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军,杨 晨
(1.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2.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98)
企业专利平台、创新整合与核心能力形成机理
朱国军1,2,杨 晨1
(1.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2.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98)
本文基于能力学派的理论研究框架,结合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践,开展相关研究。从价值链视角,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平台内涵、构成及发展层次;指出基于企业专利平台,从战略、组织、技术三个层次开展创新整合,能够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的环境元、变革元、管理元、技术元的形成与不断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持久竞争优势。本研究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相关研究结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专利平台为突破口,制定核心能力培育策略、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理论启发。
企业专利平台;创新整合;核心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专利资源的整合与运用。部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等领域形成了众多核心专利,如华为集团、长虹集团等,并围绕核心专利,构建企业专利平台,以此为依托,推动企业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的不断发展,支撑企业对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跨越。这些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企业专利平台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相关研究鲜见。本文对长虹集团、华为集团等行业领先企业的实践加以理论升华,从价值链视角揭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平台的内涵与结构构成,并基于能力学派的理论研究框架与平台研究方法,深层次揭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平台在核心能力形成中的作用机理。
平台泛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平台可以认为是基于某种技术水平的资源或环境。平台方法来源于实践,国内外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开发中运用平台方法并取得了成功。在理论界,核心能力与平台方法的结合成为最新趋势。Meyer和Lehnerd系统总结了平台方法的理论与实证,提出产品平台是一组产品共享的设计与零部件集合,着重分析了产品平台的能力基础,包括产品技术、对用户需要的理解、分销渠道、制造能力。Meyer进一步指出平台方法对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的整合。Martin和Ishii提出以产品平台为基础的、低成本设计差异化产品的方法。其他研究者如Clark也证明了平台方法的使用可以给企业带来产品开发速度、产品差异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1-2]。在国内,王毅等提出企业有效运用平台战略,能快速、低成本推出系列新产品,在平台战略中,最重要的是使产品平台成为市场与企业能力的整合平台[3]。王毅揭示从能力到产品平台、到产品族、到市场、直至企业绩效的内在逻辑过程,阐释动态平台战略,即基于产品族、产品平台和企业能力的动态更迭[4]。张宗臣和苏敬勤指出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是处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体系,讨论了技术平台的构建、升级与更新及技术平台与核心能力的关系。
总之,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从一定的角度研究了平台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但目前国内外对平台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似乎仍停留在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工具,尚未更明确的将其视为一种能长期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系统来研究;另外,当前平台方法多研究制造业中产品平台,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不仅取决于产品平台,更取决于技术平台、专利平台,技术平台以及专利平台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中的机理研究仍缺乏足够创新探索。姜军[5]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角度研究,提出专利技术的研发应充分利用平台战略的条件获取最大的时空竞争优势,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能力学派强调基于异质资源的整合能力。本文继承了能力学派的脉搏,依托平台方法,从企业专利平台的创新整合视角研究核心能力形成机理。
姜军[6]在研究专利平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企业专利平台主要是一种规划结构体,这一结构规则支撑了多种产品供应物,并界定了这些供应物的基本价值计划、竞争差别、能力、成本结构和寿命周期。姜军的研究揭示了企业专利平台是一种规划结构体。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经营的是价值链,强调企业要做价值链的整合者。本文在姜军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平台方法的相关研究,从企业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企业专利平台就是把企业多种基本业务价值链所共有的技术活动职能中专利资产部分,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成为支撑这些基本业务活动必不可少或最佳选择的一部分。因此,企业专利平台是企业技术活动体系中的公共架构之一,乃是若干技术所共有的根基,发挥技术集聚及技术撬动功能,可同时或接续地支撑一个或多个技术平台,间接衍生出若干个产品业务平台,形成多个产品族,满足多个细分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战略绩效。企业专利平台不仅作用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环节及辅助活动环节,而且可以作用于其他相关企业价值链活动环节,从而保证企业专利平台与主要供应商、主要顾客专利平台及技术活动体系的匹配。
(1)企业专利平台的构成。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平台建立在核心专利、外围专利及其集成体系上。为了保证企业专利平台的正常开展,多配置、开发、应用适当工具,主要包括企业专利数据库、专利分析软件、数据安全管理软件等。
