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2-12-21 01:51肖国安张志彬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性价值链服务业

肖国安,张志彬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肖国安,张志彬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运用城市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工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报酬激励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同步上升。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而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加快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城市;面板数据

1 引言

工业转型升级就是工业发展模式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低附加值、高污染排放的外延粗放型增长向高附加值、低污染排放的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分解和生产过程的迂回化,产品越来越融生产和服务于一体,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正在向提供产品服务的现代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尽管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是工业产品,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则主要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产出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和提高投入品质,并且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2]。刘明宇等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以关系性和结构性两种方式嵌入到产业价值链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实现了潜在的规模经济,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协同演进,实现产业升级[3]。顾乃华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论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具有外溢效应,能刺激工业企业动态匹配自身资源、能力与价值链的动机,从而促进服务外包,这样工业企业资源和能力就被集中在优势环节,获利能力得到提升[4]。

姚战琪研究发现,我国工业企业将低效率的服务环节外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含量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 (包括软件、信息服务等)对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显著[5]。冯泰文也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工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工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从而最终提升了我国工业的竞争力[6]。尽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这种作用还比较微弱,这和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留在低端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动机不足有关[7]。

生产性服务业多集聚于城市,不同等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全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本文从城市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利润率的影响机制以及城市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

2 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说

工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通过创新驱动,使生产能集约高效,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获利能力的增强,这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投入的增加,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不断得到释放,工业劳动生产率在设备引进、报酬激励下变得更加高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逐渐深化,生产过程不断迂回化。生产性服务业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通过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本的深化,使得设备引进和报酬激励变得更加有效,提高了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紧密了不同产业之间和生产不同环节的联系,成为获得规模报酬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得到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

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当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急剧膨胀和实物产品的全面过剩,产品利润率持续下降。为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所形成的压力,工业企业开始借助生产性服务业来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和发展空间。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工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原有生产性服务部门不断从工业企业内部分离出来,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经济不断得到释放,在降低服务中间投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制造环节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假说2:工业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将效率较低的生产性服务部门进行分离,而专注于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环节,增强了对价值链的整合能力,提升了产业的利润空间。

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导致了产品的差异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其产品差别化并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工业的相互融合,摆脱了传统工业增长模式,具有更强的价值链控制力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在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服务业公司从1995年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53家,其中利润率大于10%的15家公司中有9家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包括4家银行,4家电信企业和1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提高经济外向度,带动了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的传统工业迅速增长。但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代工发展模式受到来自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生态环境恶化、要素成本提高的压力,出口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外向型工业企业受到了重大冲击,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制造环节的微薄利润损失殆尽,许多工业企业面临破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工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促进工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假说3:完善的市场化环境和较大的市场经济规模对释放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发达的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

由于大多生产性服务行业属于契约密集型产业,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个城市的契约维护制度越好,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越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更为迅速[8]。没有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撑,生产性服务的内部提供就可能是最小风险和最优的选择,服务外包的减少就会从根本上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就难以发挥。城市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制度使生产性服务企业能通过专业化分工、范围经济、制度创新等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模式。

我国工业尚停留在制造环节激烈竞争的层面,加上城市整体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工业企业服务外包的动机并不强烈,这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影响工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强、经济密度更高,能通过区域协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倍增效应,还能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发达的信息网络等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吸引了更多的要素集聚,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而在市场规模较小、开放程度不高的城市,国有资本在电信、银行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地位,将削弱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3 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

3.1 计量模型、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

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体现在由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价值链地位攀升带来的产业利润率增加。因此,本文把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利润率两个变量同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比较。鉴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除了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外,还引入了工业人均固定资产、FDI占GDP比重、财政支出中的科学教育支出比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控制变量,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当然,经济密度、外向度和市场自由度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的发展条件也是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中需要考虑的重点。

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大多集聚于城市,因而使用城市面板数据相对于省际数据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为此本文把把市辖区的人口大于500万人口、100万~500万之间、50万~100万和50万以下的地级及其以上城市分别定义为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中小城市。根据“十二五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本文选取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5个生产性服务行业,运用2003—2010年的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数据 (数据来源于2004—2011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stata12软件中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对数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模型Ⅰ:lnILPit=α0+α1lnPSit+α2lnFAit+ α3lnFDIit+α4lnSEi(t-1)+α5lnWit+εit

模型Ⅱ:lnIPRit= β0+β1lnPSit+β2lnFAit+ β3lnFDIit+ β4lnSEi(t-1)+εit

模型Ⅲ:lnPSit=δ0+δ1lnGDPit+δ2lnFDIit+ δ3lnGOVit+εit

其中,i代表城市,t代表时间。ILP是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增加反映了单位劳动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产出的规模报酬递增。IPR是工业的产业利润率,其增加反映了工业企业在价值链上地位的攀升。PS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比重越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越细。FA是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反映了资本的有机构成。FDI是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反映了FDI对工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SE是城市财政支出中科学和教育的支出比重,反映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改善和技能的提高,这对提升工业转型升级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财政科学教育支出对经济影响的长期性,本文使用滞后一期的指标。W是人均工资水平,反映劳动报酬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激励。GDP是单位面积的经济密度,反映了经济的集聚程度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GOV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比重越低,市场的自由度越高。

