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山区发展——以杭州西部山区为例

2012-12-23 03:49许庆明陈婕赵波
浙江经济 2012年14期
关键词:城区山区农民工

□文/许庆明陈婕赵波

科学的山区发展观就是促进山区主体功能的转变,促进山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杭州市域经济可以分为城区(包括萧山、余杭)与西部山区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西部山区包括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五县(市)。由于历史、区位、体制等因素,杭州西部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区经济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看待这一差距?如何缩小区域差距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确立科学的山区发展观

从杭州西部山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看,2000-2010 年的10 年中,杭州城区(包括萧山、余杭)GDP 平均增长率达到16.39%,而同时期建德为11.14%、淳安13.54%、桐庐13.97%、临安13.50%,大大低于城区的增长。如何看待杭州城区与山区经济增长的这种差距?笔者认为这是合理的,这反映了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

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求最适合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区域。只要有可能总是选择那些气候适宜、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首先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地势平坦的地区生活、生产。在这里用同样的劳动与资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总量的增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会逐步达到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这样就导致经济活动与人口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平原地区逐步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如山区转移。

以工业化、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突破了耕地面积对区域人口容量的制约,并在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的作用下趋向聚集,形成聚集经济效应,从而使得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同时,山区的主体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山区的主体功能与平原地区一样,需要提供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各种产品。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平原地区生产的工业品、服务产品与农副产品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山区的主体功能转变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以及农林土特产品。

在以上背景下,人们不断寻求最适合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区域这一内在追求,就表现为区域间人口流动的二个趋势: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城市化)、从山区向平原流动。

因此,研究山区开发,并不能就山区谈山区,而需要从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山区主体功能的转变、区域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研究山区的发展。科学的山区发展观就是促进山区主体功能的转变,促进山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转移是关键环节

2010 年杭州全市人均收入平均为86691 元,其中市区109708 元,桐庐县49287 元、淳安县25906 元、建德市37054元、富阳市64101 元、临安市54702 元。如果以全市平均水平为1,则杭州市区为1.27,而五县(市)的桐庐县为0.57、淳安为0.30、建德为0.43、富阳为0.74、临安为0.63。可见,杭州城区与西部山区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距。如何才能缩小山区与城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山区的经济增长当然是重要的方面,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促进山区的人口转移。应该充分认识人口转移对山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没有人口转移,就不可能有山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山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这是区位条件决定的。

虽然,杭州西部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适合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平原面积很少。临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建德海拔50 米以下的土地只占全市总面积的9.4%,桐庐也是平原、水域仅占13.7%,淳安更是平原稀少。只有富阳平原稍多,但也只是“八山半水分半田”。杭州西部山区平原的狭小决定了难以有大规模地非农产业的集聚。同时,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又处于钱塘江的上游,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难以承载大规模非农产业增长所产生的污染排放。

杭州西部山区特有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经济总量难以与杭州城区同步增长,在这一制约条件下,要缩小杭州西部山区与杭州城区在人均收入上差距,唯一途径就是向区域外转移人口。只有在总人口减少的条件下,在加上产业发展,才有可能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人口的区域转移首先是从杭州西部山区向区域外的转移。要创造条件,促进杭州西部山区区域内的人口转移到区外,从历史与现实条件看,主要是转移到杭州城区。其次也要重视杭州西部山区区域内的转移,从乡村向县城、以及区位条件优越的中心镇转移。通过人口转移,提高城镇的人口与非农产业的集聚强度,增进城镇的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人均收入水平。

做强特色产业是主要途径

根据山区的主题功能,从杭州西部山区的区位条件出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促进山区经济的适度增长,也是缩小区域差距所需要的。

首先,利用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发展大旅游产业。促进观光旅游业、休闲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游憩商务业、休闲度假房产服务业以及旅游产业上下游延伸出来的产业的发展;促进杭州西部山区旅游业与杭州城区旅游业衔接互动,打造市域一小时半旅游圈、经济圈。

其次,按照“优品质、促转型”的要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等现代农业。积极提升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等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桑、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二是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

第三,发展有本地资源优势的制造业。大力发展水业、绿色农特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标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

深化市场化改革是重要条件

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合理配置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从当前看,在各种要素中,资本的流动障碍比较少,但是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还不彻底,只是处于半流动的状况,而土地要素的流动更是还没有启动。需要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首先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的彻底流动是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前提,这就需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改革的重点城镇应该放在杭州城区与各县城。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首先是流向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以及县城,然后才是县城以下的镇。因此,要真正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应该把户籍改革的重点放在杭州城区与各县城。

户籍改革的重点人群是在杭州城区,以及各县城农民工。农民、农业、农村、农民工等“四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工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才能为解决其它的“三农”问题提供前提。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又是解决他们在就业所在地的平等权利问题,也就是让那些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合法住所的农民工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的平等权利,让他们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转化。这就需要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杭州城区政府应该首先应该从解决来自杭州西部山区的农民工着手,推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实现西部山区和主城区户籍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同城同待遇。只有来自杭州西部山区的这些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相对稳定了,他们在家乡的土地就可以进行流转,就可以为杭州西部山区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条件。

当然,解决杭州西部山区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一定的财政支出,但是这是值得的。多年来,杭州市政府为推进旅游西进、交通西进以及生态补偿支出、扶贫支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解决杭州西部山区在杭城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支出与之相比,可能只是个零头,但其对杭州西部山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却并不亚于交通西进、以及扶贫支出。可以把生态补偿、扶贫等问题与人口向城区转移结合起来。

其次是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资源是西部杭州西部山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要使之成为杭州西部山区经济腾飞的基础,就需要进行土地制度的创新。

猜你喜欢
城区山区农民工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