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正岐,刘宏彦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吉林省西部特色经济区区域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探析
□ 华正岐,刘宏彦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在 “十二五”时期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吉林省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又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统计资料,力图找到提升吉林省西部特色经济区区域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对策。
吉林省西部;特色经济区;区域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成衡量某一区域是否具有现实和潜在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和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振兴吉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加快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所谓区域竞争力,是指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中优于其它区域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及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而区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因素是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营造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能力。[1]区域是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系统综合体,其拥有的产业和可利用的环境规模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要素组合决定着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并通过竞争决定区域的兴衰。
⒈独特的优势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初始条件。首先,区位优势。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是吉、蒙、黑三省(区)交界处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黑龙江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入关必经之地,是历史形成的三省(区)结合部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交流中心,辐射周边2000多万人口。其交通发达便捷:铁路四通八达,平齐线、通让线纵贯南北,长白线横跨东西,白阿线直通北疆边陲伊尔施。水运有省内最大内河港口大安港。珲乌高速公路白城段已建成通车。支线机场建设正强力推进。其次,资源优势。一是风能。可开发利用风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可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可达120亿千瓦时。二是矿产。域内有石油、天然气、白粘土等20多种矿产;区域紧靠蒙东,可利用其煤炭资源发展火电和新型煤化工产业。三是土地。该区域人均占有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芦苇面积在全省居首。现有耕地1114万亩,是全国商品粮、杂粮杂豆生产基地;草地1320万亩,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林地面积596万亩,是国家“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四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该区域工业项目用地价格优惠;电力资源充足,无拉闸限电现象;劳动力价格较低,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好去处。五是旅游资源丰富。该区域湿地面积500万亩,拥有世界A级湿地向海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再次,环境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对要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项目建设攻坚年”、“项目建设质量年”、“项目建设效益年”三“年”连动。目前,已有100余个工业项目落户园区,投产后总产出能力将超过200亿元。第四,后发优势。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进程中有发达地区的前车之鉴可资学习,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运用,有结构调整带来的要素流动可尽使用,有对外开放带来的市场机遇可为利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跨越优势。
⒉挖掘潜力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注入了活力。竞争潜力是目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这些因素虽然在现实条件下可能阻碍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质变,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利好因素。从生产角度看,吉林省西部工业竞争潜力较大。目前,该区域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与产品竞争力在全省较弱,但市场竞争潜力前景看好:首先,以资源为基础的轻工业,如医药、化工、建材、轻纺、电气仪表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其次,立足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搞好精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有望成为促进该区域竞争潜力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作为国家确定的生态建设示范区,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有世界A级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草原风光、湿地风貌、民族风情、风电景观为主的旅游项目尚未得到完全开发。二是旅游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目前,该区域旅游资源还处于初级和单项开发阶段,缺乏深度和综合开发。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和消费都具有潜力。充分发挥投资潜力,将成为提升该区域竞争力的加速器。投资作为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既能增强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对经济增长兼有供给和需求双重效应。近年来,该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490亿元,同比增长40%。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已投产并产生效益。同时,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使区域综合优势更为突出。中电投白城发电公司一期2x66万千瓦火电项目已建成发电;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也已投入运行。目前在建的4个5MW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建成后,可实现“风光”互补;还可以引进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从进出口角度看,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外资吸纳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将成为提升该区域竞争力最大的潜在力量。目前,该区域出口规模小,出口总额仅占全省的1.9%,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⒈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从产业结构看,最突出的是工业化水平低。按照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通用标准,该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只相当于初步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较弱,不仅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进程,也弱化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动力。从需求结构看,外需带动力弱、消费贡献少、投资效率低。该区域经济外向度大大低于全省乃至全国水平,居民消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但处于全国下游的单位投资产出水平决定了其偏低的资本形成率。从区域结构看,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000年至2010年间,该区域城镇化率增速年均提高0.5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⒉较弱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投资结构不合理,扩大投资难度增大。受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及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工作存在较多的困难。由于该区域的经济地位、投资环境、技术信息等因素难尽人意,对于吸引和启动更多域外资本进入亦有较大难度。从投资主体看,农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投资更具有依赖性。从行业结构看,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业项目,由于技术改造性投资比例过低,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从市场主体企业来看,该区域中的大部分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产品竞争能力弱。大企业、大集团较少,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该区域内的“小城市、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面对新一轮加快发展期,区域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该区域还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
⒊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区域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一是工业经济块头小。既缺少“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缺乏“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看,该区域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一批投资上规模、技术上档次、效益高回报的大、中型现代化工业项目。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总量仍待进一步提高。高耗能工业、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过大,以最终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产品比重过低。三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2011年,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首次破百亿元大关,但也仅是全省唯一的百亿级地区,其它市、州均在200亿元以上。目前,该区域工业总量只占全省的1.7%,县域工业规模最大的洮南市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在30亿元以下,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不强。
