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2012-12-22 23:44魏银立
理论导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研究者民生思想

魏银立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州 511450)

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魏银立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州 511450)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论体系、创新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分歧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生活,作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只有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29等民生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84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围绕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近年来学术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胡锦涛民生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况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涉及“胡锦涛民生思想”的论文较少,也没有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专著。虽然有一些论述胡锦涛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民本思想、人民利益思想等方面的成果,涉及到对民生思想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相对分散,没有把胡锦涛民生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同时,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个别文章涉及到胡锦涛的民生思想。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学术理论界对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开始兴起。“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3]是进入新世纪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为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七大以后,特别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断涌现,至2011年6月底,从中国期刊网中以“胡锦涛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为篇名搜索到的相关文章分别有10篇和14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胡锦涛民生思想”或“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为篇名搜索到的相关文章共5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涉及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论体系、创新和意义等问题,取得了许多共识,也存在一些分歧。

二、研究论及的主要问题及成果

(一)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

1.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与超越;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233 ;[5]42-43

第二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二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国近代民生思想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思想的精华。[6]8-11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的扬弃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借鉴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料;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7]31-32

2.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一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情的新变化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8]59-60另一种观点认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形成,理论依据来自于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影响民生的矛盾和问题。[9]4-5

还有一种观点指出:胡锦涛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要求包括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的可能性包括和谐社会思想的成熟,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思想基础,经济实力增强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物质基础。[6]11-15

(二)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

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三民”思想是民生思想形成的起点。2002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完整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起点。[10]8

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指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中,报告里提及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思想成为胡锦涛同志“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10]8之后,他在北京召开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0]8-9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思想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和实践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预备会上胡锦涛指出,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稳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增长”。[12]61胡锦涛提出“三保”,正是“三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都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核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重要思想的一种体现。[10]8-9

(三)关于胡锦涛对民生建设重要意义的阐述

有研究者认为,胡锦涛对改善民生的意义、主要任务、举措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当前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民生的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善民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13]23-25

有的研究者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思路十分清晰,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和实践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强调了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民生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和谐发展,明确民生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坚持科学发展,把保民生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坚持执政为民,把“民生为重”的理念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12]60-61

(四)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涵及其逻辑体系

1.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涵。研究胡锦涛民生思想,首先要理解胡锦涛对民生内涵的阐述。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置于新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执政理念。在新的执政理念中,民生问题得到空前重视,不断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上,“民生”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被放在非常关键的位置。胡锦涛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29从胡锦涛在这段话中对民生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胡锦涛的民生观日臻完善,在当前表现出了较为完整而独特的理论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4“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思想,成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情为民所系”,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坚持“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利益观。[5]43-44

有研究者指出,研究胡锦涛民生思想,就必须理解胡锦涛关于民生概念的新界定。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具体而言,胡锦涛对民生概念新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民生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以及基础性的基本权利;其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主要包括: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状况,社会成员权利的全面保护状况,等等。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有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为开始实现后一层面内容而努力。[6]19-20

2.胡锦涛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改善民生的价值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战略是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策略是必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4]5-9

(五)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目标”几个方面。对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历程中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生思想:权为民所用——改善民生的政治保证;情为民所系——改善民生的情感基础;利为民所谋——改善民生的最终目的。[7]32-33

第二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该观点又包括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主要包括: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共建共享”的基础工程;以制度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施民生工程。[15]5-7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主要包括:经济层面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政治层面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文化层面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层面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16]33

第三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理想归宿;民生“五有”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目标;民生型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行为主体;法制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9]5-6

此外,有研究者指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价值涵量就其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五民”,即经济上致力民富、政治上保障民权、文化上提高民质、社会上尊重民意、生态上提升民适。简言之,即民富、民权、民质、民意、民适,“五民”一体。[17]22-23

(六)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特点

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特点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胡锦涛“三民”思想上,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论述“三民”思想来提炼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特点。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人民性特征,即要求共产党员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实践性特征,即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是我们党自十六大以来,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创造性特征,即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生思想作为我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原理的创新发展。[7]33-34

第二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最本质特征;突出“爱民、亲民、重民”情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6]32

