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2012年总目录

2012-12-21 09:34
中国记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报业

特 稿

1-8 消除贫困 媒体应有更大作为 李从军

8-10 21世纪媒体的历史选择——在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上的主题发言 李从军

8-12 直面矛盾与热点,体现媒体责任担当——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资深评论人米博华就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若干热点问题答本刊记者问

每月评论

1-7 “寒流”中唯创新才有出路 范以锦

2-7 唱响文化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鲁 炜

3-7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两会及报道观察 黄国柱

4-7 盯紧落实是媒体应尽之责 江绍高

5-7 从容应对 以我为主——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成机制中的舆论引导 陈 岚

6-7 关注舆情 引领热点 探索网络管理新方法 可小闹

7-7 把握正确导向 营造良好氛围 邴 正

8-7 坚守与超越——都市类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迎风飞扬 韩少林

9-7 奥运理想与职业精神的检验 许基仁

10-7 在壮大主流中凝聚共识 曹焕荣

11-7 从战略角度思考和布局传统媒体的发展 崔保国

12-7 既是贯彻落实者 又是宣传传播者——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报道 翟惠生

论 坛

1-12 报业影视传播的新模式 姚 远 苏 丹 黄 蔚

1-15 部分媒体“道德构建”特色专栏评析与展示李 萌 苏 杨 毛一韬

1-19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中国新闻业与新闻学 李 彬

1-22 从又一起“标签式报道”看道德事件新闻中“度”的把握 蔡云飞

1-24 美联社“推特事件”说明了什么 文 建

1-26 创新理念指导下的“都市型党报”实践 田家鹏

2-10 接力“寻美”温暖中国——烟台“最美女孩”成功报道的过程及启示 邓兆安 孙玲姿

2-12 面对网络热点怎能“网云亦云” 陈 勇

2-14 履行文化强国使命中的媒体作为 张虎生

2-15 以特色广播助推新疆发展稳定 史林杰 白彦诚

2-18 挑战与对策:主流媒体如何提升热点报道舆论影响力 南 隽

3-10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全面理解、贯彻“走转改” 尹明华

3-12 媒体提升公信力的认识与路径选择 管 洪

3-13 新时期党报“从众”与“导众”辨析 江曙曜

3-16 发挥社会监督在净化媒体生态中的独特作用 钱大成

3-18 利用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 杨敬忠

3-20 2012地方两会报道及传播新亮点 张 勤

3-22 从2012地方两会热点话题看全国两会报道关注重点王 丽 张 倩 蒋玉鼐 李慧璇

3-24 部分媒体“道德构建”特色专栏评析与展示 李小龙 高爽等

3-32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本刊记者 翟铮璇

3-34 透过荷赛谈摄影和摄影记者 本刊记者 翟铮璇

4-11 一次登顶般的艰难跋涉 张严平——《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采写过程及体会

4-14 社会变革中的新闻传播策略浅析 任贤良

4-17 新闻作品的引导力从何而来? 徐 妍 计利红

4-20 特殊大考 非常答卷 罗晓岗 陈 岚 王 沛 向 军

4-23 刑诉法修改对刑事案件报道的影响 倪寿明

4-25 “反腐倡廉”报道如何出新 王平权

4-26 媒体报道道德取向存在问题探析 蒋 勇

5-10 增强基层意识 树立群众观点——新华社“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突出抓作风、改文风 龙新南

5-13 探索规律 创新手段——如何深化“走转改”活动 胡占凡

5-15 立足常态 追求长效 本刊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综述

5-17 永恒的追求——随李从军同志采写《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的感悟 赵 承

5-23 激情跨越 争创一流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改扩版和主题宣传创新的认识与操作实践

5-25 舍“全”求“精” 办好城市党报 孙 波 张 杰

5-27 奥运报道的平衡法则 许基仁

5-30 从北京到伦敦,奥运报道顺势而变 李 杲 康 凯

5-31 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微博辟谣并谣言控制机制研究 王灿发 骆雅心

6-15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扎扎实实“走转改” 白继红 李 成

6-18 “走转改”报道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群众冯善书 贾肖明 郭亦乐

6-20 新阅读时代纸媒的理念与作为 姜圣瑜

6-22 创新主题报道 打造品质报业 方立明

6-24 从“90后女副局长”事件看舆情危机的可控性 陈冠军

6-26 引导热点 创新发展 刘延林

6-28 凝聚网民 服务民生 建设品牌 包任远 魏 琪

7-14 人脉·人气·人品——“走转改”的感悟和推动力 董岳林

7-16 “走转改”是民生新闻的“方法论” 马克利

7-19 到中流击水 乘长风破浪——写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7-22 欠发达地区地市报如何借力文化产业 周 劲