3.2 实证分析结果

(1)基于劳动生产率层面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在特大型城市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在模型Ⅰ的计量检验中,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投入的系数为0.313,这就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0.31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工业已经开始向高端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在特大型城市的集聚发展正是满足了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服务于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改善中间投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集约化,使得产出更加高效。而在其他类型的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却是负的,尽管程度比较小。这是由于在我国的金融保险、铁路和航空运输、电信邮政等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依靠行政手段获得的市场垄断地位发展迅速,服务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偏低的问题在规模较小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在压缩了民营资本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空间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工业企业的运营成本。

生产技术的扩散、先进设备的采用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改善,使得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相对比较稳定,也是工业生产效率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FDI在特大型城市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在于外商的进入改善了市场结构,在特大型城市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效应的释放。在大型城市FDI的进入制造业领域使得竞争力不强的工业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产生了负的影响。在中型城市,FDI的进入能对当地工业起着一定的带动作用,使本地工业企业为之配套,改善了生产效率。财政支出中科学教育支出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均是正的,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城市等级的降低,效应是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特大型城市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技术的市场转化率具有明显优势。劳动报酬对生产过程的激励效应则随着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反映了层级较低城市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工资的激励相应更加敏感。

(2)基于产业利润率层面的分析。

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利润率的影响都为正,但是影响程度都比较小,模型Ⅱ的计量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工业企业的辅助性活动服务,通过服务外包降低生产成本来提升利润空间,而这一点在规模较小的城市表现更加明显。在层级较低的城市,受体制约束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往往通过内部提供来实现,不但不能增加企业利润,反而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通过服务外包,企业专注于生产环节,效率和利润都得到了提升。在特大型和大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利润率提升的作用较小,是因为我国工业基本上依靠雇用廉价劳动力和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制造环节的微薄利润,低端制造业对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明显不足。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工业出口受到了巨大冲击,我国的工业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况。这种低水平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利于价值链的有效整合和高级生产要素引入到生产过程中,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成长所必需的市场环境,这是限制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图1 2003—2010年不同等级城市的工业人均产值和产业利润率的变化

工业人均固定资产虽然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较大,但是这种产出数量上的增长并没有对产业利润率的提升产生明显的拉动。因此,依靠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一点也可以从工业人均产值和产业利润率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见图1)。2003—2010年,我国工业人均产值是逐年大幅度攀升,而产业利润率则呈W型的波动,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改变的冲击,产业利润率向下急挫。当然,无论是工业人均产值还是产业利润率,等级越高的城市的水平也相对较高。由于FDI只是改变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并不能改变我国工业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制造环节的地位,因而对产业利润率的影响并不大。FDI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主要来自于跨国公司总部,不会对本土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产生实质性需求。这样由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对本土工业的支撑不足,势必造成了本国工业和FDI工业竞争不足,使得我国工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并形成低水平工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对科学和教育的投入能促进企业创新、改善劳动素质,这对于实现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有着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3)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高度相关,聚集了大量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和产业的大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空间载体。模型Ⅲ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GDP的经济密度紧密相关,因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需求拉动性行业,只有市场规模的扩大才能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分解,为生产性服务的外包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FDI的进入更多的是会形成对跨国母公司或服务机构的需求,对本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并不会得到显著的增加,因而并不会带来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显著提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增加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程度,和市场的活跃度相关。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市场的要求相对于工业而言更高,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越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会更加迅速。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特大型城市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却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积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当前对工业产业利润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提供辅助性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利润空间,而要实现对工业企业在价值链上地位提升尚需要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生产性服务业是需求拉动性行业,特大型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多在大都市集聚发展。

中国要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必须依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因此,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首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当前,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和创新服务模式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行业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并给予同样的市场地位,依靠强化竞争机制来逐步打破不合理的行业垄断,从而满足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其次,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体系。生产性服务业是契约密集型产业,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以维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动力,包括健全的行业标准、规范的市场行为等,合理引导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态的发展。城市良好的市场环境将有效降低市场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分解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最终形成对工业企业实施服务外包战略的强大吸引力。

再次,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由于我国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在工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运行成本过高,如水气电的价格、用地的成本、融资的难度、承担的税负等相对工业而言都较高。加快推进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给予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来减少融资成本,在资源要素使用上享受平等待遇等,特别是要鼓励发展势头较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协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快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分离,鼓励工业企业向城市周边或周边城市转移,在产业转移中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大城市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挥辐射效应,中小城市则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衍生,承接大城市产业的扩散,在城市之间形成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协作格局。

[1]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EB/OL].(2012-01-18)[2012-03-18]http://www.gov.cn/zwgk/2012-01-18/content_2047619.htm.

[2]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5):36-44.

[3]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4]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48-58.

[5]姚战琪.工业和服务外包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7):91-102.

[6]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56-65.

[7]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8]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J].经济研究,2007,(6):51-64.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Effect

Xiao Guo'an,Zhang Zhi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9,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quickly becomes a big industrial country,but not yet a powerful one.By applying cities'panel data model,the empirical study and research into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ows that:Long term in low side of value chain,China's industry has now efficiently improved its labor productivity by a series of steps such as improving the organic component of capital and increasing payment for labor,but hasn't improved profit level simultaneously.However,producer services in especially big cities of high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and of good basic condition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achieving a leap into a higher place of value chain,thus can form an organic and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cities of different brackets.Therefore,to accelerate structural reform of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of market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will be benefit to promoting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ducer service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City;Panel data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2010YBA096)。

2012-03-23

肖国安 (1958-),男,湖南桃江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

F063.1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猜你喜欢
生产性价值链服务业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