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

2012-12-23 01:12张建军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天水经济区主体

张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

张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区域创新网络是解决当前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助推关中-天水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组织工具”,积极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应扬长(优势因子)避短(劣势因子),通过选择区域创新网络的重点“区位”、培育并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主体功能、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环境、选择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的主导作用等途径和措施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实践过程。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机制

1 导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引擎”,在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2007年东西部区域GDP比值为1∶2.2),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条件下,如何推动关天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西部跟进”和东西部协调发展战略是当前理论界和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而区域创新网络不仅是当前区域经济管理研究关注的理论前沿,更是一种解决现实区域发展问题的制度框架,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组织工具”。本文这一视角出发,试图寻找区域发展与创新网络理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积极探索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措施。

2 区域创新网络是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从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发展经历了“熊彼特创新思想-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发展脉络。20世纪 80年代末,Freeman C.(1991)[1]、Cooke(1997)[2]等人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概要性论述,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1992年将之引入,并对其开始了初步研究(王缉慈,2001[3];盖文启,2002[4])。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是区域、创新和网络三要素的有机合成。区域标明了创新网络的空间属性,创新揭示了区域网络的目标指向,而网络则赋予了区域创新的外在形式。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区域为空间载体的创新网络,以创新为目标指向的区域网络,以网络为外在形式的区域创新。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1)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2)创新主体赖以创新的有效载体;(3)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分别揭示了创新的方向(系统性创新)、载体(区域网络)和动力源泉(互动学习)。因此,从创新视角考察,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基础上以互动学习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指向而结成的密切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联系。

刘健和李国平(2006)等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或者说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威廉姆森和理查德·尼尔森将之称为“中间性体制”组织。它相对于市场来说,因其整体性而颇具“准组织”色彩;相对于组织来说,又因其松散而彰显市场化本质。因此,区域创新网络既摈弃了组织结构的严密等级控制,又能够有效规避市场对于个体的巨大风险。也就是说,区域创新网络既解决了外部“市场失效”,又克服了内部“系统失效”。它兼具市场与组织的优点,是现代经济中自由放任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因而它一经出现,便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效应,使区域创新网络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创新活力和经济竞争力[5]。当前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区域创新方面仍处于落后的态势,构建关天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将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从关中-天水经济区自身的条件来看,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城市群网络发展都具备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条件。

区域创新网络具有进行区域网络内分工和专业化,节约交易费用,便利学习和隐含性知识的获得以及网络式创新的四大功能。Piore和Sabel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在美国的硅谷,还是在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区域创新网络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具有以下衍生功能[6]:①通过“反马太效应”解决区域差距问题;②通过“产业根植与异构效应”解决区域产业同构问题。③通过“集约效应”解决粗放式发展问题。④通过“延展效应”解决区域分割问题[6]。综上所述,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区域创新网络将会成为推动关天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3 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环境分析

不同经济区域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基础条件,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应该根据这些不同特点和基础来制定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因此,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

3.1 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优势分析

根据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的主体因素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关中-天水经济区不仅农业、工业等经济基础条件良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还拥有十分丰富的各种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教育科技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②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源头(仅西安市拥有100多所各类高等院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创新能力强。③区域创新网络节点丰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西咸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网络,网络内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强,结点丰富。④区域创新环境良好。从外部环境来看,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内部环境来看,2011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西咸新区建设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标志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区域横向联合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机制日益增多,强化横向协调已经为地方政府间的一种共识。

3.2 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劣势分析

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创新文化及其思想观念不浓,创新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结能力不强,凝合力较弱,这与中介组织严重缺乏有很大关系。②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方面的正式规则供给不足,制度创新能力较弱。③区域创新网络最核心的思想是主体协整发挥力量,从而实现单个主体无法发挥的协同创新能力,取得“1+1>2”的效果,但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最缺乏的就是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协整,尤其是各地方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间。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西咸一体化”讨论了多年仍没有大的进展。④对创新主体和创新机制的培育还不太重视[7]。⑤地域文化中的信任思想观念淡漠,“利他”、“利人”观念比较缺乏。这必然会影响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中的信任机制建立,而相应的维护机制运行成本会很高。

4 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关键环节及步骤

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过程,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选择区域创新网络的重点“区位”。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首要步骤就是选择合适的“区位”,这是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和节点。在关中-天水经济区7.98万Km2的范围内,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需要考虑既有条件的限制,是否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尤其是产业集群,这是区域创新网络萌芽和发育的重要基础。根据区域创新网络自身的内涵及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点“区位”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区域创新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体制及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与创新氛围等)、基础设施及保障条件优良;②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条件;③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④各类信息、资源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根据上述条件和标准,我们认为下述区域(见表1)是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点“区位”。

以上所选择的重点“区位”不仅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载体,更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网络的重要节点。目前,以西咸都市圈为核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已基本形成,各单元城市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创新,具有良好网络连接的城市组团和组群发展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因此,应加强以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为重点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快速发展。