8-15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刘思扬 李柯勇 朱 玉 张汨汨

8-21 坚守百姓情怀 牢记责任使命 肖来胜 王春雨

8-24 以媒体影响推动“三农” 到田间地头感受“三农”唐园结 孙 林

8-27 新媒体创新的七个碎片化思考 王 纲

8-29 超越梦想的跨越 贾 永

8-33 有效应对舆情危机的路径与思考 孙智勇

8-35 开掘党报品牌 提升媒体价值 方立明

8-38 做好“融合”“借力”文章 再塑党报优质品牌 陈 东

8-44 适应媒体规律 展示良好形象 雷鸣剑 赵 东

9-10 打造“开放型报纸” 推进纸媒升级转型 徐体义

9-13 放下架子 脱去官腔 还原新闻本质 宣柱锡

9-16 应对传媒竞合:纸媒的重构与优化 李 鹏

9-19 用日常性叙事表现重大主题报道 朱德泉 邢玉军

9-21 以增强“四感”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石家庄日报》的思考与实践 王勋涛

9-23 地市级媒体人才发展的战略与实践 刘文洪

9-25 “林氏传奇”流传的媒体反思 龚 奇

9-28 做好自己,大胆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暨报业集团文化产业研讨会论坛集萃 本刊记者

10-10 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慎海雄

10-12 鼓励爬坡 顺势改革 坚定创新——当前形势下纸媒的应对思路与举措 尹明华

10-15 创新“地方思维” 锤炼“全国分量”——《贵州日报》加强省党代会和喜迎十八大报道舆论引导的实践姚 远

10-17 全媒体生态中,打好纸媒生存、发展的“三张牌” 刘守华

10-20 在改革中释放活力 在发展中拓展空间——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及产业发展掠影 孙 波

10-22 以思考、智慧和情怀做好时政报道——《北京青年报》党代会及时政报道思路创新解析 朱冬松

10-24 非洲: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口 刘 滢 周 瑜

10-26 深开发、创特色,实现民族报业跨越发展 刘世树

11-10 认识和把握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李从军

11-12 “六个统一”的立业之道——《四川日报》60年持续创新的思考 罗晓岗 陈 岚 向 军

11-15 大时代的微传播 官建文

11-17 在“有用”和“好玩”中追求传播效益 严文斌 俞 铮

11-19 以主题报道创新强化党报引导力——《温州日报》的实践与体会 杜 宇 周朝森

11-21 三问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潘建中

11-23 “掌媒时代”的媒体专业坚守 罗建华

11-25 直播真情实感 释放网络正能量——郭明义微博透析 李 南

11-28 警惕“数字激进主义” 张立伟

12-17 新媒体 新实践 新经验 陈凯星 李 俊 周劼人——新华社新媒体十八大报道的创新与尝试

12-19 十八大上品真话 郑晋鸣

12-20 彰显媒体价值、打造责任媒体的调查与思考万光政 陈国兴 阮浩勇

12-23 一位学者对十八大报道新思路、新亮点的梳理与盘点 张 勤

12-25 重新认识全媒体 开拓信息生产新蓝海——2012社科基金课题《推动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对策研究》开题会暨当前相关热点研讨会综述 程 征

12-27 探索地市党报应对新挑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太行山新闻论坛”走进焦作日报社 本刊记者

“走转改”专论

1-30 拓宽观察视野 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经验交流会发言选登(二)

1-30 增强时代感、时效性,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王 耀

1-31 全员参与 固定版面 精品战略 张明非

1-31 既要走基层 更要建基地 魏永刚

1-32 走近基层拍图片 真情实感入境来 余 坪

1-32 “新兵蛋子”与大山深处 王 鼎

1-33 “百名记者在基层”的由来与启示 马赤农

1-33 把“走转改”化作一种工作常态和自觉行为 刘会敏

1-34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姜圣瑜

1-37 县市区域报“走转改”活动的思考与作为 戴虹红

1-38 地市报推进“走转改"的方略与路径 叶大军 童钟鸣

1-40 激情 碰撞 深度 提升——《中国记者》天津读者座谈会侧记 王清颖

2-20 时代呼唤“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 本刊记者

2-22 “走转改”特色专栏集萃(二)

