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 烨,朱明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江苏南通 226300)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是危害棉花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的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田棉铃虫的发生,但在玉米、蔬菜等作物上仍有较大危害。准确测报是害虫及时、有效防控的前提条件。棉铃虫的调查测报工作开展多年以来,迄今仍以田间种群数量调查为主,这一传统调查方法费时费工、受人为影响大。为了改进棉铃虫测报技术、提高其预报准确率,于2009–2011年8月3代棉铃虫蛾发生期间开展了棉铃虫性诱剂田间诱集试验。
诱捕器2种。(1)水盆诱捕器,宁波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水盆为塑料制品,盆口内直径20 cm,底部直径18.5 cm,盆内注入0.2%洗衣粉水,水面离盆口约2 cm,盆口固定1枚诱芯,距盆内水面约1 cm。使用时用3根竹 (木)棒支架支撑起水盆,并用铁丝把水盆固定。(2)蛾类通用型诱捕器,宁波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诱捕器为塑料制品,主体瓶状,瓶口连接接虫袋,瓶身进虫口数量为8孔;另附有漏斗和诱芯杆。毛细管性诱剂诱芯按“S”型嵌入诱芯杆的凹槽中。使用时用铁丝把诱捕器固定在竹棒上。
诱芯。灰色橡皮头性诱剂诱芯、毛细管性诱剂诱芯由宁波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红色橡皮头性诱剂诱芯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树枝把。将带叶洋槐或柳条树枝剪成长40~50 cm,基部扎紧成把,每把鲜重1 kg左右。扎把后日晒1 d后用于诱蛾。
试验设以下处理:水盆诱捕器+灰色橡皮头性诱剂诱芯 (简称水盆灰橡皮头);水盆诱捕器+红色橡皮头性诱剂诱芯 (简称水盆红橡皮头);水盆诱捕器+毛细管性诱剂诱芯 (简称水盆毛细管);蛾类通用型诱捕+毛细管性诱剂诱芯 (简称诱瓶毛细管);常规树枝把诱蛾 (CK1);田间卵量调查(CK 2)。
试验在同一典型连片种植棉田生态区域内进行,各处理区间隔50 m,防止处理间相互干扰。每处理放置3个诱捕器 (即3个重复),相距50 m呈正三角形放置,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 m,放置约高于棉株10~20 cm处,性诱芯7 d更换1次。树枝把诱蛾处理和田间卵量调查处理按害虫测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性诱处理诱蛾量以3个诱捕器诱蛾总计数,树枝把诱蛾数为20把诱蛾量。
试验观测时间8月1日至9月9日,正值3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内进行。观测期间逐日记录蛾量和卵量,统一于上午10:00前调查。
从整个试验结果看,水盆毛细管诱捕效果最好,到9月9日止,累计诱获棉铃虫蛾147头。水盆灰橡皮头处理效果次之,累计诱蛾130头。水盆红橡皮头与诱瓶毛细管处理累计诱蛾分别为79,70头。树枝把处理累计诱蛾27头 (图1)。
图1 不同类型诱捕方法诱蛾效果
为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将每处理逐日诱蛾数据按每期5 d进行累计作出曲线图。从图2可以看出,4种性诱剂诱捕方法的蛾量消长趋势在8月20日前基本一致,但8月21日后水盆灰橡皮头、水盆毛细管的诱蛾量增加,8月26-30日水盆灰橡皮头达到高峰,8月31日至9月4日水盆毛细管达到高峰,两者的诱蛾量、诱蛾峰次均明显,但后者的高峰滞后于前者。水盆红橡皮头、诱瓶毛细管及树枝把3个处理的峰期虫量明显低于上述2处理。因试验期间棉铃虫发生量较轻,同期田间卵量较少,逐日系统观察仅分别于8月31日至9月1日、9月5日和9月10日出现3次卵高峰,峰日百株卵量5.33~12.67粒,卵峰与各处理蛾峰比较,相对应推迟2~4 d。
试验期间,降雨日为13 d,其中8月8-12日受台风影响,8月10日出现1 d暴雨,当日除水盆灰橡皮头诱到1头蛾外,其余各处理均为0。8月8-12日,水盆灰橡皮头、水盆红橡皮头、水盆毛细管性3个处理诱蛾量分别为6,5,2头,而蛾类通用型诱捕器、杨树枝把处理均未诱到(图2)。
图2 不同性诱剂的诱蛾峰期、峰次
试验采用的诱蛾方法对棉铃虫成虫均有较好的捕蛾效果,都可观察出明显的蛾发盛期和高峰,尤其是采用性诱剂诱蛾量明显多于传统的树枝把诱蛾。故此项技术可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中进一步推广。
所试2种诱捕器以水盆诱捕效果更好,诱蛾量明显多于蛾类通用诱捕器。分析原因,可能是诱捕器进虫口孔径不适,不利于棉铃虫虫蛾进入,特别是在遇到风雨天气时虫蛾进入难度更大。几种性诱剂诱芯中,以灰色橡皮头诱芯和毛细管诱芯更好。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水盆诱捕器+灰色橡皮头性诱剂诱芯或者水盆诱捕器+毛细管性诱剂诱芯。
采用性诱剂诱蛾调查棉铃虫可以准确预测棉铃虫成虫发生盛期和高峰,但因其所诱均为雄成虫,因而其与田间卵峰均存在一定的提前量,且不同来源的诱芯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使用性诱剂进行测报调查时必须做好先期的校验工作。
[1] 李武权,葛中霞,王太高,等.性诱剂与树枝把对棉铃虫的诱蛾效果比较 [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17-619.
[2] 孟宪佐.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昆虫知识,2000,37(2):75-84.
[3] 盛成发,苏建伟,王红托,等.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棉铃虫雄的诱捕效果比较[J].昆虫学报.2002,45(2):271-274.
[4] 盛承发,宣维健,苏建伟,等.棉铃虫灾害的长期性及性信息素的减灾控害作用 [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1):75-79.
[5] 孙善教,李桃春,余能英.沿江棉区棉铃虫性诱剂应用技术探讨 [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66-469.
[6] 徐文华,张等,季顺言,等.两种诱蛾方法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及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01(3):41-43.
[7] 徐文华,沈安国,陈志远,等.性信息素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植物保护,2000,26(4):23-26.
[8]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