核心专利是企业专利平台的中心和基石,多表现为发明专利。企业管理者对核心专利进行评估与定位,是构筑企业专利平台的首要环节,它为企业专利平台的体系结构、水平与潜力、商业价值、机会和边界奠定基础。企业专利平台在结构上一般以中心—外围的专利组合方式存在,有单中心平台方式或多中心平台方式,多表现为多中心平台方式。如长虹集团以20余项核心专利为中心,推动集成电路专利平台的不断发展。
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内部可以存在多个专利平台。对于存在多个专利平台的企业来说,企业专利平台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协同性。以一个专利平台的应用带动另一个专利平台的应用,乃是专利平台运营的更高境界。
(2)企业专利平台的发展层次。企业专利平台最早的雏形是企业零散的专利资产。随着企业研发重点的明确化,专利管理由法权化管理走向战略化管理,企业专利平台才可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这一角度说,企业专利平台是企业专利战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专利平台的升级是由核心专利与外围专利的构成及结合方式变更引起的。
企业专利平台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层次。在企业专利平台1.0的时候,以企业价值链某一环节的少部分核心专利为专利平台基础,衍生出相关技术平台,支撑企业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活动等,大多数企业处于这一层次,如长虹集团专利平台便处于这一层次。在企业专利平台2.0的时候,企业拥有价值链某一环节多数核心专利,并将企业内部专利平台外部化,通过授权等多种途径形成产业专利平台的基础,从而获得行业技术标准控制权。比如,Win-Tel联盟(即Windows+Intel)就曾凭借双方在各自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优势,将企业专利平台上升为产业专利平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里主导着IT产业发展。
Grant认为是创新整合而不是专利和技术本身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企业创新整合过程是各种创新要素按照一定层级关系连接而成[7]。企业专利平台可在创新战略、创新组织与创新技术三个层次对企业开展创新整合。
对环境适应及变革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基于专利平台的企业创新战略整合,有利于企业识别环境,明晰创新战略态势,适应环境,确定创新战略定位。
(1)明晰创新战略态势。企业专利平台是反映企业创新战略意图的重要情报分析平台。通过比较研究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平台中构成及结合方式,制定某一特定价值链环节的行业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可以准确把握企业外部技术环境的发展态势,了解竞争对手的研发重点、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并预测其研发趋势,从而能明晰企业的创新战略态势。
(2)确定创新战略定位。在明晰创新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企业全面整合价值链资源,夯实平台优势,弥补平台劣势,确定企业创新战略的领域定位(当前的技术领域、未来的技术领域)、创新战略的角色定位(行业领先者、行业追随者)、创新战略类型定位(进攻型、防守型)、创新战略模式定位(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等,旨在明晰企业创新战略的发展方向。
企业以专利平台为组织交互载体,对组织内外专利资产进行有效的识别、利用和提升,使企业获得有效的内外部创新组织协调,提升创新组织效率与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1)组织间创新整合。企业专利平台中存在一些专利资源是一种跨组织资源,嵌入在内部价值链网络及外部合作关系网络中,承担了组织间创新整合的功能。王雎借鉴周雪光教授对关系产权的研究,引入组织间关系维度,提出关系性知识产权概念[8]。关系性知识产权更加注重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企业专利平台中的关系性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交融的专利资产、妥协的专利资产、交换的专利资产、移植的专利资产,这些关系性专利资产实质上是组织间合作创新及组织间引进再创新的整合接口,也是产业专利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交融的专利资产与组织间创新整合。企业在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创新过程中,为了节约创新时间,合作双方需要共同完成部分专利开发,双方的专利平台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叠,重叠的部分便是交融的专利。交融的专利拥有交融的产权,是组织合作双方的合作创新纽带。企业依托交融的专利,可以实现对合作创新模式、过程等因素的整合[9]。如丰田汽车的产品性专利技术是其所独有的,而过程性专利技术却是与供应商相互交融的,其产权属于整个价值链网络而非单个企业,此举大大提升了丰田的价值链整合强度。
第二,妥协的专利资产与组织间创新整合。根据时间成本函数,行业内创新领先企业往往愿意付出更大的成本而获得更多的创新租金。在此情况下,行业内创新既想技术上领先,又想获得生产效率,就会主动出让部分专利资产来赢得其他企业的合作。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而主动出让的专利被称为妥协的专利。企业专利平台中一般保有一定妥协的专利,通过共享的方式,提升合作创新水平,推高项目生产效率。如在波音公司787项目专利平台中便拥有一定数量妥协专利,这些专利虽然会被泄露到合作企业中,但只要保持正确的分配比例,便能获得远大于投入的产出。
第三,交换的专利资产与组织间创新整合。当前创新系统高度复杂,企业很难拥有全部核心专利,据此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分工,开展专利交叉授权,实现企业快速发展[10]。可以用作交叉授权的专利被称为交换的专利资产。依托专利平台中交换的专利资产,企业创新战略上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技术撬动功能,节约创新时间,减少创新费用。如长虹集团拥有地面数字电视的10多项关键专利,以此专利平台为基础或加入行业性专利平台,与索尼、LG等日韩巨头实现专利交叉授权,企业至少可以节省20%以上的专利费用[11]。
第四,移植的专利资产与组织间创新整合。企业发现某些专利资产十分重要,但为其他企业所掌握,自主创新成本太大或无法进行,可以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获得,这些专利被称为移植的专利资产。移植的专利资产具有一定排异性,短时间不能称为企业专利平台的有机构成,需要引进方与提供方通过多种组织渠道开展创新整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通过购并提供专利的企业,整体接收该企业,更好地与原有企业人员技术与组织进行整合,使得移植的专利资产能够内化为企业专利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组织内创新整合。基于企业专利平台的组织内创新整合功能不是研发部门的组织能力,而是一种跨部门组织能力。李志远、赵树宽指出跨部门创新整合程度以及研发强度对新产品开发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跨部门整合调节了研发强度与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系[12]。