2-24 自行车是他“新闻发现”的工具——记辽宁省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 陈 芳

3-28 小胡同走出大记者 李海燕

3-30 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激发灵感 张遂旺 王庆华

4-28 有心何处不真情 皮曙初

4-29 走基层报道:如何使新闻编排具有张力 刘 春

4-30 行业媒体“走转改”如何走出特色 高延华

7-24 “百名记者走百个亮点”——黄山日报社探索地方媒体特色"走转改" 李跃梅 汪海燕

7-26 提升高度 拓展广度 开掘深度——《温州日报》"走转改"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林 宇

9-31 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与商业网站联手“走转改”

曹 滢 陈 元 陶 叶

9-33 以“走转改”锻炼队伍,解决“新闻浮躁” 刘文敏

9-122 “走转改”,一名摄影记者的心路历程 黄孝邦

10-29 以招募"记者协理"拓展本土新闻——《湛江晚报》开门办报、探索"走转改"新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杨广华 崔彩玲 欧丹丹

10-30 架起连心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践行"走转改"的举措与成效董素青 谭华孚 林 耀

10-32 以"有用的新闻纸"应对网媒 江曙曜

10-34 “走转改”七思 胡望年

11-32 都市报:如何在“走”中体验、感受“三农”

陈力峰 李昌建 朱安璋

11-34 “油条哥”是怎样诞生并走向全国的 齐雪冬 佟 涛

12-10 “走转改”怎样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河南日报》“九论十八谈”宣传报道为例 朱夏炎

12-13 都市报:在“走转改”中找到自己 韩少林

12-14 “走转改”活动的思想渊源与现实意义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封面专题

2012:传媒业发展与变革展望

1-43 新技术趋势下的传媒业发展思考 梁 泉

1-46 2012:重提“新闻立台” 邓 瑜

1-49 2012中国报业:学习、革新与合作 朱春阳

1-51 未来,纸媒视觉怎么做? 翟铮璇

1-53 时政记者与“三时转型” 《南方日报》时政报道团队复杂情况下经济热点报道的把握与操作

2-29 复杂形势下的经济热点剖析与预警报道 张旭东

2-31 地方党报“危机应考”的得与失 马玉瑛

2-33 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经济报道的提升 赵 红慈善公益报道的操作及发展趋势探析

3-41 对慈善报道发展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查本恩

3-43 公益报道应具备的十个理念 王振耀

3-44 换个视角看慈善公益报道 邓 飞

3-45 一名记者的零成本公益尝试 向 杰

3-47 媒体如何在慈善制度构建中积极作为 王亦君来自2012全国两会现场的观察与思考

4-35 提问,记者开口就见的基本功 王清颖

4-37 央视:结合“走转改”做好两会深度报道 肖 璞

4-39 立场、深度与可传播性的统一 韩 松

4-41 “曲解新闻”何以泛滥? 蒋连根

4-43 在“走转改”中激活会议新闻的活力 王清颖

4-46 2012全国两会现场抓访记 王清颖面对网络谣言:媒体的履责和应对之道

5-35 提升六大能力 打造“谣言粉碎机” 孙敏莉 李 斌

5-37 辟谣,也要看到谣言背后的情绪 韩晓丽 孟 辉 罗 彦

5-39 传统媒体怎样“行动止谣” 金 波

5-41 止住谣言 注入理想 邓 飞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国际热点报道的认识与操作

6-31 国际热点报道的三个维度 明金维

6-33 “在现场”和“说真话” 谢戎彬

6-35 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李 颖

6-38 如何提升国际报道的话语权 伍小峰

6-40 如何准确、及时、专业地报道南海问题 钟飞腾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的热点引导与应对