第三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时代性;“三民”思想的提出,体现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人民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体现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创新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科学性。[18]14-16

第四种观点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6]24-25

(七)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实现路径

有研究者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加快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继续深化改革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民生管理制度。[16]33-34

有的研究者指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价值路径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价值路径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理论上,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理论是走全面发展之路的理论依据。其次,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理论是走协调发展之路的理论依据。再次,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理论依据。实践上,我们在发展的方法上、发展的路径上出现了一些偏颇,产生了不少盲目,表现为“四重四轻”,程度不同地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7]24-25

(八)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创新和意义

1.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创新。胡锦涛民生思想在继承前几代领导人民生思想的基础上有新发展,思想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周延,相配套的政策越来越具体,对民众的关怀由单纯的衣食层面向富裕小康所涵盖的各方面发展。胡锦涛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后,继续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前行,同时,又在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新的方向上有所创新。[6]34-38

2.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有研究者从两个层面上论述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利益观和人民主权思想,现实意义在于有利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0]26-31

有研究者阐述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地位及当代价值:胡锦涛民生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胡锦涛民生思想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思想武器;胡锦涛民生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8]62

有研究者认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体系;加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指针;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实践和谐社会理念的路径。[6]38-43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学术理论界对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细致的。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存在的分歧及尚未涉及的问题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其一是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对于是否来自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以及是否有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借鉴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其二是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容。研究者的观点存在较大出入,有的研究者从胡锦涛不同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角度进行了概括,有的研究者从发展民生的出发点、宗旨、主体、核心、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有的研究者从民生的前提、路径、诉求、目标进行了归纳。其三是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特点。有的研究者侧重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的研究者侧重民生理论的发展、民生重点的转移、民生视野的延伸。

此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或力度不够。其一是对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的研究力度不够,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民生的矛盾和问题虽有涉及,但还未深入。其二是民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性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解决民生问题与时代要求有密切关系,胡锦涛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随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而不同,民生思想与时俱进,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挖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其三是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民生思想之间的比较研究,目前尚未深入。

(二)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现有研究成果大都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广泛查阅胡锦涛关于民生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对胡锦涛民生思想理论来源、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性研究现象,造成观点、引文等方面的趋同与重复。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到党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具体措施等,而且也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解读法、比较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视角对胡锦涛民生思想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学科研究,加强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三)纵向与横向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对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资料文献较少,所以研究的文章基本上把时间限定在2002年至2011年这段时间。通过研究这段时间胡锦涛同志的相关讲话、论述和文章来研究胡锦涛民生思想。因此,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尚未形成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的完整系列。

首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侧重于胡锦涛的民生理论研究,民生实践内容研究力度不够,民生实践成效涉及较少。研究没有深入到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实践领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次,现有的研究尚未深入到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核、本质和理论价值。现有的研究存在一个共同不足,即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虽然有的研究者对胡锦涛的民生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对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研究还不全面,仅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缺乏对胡锦涛民生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最后,研究的历史跨度不够大。现有文章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资料、奠定了基础,但是,大都尚未把胡锦涛民生思想产生的国内外社会发展背景、历史渊源与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来对民生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共商国是[N].人民日报,2009-03-05(01).

[4]汤爱花.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5).

[5]张敏,杨非.胡锦涛民生思想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何东.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7]郑流云.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J].兰州学刊,2010,(3).

[8]龙佳解,罗泽荣.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学术论坛,2009,(2).

[9]周玉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刍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5).

[10]陈明瑶.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1]臧乃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J].理论导刊,2008,(12).

[12]邬旭东,施光跃.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13]蔡孝恒,张亮.胡锦涛同志改善民生思想探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1).

[14]冯德军,李景山.胡锦涛民生思想体系逻辑关系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5]李湘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6]李禄俊.简论胡锦涛的民生思想[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17]刘小红.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价值学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

[18]张敏,杨非.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特色[J].党政干部论坛,2009,(10).

D2-0

A

1002-7408(2012)01-0077-0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立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社会变迁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09GB-01);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0ZY040)的阶段性成果。

魏银立(1973-),男,石家庄人,法学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研究者民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