企业专利平台这一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全过程的公共架构,与企业基本活动环节与辅助活动环节存在各种接口,使得企业能够采用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创新资源整合,以专利平台中创新信息的识别与共享机制,使得每个部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对创新的全过程实施并行、一体化设计。如长虹集团依托企业专利平台,研发部重点负责专利查新、专利路线构思、专利研发决策,法律事务部重点负责前期项目市场调研及专利地图生成,人力资源部负责创新项目的人才选择及对专利权人评价,财务部重点负责专利技术的投资判断,市场部负责技术创新项目的行业趋势把握与市场开发。长虹集团各职能部门之间定期相互沟通,职能部门之间依托专利平台事先了解设计情况并提出建议,减少了后期产生修改费用,加快开发周期。
企业创新技术整合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开发能力。企业运用专利平台可直接作用于技术平台整合,将多门类知识及多门类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进而推动产品平台的发展与更新,从这一角度,技术平台是专利平台与产品平台之间的中介变量;另外企业专利平台可以直接作用于产品平台整合,提升产品平台的差异化程度。
(1)实现技术平台整合。企业专利平台是企业所有技术共同采用的专利构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专利平台是企业技术平台的基础,通过专利平台的作用,实现专利资产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应用,更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实现企业技术平台完善、丰富和发展。企业专利平台对技术平台的整合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派生出一个或多个技术平台。依托企业专利平台可以派生出面向多个国家、不同消费群体、多个等级的技术平台。如Intel公司依靠相同的专利平台,派生出满足整个行业不同需求的PentiumⅡ级CPU技术平台及产品平台;而长虹集团SoC芯片专利平台派生出了向3C信息家电转型的核心技术平台。
第二,缩短技术平台升级时间。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持续不断地实现原有技术平台的升级与更新。企业专利平台通过对专利技术创造、运用系统的整合与重构,消除传统技术创新流程中滞延、浪费和不协调,可以科学确定企业技术发展路线,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加快创新速度的目的。特别在技术变革的质跃点,企业重建新的技术平台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一般由企业专利平台提前开发和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专利平台可以支撑企业技术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实现技术平台之间的整合。依托企业专利平台,进行专利监测、跟踪,通过专利许可、交叉许可、无效诉讼、失效专利再利用等方式,把更先进的专利技术不断整合进企业原有的技术平台中去,实现新旧技术(主要为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的整合,实现外生技术内在化,不断创造出新的专利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专利平台,关注全球范围内企业技术领域的新专利情况,对于企业技术平台需要的,可以通过协商以纳入到技术平台中来,对于协商仍然无法纳入的,可以考虑绕开或者通过专利法上的无效宣告程序设法将此专利“打掉”,以消除其对技术平台的潜在影响。
(2)实现产品平台整合。专利及技术只有将其转化为产品才能实现其潜在价值。企业专利平台对产品平台的整合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企业产品平台的快速更新与扩展。企业运用专利平台有选择地集成外部或自创领域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及时克服制约产品开发的技术瓶颈,显著提高企业研发响应能力,抢先将该专利技术运用于产品生产,并实现产品线开发和扩展,从而迅速占领市场,获取垄断性利润。如微软的三大技术都不是他自己最早发明的,都是吸收别人的专利技术并整合到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上,从dos到windows,到后来的浏览器[13]。
第二,提升企业产品平台的差异化程度。企业专利平台的本质价值是最终采用它的企业由于专利技术的新功能改善了产品品质,使企业不断的比竞争对手更早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增加顾客满意程度,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
第三,抬高企业产品平台的进入壁垒。高新技术企业利用企业专利平台,集结了更大的专利保护网,既维持产品平台的差别化,又迫使竞争对手为了复制这种差别化需要进行很大的投资来收购这些技术,或是支付大量罚金,,从而形成垄断位势,限制行业进入和迫使行业现有厂商退出。
第四,突破传统产品平台的范畴。专利平台中的部分专利可依托纯粹性的专利运营公司,以专利许可、出资或诉讼等方式获取商业利润,这些专利本质上是企业的盈利产品,突破了传统产品平台的范畴。我国学者将专利经营公司分为4种类型:专利联营模式、专利基金模式、专利经纪模式和专利诉讼模式。
范新华指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所构成,内含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14-15]。核心能力的能力元包括变革元、市场元、管理元、技术元四方面,与此相对应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环境能力、变革响应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四种能力。
基于企业专利平台从战略、组织、技术三个层次开展创新整合,能够有力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的变革元、市场元、管理元、技术元形成与更新。首先,基于专利平台的创新战略整合,有利于企业识别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适时灵活调整创新战略,促使核心能力变革元及市场元的形成与更新;第二,基于专利平台的创新组织整合,实现组织间及组织内创新整合,使企业获得有效的内外部创新组织协调,促进不同组织维度上专利资产彼此互动,提升创新组织效率,促使核心能力的管理元形成与更新;第三,基于专利平台的创新技术整合,实现企业技术平台及产品平台的整合,将多门类知识及多门类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促使核心能力的技术元形成与更新。企业专利平台的创新整合,实现了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若干业务单元形成新的竞争矢量,从而不断产生系列核心产品,获得良好经营绩效,获得持久竞争优势。企业专利平台视角下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专利平台视角下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专利平台的创新整合而获得业务单元竞争矢量,突破了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相排斥的传统观念,实现了成本领先优势与差异化优势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企业使用专利平台可获得成本领先优势。这里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第一,企业专利平台的技术经验与学习效应使企业具备研发成本优势;第二,通过专利平台收取专利许可费来获得成本补偿;第三,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以专利平台为基础,更加快速、有效地对技术平台进一步细分,汲取了细分顾客需求,获得差异化优势。这里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企业专利平台的时间优势,专利平台的撬动及集聚功能使得研发时间缩短,从而快速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第二,专利平台的空间优势,表现为专利平台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技术及市场空间放大性。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本研究从专利平台视角,探索了核心能力来源,为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核心能力培育提供了新方向。企业专利平台乃是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基础构件。企业各级管理者应围绕专利平台投入创新资源,加强创新战略整合、创新组织整合及创新技术整合并适时对专利平台更新,此乃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根本途径。