7-31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创新的思考 赵振宇

7-33 新传播格局中的新闻评论发展 张建高

7-35 微传播时代网络评论频道的应对策略 杨国炜 王小杨

7-37 微评冲击下传统媒体评论的创新空间 曹 林

7-40 多岗位流动 多部门联动 徐 宁 王垚烽党代会报道的策划与亮点

8-47 《青海日报》:党代会报道彰显“五力” 刘力群 朱向峰

8-50 新媒体时代主题宣传的创新转型 钟业昌

8-52 攻坚战·立体战·持久战 周咏南 毛传来

8-55 在视角创新中开掘传统成就报道新空间 陈二厚

8-57 新媒体拉近党代会与百姓距离 万大珂

8-59 精选主题、浓墨重彩打造“党代会”报道 梁 波奥运报道的成功与反思

9-35 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中国传媒的话语权 房学峰

9-38 怎样看待英国媒体的涉华奥运报道 王子江

9-41 多元语境下奥运报道导向思考 刘小明

9-43 解码腾讯伦敦奥运报道 时延奎媒体官方微博的运作与把握

10-37 传统媒体接轨微传播要诀 贾奋勇

10-39 如何把握微时代广播的六大机遇 徐 冰

10-41 媒体微博操作中常碰到的法律问题及其防范 贺大为

10-43 传统主流媒体做大微博的关键及反思 王春枝新媒体时代党代会报道的创意呈现

11-37 新华社迎接十八大报道亮点与创新探析 吴 丹 谭 浩

11-40 “成就报道:别把真的做成假的” 姜秋镝 岳 群

11-42 以“走转改”拓展平民视角 百姓情怀 丁传光

11-44 走出新媒体时代党代会报道的创新创意之路 张先国

11-46 党代会报道如何“以图传神” 郭建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12-29 椽笔凝国魂 躬行聚民情——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点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12-31 把握时代方位,高扬新闻艺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感悟 董天策

12-34 一家地方新闻网站的品牌锻造之路 邓兆安

12-35 新闻报道“故事化”考核导向“质量化”——《扬州日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潜伏局长”的启示陈征宇 拾景炎

焦 点

新闻人的“三岔口”:直行,转型,转身?——媒体人才问题再思考视 点

1-55 新闻业还能造梦吗? 方可成

1-56 一位新闻学教师的困惑 王 钰

1-58 我的十年“转型”路 陈海保

1-59 投身媒体,一个IT人的“逆流而行” 潘善臻2011——那些让我们永久怀念的新闻人的事与情

2-49 满天星星,有颗是你 纪 涛 董 伟

2-51 “好人”唐老师 王怡波

2-52 “不能再给你们上课了,对不起同学们” 孙瑞祥

2-54 给“战友”的一封信 邱独北既勤奋工作 又活得精彩——寄语女新闻工作者

3-51 想回来吗:“你的房间已经租出去了” 董晓晔

3-52 正业之外,活的很“业余” 陈娉舒

3-54 守望在三农新闻的田野上 王朝霞

3-55 中东:一个“80后”女记者的新闻征途 何奕萍求职季——关注媒体人才的“供”与“求”

4-81 让“子弹”莫再苦苦地飞 陈一新

4-82 换位思考,赢得改变命运之机 陈穗华

4-84 保持一份情怀 倪寒霞

4-85 成功的大门永远为有准备者敞开 马彦伟暗访调查“冷暖”再体味——如何守好防线、把握底线

5-55 除了勇气还需要什么? 石 野

5-56 很多记者是怀着理想去做的…… 孙雪梅

5-58 是什么让我们在一次次危险与挑战中凯旋 彭 彬

5-60 “小报纸”的大梦想 寇 峰“扫街”记者的 镜头人生

6-43 “有街拍的日子才是完整的” 钟 昊

6-44 “扫”出个“中国新闻奖” 李剑铭

6-46 一名摄影记者的深圳20年影像之路 余海波

6-47 “扫”在肯尼亚 徐速绘记者,你的“支持系统”是否足够强大

7-43 “要新闻,不要带血的新闻” 孟 磊

7-44 保护记者的大环境需多方培育 马伟雄

7-46 专业律师看记者权利保护的途径选择 任丽颖

7-48 韩国保护记者的情况与案例分析 李成贤[韩国]感受微直播

8-75 微直播:地方新闻网站的新机遇? 韩潮光

8-77 在“中国网事”做微直播 李 响

8-78 微直播,还是“伪直播”? 谭 天转型全媒体:转什么?怎么转?

9-47 艰难融合路 常 河 黄志强

9-49 出发于视觉而不止于视觉 梁 音

9-50 22小时:独自一人的奥运全媒体报道 王璟晋

9-52 从文字记者转型“背包记者” 张蔚蔚新闻界的十八大代表——谈成长谈责任

10-47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俞佳友

10-49 做有硬度的新闻 刘万永

10-50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鼓与呼 顾海红与镜头结缘——几位爱好摄影的报纸总编一席谈

