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北京 100048
输血是外科手术中保证患者血循环正常的一种技术手段,目前随着血液检查及存储技术的进步,异体输血的安全性较之前明显提高,但某些病原体的窗口期仍然无法检验,导致输血或手术中出现病毒感染[1]。自体输血是近年来实行的一种输血技术,术前定期分次采集患者全血,术中需要进行输血时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本文笔者对本院腰椎间盘手术中采用自体及异体输血的患者资料,分析比较预存式自体输血的优劣,报道如下:
从本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择60例术中输血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6例,女24例,其中30例患者采用预存式自体输血(观察组),另外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输血(对照组),两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椎间盘摘除术及椎弓根固定,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麻醉及手术方式相同,观察组采用自体预存输血,按照预存自体输标准[2],患者无感染且红细胞比容≥30%,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血红蛋白大于100 g/L,血清总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无明显异常,其中90 mm Hg<收缩压<12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小于100 mm Hg。择期手术前2周开始采血,肘静脉抽血每3~4天1次,每次可采300~400 mL,直到术前3 d为止,自体血预存者必须每日补充铁剂,并加强营养支持。预先采集的血液经CPDA抗凝处理后保存于血液科,设置保存温度为4℃。围术期患者需要输血时,提前取出血液,防止血液温度过低,核对患者资料后进行自体血液回输。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异体输血。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记录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术后1周内检查患者血常规指标并记录。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性别(男/女,例)年龄(岁)节段(例)L2~3 L4~5血常规WBC(×109/L)RBC(×1012/L)PLT(×109/L)HB(g/L)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30 30 19/11 17/13 1.134>0.05 43.5±13.2 45.2±14.7 0.916>0.05 10 9 0.731>0.05 20 21 7.3±1.7 7.1±2.4 1.027>0.05 4.8±0.6 4.6±0.8 0.945>0.05 215.5±43.8 213.7±48.4 1.482>0.05 144.2±15.3 142.6±19.5 1.106>0.05
本组记录的数据均输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4,P>0.05),对照组患者异体输血量与观察组自体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9,P>0.05),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皮疹、低热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观察组1例患者自体输血后出现心率降低,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应有关,未经处理后自行好转,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出血、输血量及不良反应比较(±s)
表2 两组出血、输血量及不良反应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输血量(mL)输血反应(例)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30 30 560±200 600±220 1.024>0.05 380±140 390±180 1.139>0.05 15 4.383<0.05
两组术前血常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3 d后白细胞较术前升高,血小板较术前降低,血红蛋白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7 d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输血前后血常规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输血前后血常规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 红细胞(×1012/L)白细胞(×109/L)血小板(×109/L)血红蛋白(g/L)观察组对照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4.8±0.6 4.2±0.8 4.1±0.7 4.6±0.8 3.9±0.9 3.8±1.1 7.3±1.7 14.2±4.9*9.5±2.9*7.1±2.4 14.7±5.2*9.4±2.3*215.5±43.8 190.3±39.4*a 246.7±60.8*a 213.7±48.4 172.4±48.7*196.8±63.5*144.2±15.3 122.8±21.4*a 123.7±22.0*a 142.6±19.5 110.1±26.8*113.4±24.6*
自体输血是近年来实行的一种新的输血概念,是指当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预存式自体输血是指择期手术患者估计术中出血量较大需予输血者,择期手术前预先采血并存储以备手术之需[3-4]。目前,所有年龄组的患者包括患有心脏病者均可以安全地进行术前自体血预存,发生献血反应率为7.4%,以迷走神经反应(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为最常见[5],本文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自体输血后心率减低现象就是输血导致的迷走神经反应引起。
①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目前随着血液检测及保存技术的进步,异体输血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但是某些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窗口期仍无法经血液检测,自体输血可避免该类疾病的传播[6]。②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本文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异体输血导致的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仅出现1例心动过缓,证实了自体输血在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的有效性。③术前反复采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患者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7];本文两组患者术前血常规无差异,术后3 d血小板、血红蛋白均较术前降低,但两组术后7 d血小板、血红蛋白均回升,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尤其是观察组血小板甚至略高于术前水平。④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虽然血液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不少医疗机构仍存在血源紧张的现象,尤其是血型特殊的患者,配对困难。自体输血可有效减少血库用血量,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中多需要输血,有研究统计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平均术中异体血输入量达700 mL。因此该类患者采用自体输血可有效节省血液资源,减少不良反应及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本文两种输血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无基本一致,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并且观察组术后7 d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患者血小板恢复更快,原因可能与术前多次采用增强了造血功能以及血小板自身代谢周期较短有关。本文患者术后3 d均出现白细胞增高,研究显示其主要是有由于手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8]。
综上可见,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采用预存式自体输血,不影响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患者造血功能恢复快,避免了大量异体血液资源的使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值得应用。
[1]鲁晓萍,阮乐幸.自体与异体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92-192,196.
[2]Oga M,Ikuta H,Sugioka Y.The use of autologous blood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disorders[J].Spine,1992,17(11):1381,1385.
[3]范树枫,郑强.预存自体输血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150-151.
[4]林军,钱建新,祁琳.自体输血8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2):298-298,300.
[5]段慧玲,滕本秀.预存式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114-114,117.
[6]王玉民,赵扬,洪毅,等.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4):362-362.
[7]玉民,周淑清,赵扬.预存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及实施措施[J].北京医学,2007,29(6):376-376.
[8]涂强,许建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0):63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