日语。只要不断勤奋努力,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前途,一定会和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罗平,一位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八年来,他宁肯自己债台高筑,宁愿自己生活艰苦,一边在外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一边坚持为母亲写歌祝福,唱出了一首动人的孝子之歌。他说:“母亲是最伟大的,做儿女的,能为母亲尽孝是最幸福的事。母亲喜欢听我的歌,为母亲写歌我也感到很快乐。”母亲安好,便是晴天。的确,正如他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前路或许是风和雨,有儿在,天天都会是晴天。”
编辑 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