第二,本研究可为我国企业产业升级提供新思路。企业专利平台的创新整合与发展过程也是企业环境能力与变革响应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不断升级与跨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突破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相排斥的传统观念,实现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有机结合,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现有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这五种力量格局。我国企业产业升级及技术跨越过程中,应高度关注企业专利平台的培育与发展,并围绕企业专利平台制定企业竞争策略。
[1]Holger.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5):279-308.
[2]Holger.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233-242.
[3]王毅,袁宇航.新产品开发中的平台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21(4):55-58.
[4]王毅,范保群.新产品开发中的动态平台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4,25(4):97-10.
[5]姜军,李必强.专利平台战略的时间竞争优势[J].科学学研究,2006,24(4):602-606.
[6]姜军,武兰芬.专利平台战略的空间竞争优势[J].科学学研究,2007,29(1):78-83.
[7]Holger.The use of patent data for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the diffusion of CNC technology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7,(9):361-381.
[8]王雎.开放式创新下的占有制度:基于知识产权的探讨[J].科研管理,2010,31(1):153-159.
[9]刘林青,谭力文.国外“专利悖论”研究综述——从专利竞赛到专利组合竞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4):129-134.
[10]赖院根,朱东华,胡望斌.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高技术企业专利战略构建[J].科研管理,2007,28(5):156-162.
[11]孙丽娟,方义松.基于价值链的3G时代电信运营商平台战略[J].电信科学,2010,32(9):23-27.
[12]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21(1):50-57.
[13]李玉剑,宣国良.标准与专利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以GSM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2):43-47.
[14]范新华.企业核心能力的自组织理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5):121-127.
[15]范新华.企业核心能力生成机理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3):47-52.
Patent Platform,Innovative Integr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re Competence Formation
Zhu Guojun1,2,Yang Chen1
(1.School of Business,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222000,China;2.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enterprise pat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school of capacity and the practices of high-tech enterprise(the changhong group,for example).From the aspect of value chain,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a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patent platform,and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from three level of innovation strategic,innovation organize and innovation technology.The paper promotes to formate core competence of enviroment element,market element, orgnizaiton element,and technology element.In the process,enterprise can combinate the cost leadership and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gai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 paper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re competence of high-tech enterprise,gives a breakthrough in the patent platform and some inspiration in the core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ent platform;Innovative integration;Core competence
中国博士后基金“专利质押融资的基础资产筛选及期权定价模型研究”(20100471000),连云港科技局“十二五期间连云港产学研合作与科技资源整合”(RK1007)。
2011-06-06
朱国军(1982-),男,江苏盱眙人,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专利运营。
F306,F270
A
(责任编辑 谭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