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绪印
陈独秀对新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探索和贡献
● 郭绪印
陈独秀对党的幼年时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是有过贡献的。他倡导新文化运动,从创建中共早期组织到中共“四大”期间,为党的建设提出过重要的理论,这些都与后来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曾提出过类似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理论的雏型;抗日战争时期他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点也是对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探索。
陈独秀;新民主主义思想;贡献
辛亥革命之后,封建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成为传播新思想的严重障碍。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他和李大钊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阵地,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介绍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启蒙作用。他被称为当时“思想界的明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毛泽东称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1]。可见陈独秀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首屈一指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面大旗,立下了伟大的功劳”[2]。由此可见陈独秀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密切关系。
1919年末至1920年初,陈独秀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成立了上海的早期党组织,联络发动各地建党活动,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所作的贡献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从本来联系知识分子转向了联系工农劳动人民。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一面办起《劳动界》、《伙友》等工人刊物,一面直接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启发工人觉悟的基础上着手组织工会。1920年4月2日,陈独秀在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劳动者的觉悟》的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他还组织出版了《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反映各地工人的状况,介绍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状况。1920年4月中旬,陈独秀联合七个工界团体筹备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在大会上作《劳工要旨》的演讲。上海各业工人5000多人,在陈独秀指导下于5月1日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通过了《上海工人宣言》。陈独秀重视深入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和毛泽东的建党活动是一致的。
陈独秀领导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亦称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是各地建立共产党的中枢,它成立后即向全国及海外留学生中发动、联络建党工作。在陈独秀的联系和发动下,长沙、武汉、济南、北京、广州等地在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初先后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建党过程中,虽然共产国际前来帮助和支持,但陈独秀强调:“要靠中国人自己组织党,中国革命靠中国人自己干,要一面工作,一面革命。”[3]这种“中国革命靠中国人自己干”的主张,以后被毛泽东发扬光大。
在陈独秀主持下,1921年11月《共产党》月刊出版。作为党的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统一了各地党组织的政治思想认识,为创建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陈独秀还发动了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提高了共产主义者的理论水平。特别是通过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陈独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毛泽东在继承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21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一大,陈独秀因故未能来沪,但早在2月间他即将起草的党章草案寄到上海,主张中央集权制。中共一大前他又派代表带来对党的纲领草案的意见,提出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主张开展宣传工作和工人运动等。党的中央集权制、民主集中制等,成为党的重要传统,是对新民主主义思想中有关党的建设问题的早期探索。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在上海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宣言由陈独秀执笔。宣言指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揭露了军阀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4]。中共二大上所制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规律性,在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初期的重大表现,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中共二大后不久,共产国际执委会驻华特派代表马林于8月29日至30日在杭州召开西湖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要中共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指示。陈独秀等中共高层领导一致反对加入国民党,其主要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治”。[5]陈独秀强调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不能因为国民党内有非资产阶级分子,就否认其资产阶级性质。争论结果,马林强调这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的政策”。最后,陈独秀表示“只能有条件的服从”,所提出的条件是:“只有孙先生取消打手模及宣誓服从他个人等原有入党办法,并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中共党员才能加入进去。”[6]此时的陈独秀将共产党人的组织服从放在首位,但未放弃独立思考。他在参加共产国际“四大”时,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目前的策略》,提出要使国民党中的工人分子“了解国民党终非为无产阶级利益争斗的政党。若国民党与最反动的黑暗势力(如张作霖、段祺瑞、曹锟等)携手或与帝国主义者妥协时,吾人即宜反对之,绝不容顾忌。总之……要时刻显示我们的真面目于群众之前,更不可混乱了我们的独立组织于联合战线之中”[7]。反映出陈独秀注意在与国民党合作中保持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
然而,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陈独秀接受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同意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上共产国际全权代表马林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口号,陈独秀竟然未提出反对意见。[8]反映出陈独秀也存在着右倾错误思想。中共三大《宣言》明确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让给了国民党,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产生右倾机会主义的关键。陈独秀作为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是有相当责任的。陈独秀在中共三大前后的正确与错误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以后新民主主义思想中有关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面和反面教材。
从中共三大以来,陈独秀在革命实践中体会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决性。他在1924年的文章中说:“无产阶级,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是革命运动中的“主力军”,应“做一个督战者”。陈独秀虽然尚未明确提出“领导权”这一词汇,但思想上已是十分接近工人阶级应掌握领导权的表达了。
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中共四大指出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大会决议案中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9]这是首次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提出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决议案中还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唯一的指导者。”[10]中共四大中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观点,当然也反映了主持大会的陈独秀的认识水平。
陈独秀对于领导权问题的认识虽然有了可贵的飞跃,但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中共四大之前,陈独秀虽然反对共产国际武装国民党而不武装共产党,但仍然未能认识到共产党领导武装的重要性。中共四大虽然通过了《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却未提到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可见,陈独秀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认识具有初步状态。但中共四大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以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早在1927年4月,陈独秀在《答沈滨祈、朱近赤(国民革命之归趋)》的信中,即指出: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有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11]阶段,实质上正是以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段。陈独秀认识到政治制度可以跳跃,但经济发展是不能跳跃的。他指出,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这个“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阶段,不应当采取单一的经济制度,而是“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可以“采用某一种为全社会中主要的生产制度”,但“在主观上在客观上,都不必采用私人资本主义为全社会主要的生产制度,而可以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即是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其在经济上的性质如何,乃依政治上的构造如何而定,即是依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之国家的构造如何而定……只有在工农及其他被压迫剥削阶级革命的国家而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才能够由此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12]陈独秀的这种想法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资改造”初级阶段的理念和实践很相似。
陈独秀中年和晚年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难以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他说:“资本主义的工业虽然要造成滔天罪恶,同时却创造了较高的生产力,较高的武力,较高的道德与文化,扫荡了整个旧社会各方面的落后性,奠定了将来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之物质的基础,是人类进化途中一次大飞跃。”[13]他针对抗战时期的情况又指出:“如果人们不敢断言中国此时可以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工业,这必须毅然决然采用资本主义制度来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够清除旧社会的落后性,才能开辟新社会的道路。”[14]他还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非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的一切,而是在有些方面还必须要继承和发展。例如,“生产集中和技术增高,社会主义的这些要求和资本主义相同的。”[15]
陈独秀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与毛泽东1945年版本的《论联合政府》中的有关论断相当一致。毛泽东说:“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另外有些人,则甚至一口否认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而说什么一下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16]可以看到,陈独秀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实质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认识,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1]七大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N].人民日报,1981-7-17.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
[3]包惠僧回忆[A].一大前后(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9.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77-78.
[5]告全党同志书[A].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7.
[6]张国焘回忆录:第1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2-243.
[7]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23-424.
[8]蔡和森.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讨论政治报告时的发言(1928年6月22日)
[9][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74.284.
[11][12]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37-1238.1238.
[13][14][15]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91.517-519.515.
[16]新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上的两件往事[N].党史信息报,2006-7-12(7).
D231
A
1009-928X(2012)03-0025-03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