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水资源日趋缺乏。地下水位仅最近3年就下降了2.21米;地表水资源锐减,过去曾有大小沼泽1000多个,现剩不足300个;全市大中型水库8个, 总库容17.17亿立方米,2009年蓄水量为6.32亿立方米,2011年则减少至5.52亿立方米;过境江河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218.3亿立方米,2010年仅为72.2亿立方米;天然湿地面积在20世纪60年代为412.4万亩,到2010年仅剩261.2万亩。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影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龙头企业、示范大户带动作用小,目前,该区域还没有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大多为粗加工、产品加工转化率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任务大,非农产业比重低,农民增收渠道少。
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是总体税源结构不合理。对高科技和生态型企业等新兴税源的培植仍处于起步阶段,重点税源主要集中在资源消耗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重点开发型项目上,税收极不稳定。二是财政运行困难,保障能力低。本级财力不足,收入增幅低于支出增幅。三是债务负担重。由于企业改制、破产,导致有账无债,清收困难。巨大的偿债、消赤压力严重地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本级以及各县(市)财政基本靠国家和省里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无力进行开发性投入。
⒍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发展与大型负荷项目建设不配套。该区域铁路属于沈阳铁路局末梢、哈尔滨铁路局前端,在车皮分配上数量少,只能满足实际运输量的20%左右,其它都要靠汽运,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也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随着该区域能源基地建设进程的加快,目前该区域及周边地区没有高负荷大企业,电源项目建成后,其生产的电能主要靠外送,这就使得能源负荷问题日渐突出。
⒎土地、草原“三化”及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该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以上,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现象严重。该区域碱化土地面积为1280万亩,沙化面积240万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3.1%和6.2%;由于草原严重退化,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场质量变差。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3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7%。加之自80年代以来,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耕地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耕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5%左右,比70年代以前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
⒈加速市场化改革,提升政府管理经济新体制的影响力。加速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企业合理的社会分工,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法规体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清理和摒弃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具体来说,一是促进开放,建立完善的、内外公平的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提高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能力。二是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建立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大诚实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法治的、透明的市场交易体系中,整个社会才能真正获得交易带来的好处,才能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三是鼓励创业,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四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
⒉确立合乎本地实际的区域产业群发展方向,提升产业发展的引领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强化技术和组织创新,实施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服务;重点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先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和局部强势;实施产业特色化、集群式发展,规模化、集聚化扩张,全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大力调整、改造现有工业,推动其升级优化,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拓展旅游、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领域。
⒊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运用市场机制,以工业化引导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加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向互动,使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依靠信息化手段,构建创新系统,[2]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速产业聚集,增强城镇发展活力。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加快经济区域的整体城市化进程。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⒋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整合资源,提高投资密度,改变招商引资方式,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大力培育资本市场,构筑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领域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程序法制化。
⒌以培养和吸引人才为重点,提升人才的创造力。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人力的系统整合,[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事业为重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⒍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切入点,大力吸引境外投资,高度重视吸引国内投资,提高对内对外的开放度;加大信贷投融资力度,有重点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用优质服务感召客商,用优良环境留住企业;以扩大开放为重点,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活动,重点扶持一批出口外贸大户,新增一批自营进出口企业,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⒎建立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提升区域竞争力。从国际经验看,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主要有改进企业发展必须的基本输入要素,如人力资本、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融资环境等;制订鼓励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关法规,通过法规、税收政策以及政府政策调控企业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间、企业与社会其它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为产业群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开阔地方企业和市民眼界,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展示地区经济未来发展前景。
总之,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根本出路和办法就是要深化改革,以改革来提高吉林省西部特色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1]谢立新.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63.
[2][3]蔡文华.我国区域竞争力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245.
(责任编辑:高 静)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Features Economic Zone
Hua Zhengqi,Liu Hongyan
In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an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is faced with both rare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favorable conditions,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According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tatistics,trying to find the upgrade of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features Economic Zon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basic countermeasures.
West of Jilin Province;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zone;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F127
A
1007-8207(2012)06-0083-04
2012-03-10
华正岐 (1962—),女,吉林白城人,吉林省白城市行政学院教务处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刘宏彦 (1982—),女,吉林白城人,吉林省白城市行政学院工作人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