4.2 培育并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主体功能

表1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重点“区位”选择

通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以及政府部门是区域创新网络的五大行为主体。这五大主体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需要不断培育并完善五大行为主体的功能。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是创新的源头,科研机构是创新的动力,中介组织是创新的桥梁和纽带,而政府则是创新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也是正式规则的提供者[8](见表2)。

表2 区域创新网络行为主体的功能培育和完善

从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主体整体情况来看(见表3),目前经济区内企业的总体数量不少,但是大型知名企业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创新能力较弱。区内高等院校的数量众多,在100家以上,在全国名列第三,创新能力强,但严重缺乏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知识流动和传递黏滞。区内科研机构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总体数量在1000家左右,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交流缺乏的问题。区内中介组织的数量严重偏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正规知名中介机构和组织更少,缺少了创新主体间沟通的“媒介”。另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较弱,文化创新及制度创新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

因此,关中-天水经济区应重点采取强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改革和创新大学的管理体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竞争和激励机制并重等举措培育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的主体功能,拓宽区域创新的约束条件,打破区域创新的瓶颈,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创造一个约束条件最小化的绩优环境,以此推动各行为主体自我创新、合作创新和互动创新的激情,从而为西部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9]。

4.3 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环境

区域创新网络环境大致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从区域创新网络的本质上讲,知识交流是创新网络的根本内容,在新知识的产生—交流—外溢—扩散过程中,创新得以产生。创新网络往往具有社会根植性和区域化的特点,这一方面是由于空间聚集所带来的各方面成本的减小,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特点,创新网络倾向于在一个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中形成,以利于其共享制度因素并易于交流,加强信任。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硬件并不必然构成区域创新的核心制约因素,因为硬件可以在短期内建成,而作为创新软环境的思想文化基础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演进过程。徐冠华(2001)认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文化是创新软环境的核心[10]。

表3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行为主体的功能培育和完善

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构建而言,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文化思想观念的 “优化”和“升级”。关中-天水经济区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思想底蕴深厚,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和内涵,这种文化基础是其他区域所难以模仿的。一旦这种文化基础接纳和融合了创新内涵,就会成为区域创新网络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源泉。

4.4 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模式选择

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间的互动模式研究存在很多分歧,就本文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而言,属于欠发达区域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内产业基础相对较差,产业集群正处于形成阶段,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基于上述特点,作者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应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正式网络(产业网络),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模式

即政府在整个区域创新网络中主要担当组织者、研发资助者和制度提供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对关系区域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发展项目给予资助,对区域创新网络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中介组织主要负责联系资助者和研究者,对研究计划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由资助者和科研者对计划进行选择和评估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之间表现为一种市场交易关系,前者提供科研成果或技术服务,企业通过市场方式购买。此外,两者之间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生产技术攻关等进行自主创新或基础研究,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委托科研机构或高校与企业研发人员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进行一种更广泛层面上的合作、交流和学习等。企业和生产者(农民)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新的技术支持、服务或项目资助,也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系,取得最新技术成果或服务,并将这些新的知识和信息加速向周围传播,从而推动整个区域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

4.5 强化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整个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市场自发选择的过程,但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初期政府对于其制度建设、信息流动、新知识再造、培育企业根植性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创新过程,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则创新供给者,为区域创新网络提供发展的正式制度。其次,政府能够为区域创新网络内信息、知识的流动和新知识的再造提供各种“平台”。再次,政府为积极培育区域内企业的“根植性”创新条件,各主体间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产业群组织的交易成本[11]。因此,积极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见图2)。

图2 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5 结论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具有人才资源技术等禀赋优势,创新源头众多,当然也存在创新思想不浓、制度供给不足等劣势,基于上述环境基础,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应该从选择区域创新网络的重点“区位”入手,通过培育并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主体功能、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环境、选择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中的主导作用等几个步骤来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

[2]Philip Cooke.From technopoles to regional innovationsystems:the evolution of localiz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olicy[J].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1,(2).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刘健,李国平.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区位”研究[J].天府新论,2006,(1):33-37.

[6]刘健,刘健.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6,(1):114-118.

[7]潘雄锋.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时空演化的测度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31-34.

[8]齐晶晶,何自力,向政委.组织创新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0-14.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 [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29-36.

[10]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新华文摘,2001,(7).

[11]张正玉,刘扬,李海华.试论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8,(4)(上):59-60.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in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Zhang Jian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dian Universty,Xi’an 710071,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is an effective organization tool to narrow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China and to propel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in Gua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 strong points and the weak points of the economic zone.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ould be adopted to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economic zone:the choice of the key development regions,the cultiv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major functions of the network,the optimization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choice of the optional mode of the network,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Mechanis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JY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72104340),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SF1014(2))。

2011-06-16

张建军(1973-),男,甘肃崇信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管理,区域金融,金融市场与投资等。

F061.5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猜你喜欢
天水经济区主体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天水之镜像》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