11-71 三个数字组成的摄影人生 刘生生

11-72 报人: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张宗善

11-73 快乐的新闻摄影苦行僧 曾 朗

11-74 拍照片·写散文·当记者 王希凌生活因开博而多彩——在工作中运用微博的几位老总一席谈

12-39 微博:已经改变生活,正在改变世界 熊兴保

12-40 我们全家“玩”微博 林德志

12-42 在路上时,我在微博上 石大东

报业竞争与新媒体征程——银川篇

1-67 银川报业的“数字”全景 陈 芳

1-70 探寻欠发达地区党报集团发展新路径 刘 卫报业竞争与新媒体征程——安徽篇

2-57 合肥报业发展考察 周 瑜 何慧媛

2-59 延伸平台价值:对报业集团新媒体布局的思考 周 瑜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金华篇

3-67 金华:一份新型城市党报的发展观察 张 垒 王清颖

3-71 义乌,一个不可复制的县报市场 王清颖 张 垒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嘉兴篇

4-55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打造一流地市党报的创新发展之路吴长伟 翟铮璇

4-57 地市区域报业市场的耕耘策略 本刊记者

4-60 30万年薪视觉总监带来了什么 翟铮璇 吴长伟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绍兴篇

5-47 《绍兴日报》: 在传承文化中做强产业 吴长伟 翟铮璇

5-50 县市报的市场发展走向 本刊记者

5-52 县市报网站如何生存发展? 翟铮璇 吴长伟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温州篇

6-63 温州:一个独特地方的特色报业 陈国权

6-66 温州数字报纸的“收费墙”尝试 本刊记者

6-68 那些年,温州报业做过的新媒体 陈国权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苏州篇

7-63 创新进取,以人为本: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观察 本刊记者

7-66 做强主业VS多元发展 梁益畅 陈 芳

7-68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陈 芳 梁益畅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无锡篇

8-67 以“三个争当”实现跨越发展 施 展

8-70 新媒体背景下地市报突围之道 梁益畅 陈 芳

8-72 凭什么“一两拨千斤” 陈 芳 梁益畅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佛山篇

9-65 整合与融合:全媒体集团的管理之道 张 垒 王清颖

9-67 佛山四问:关于报业本土化发展的思考 张 垒 王清颖

9-69 用专业主义触探珠三角一体化的心跳 王清颖 张 垒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东莞篇

10-65 东莞:地市报的“生长”之道 张 垒 王清颖

10-67 东莞的城与报 本刊记者

10-68 范式再造:地市报发展呼唤新思维 张 垒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泉州篇

11-49 争夺县市——对报业未来发展重心的判断 陈国权

11-52 审慎看待“传媒地产” 彭耕耘

11-55 本土化:报纸细微处的变革 本刊记者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宁波篇

12-63 宁波报业竞争的转轨历程万小广 周燕群

12-65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力探寻转型升级之道 何 伟

12-68 宁波报业发展新媒体的四个理念 万小广

案例与方法

1-72 201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关键词 翟跃文 程 征

1-74 重构与融合《上海证券报》的全媒体转型之变 何慧媛

1-76 在“六不原则”下深挖新闻 吴湘韩

1-78 有情绪,更要有理性——“媒体审判式报道”与公民道德建设反思 姚 博

1-80 环保传播的新挑战、新路径 王莉丽

1-81 一位基层法官眼里的法制报道创新 张登太

1-83 中国意境与道路选择——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评论《留白的艺术》简析 谭林茂

2-82 纸媒体防御战的第一块盾牌 张立伟

2-85 新华社新闻对外传播早期历史研究 万京华

2-87 底蕴涵养与路径整合 李习文 周庆安

2-90 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的“骨”与“肉” 郑先聪

2-92 四招抓住“速读时代”眼球 查本恩

2-94 一名资深环保记者的思考 惠志军

2-96 当前科技报道一些误区及对策 郭 涛

3-88 竞争力、影响力、亲和力——新时期“创新型党报、特色型党报”的着力点 王 刚

3-89 中国青年媒介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娄垂新

3-91 巧出“独家”:从广告中发现新闻线索 刘彩玲

3-92 “足坛反赌扫黑案”前期报道中的问题探析 李 缨

3-94 “用工荒”报道中的细节与视角 蒋 菡

3-96 新闻的力量,真实的希望 陈 岩

3-98 “休闲经济”下的纸媒策略 赵妮娜

3-100 新一轮教改报道如何“破题” 吴 晶

3-102 财经调查性报道的采写步骤与技巧 卢 铮

4-62 做弘扬先进文化的歌者 杨耀伟

4-64 第二子报新形势下的求新求变 师晓鹃

4-65 网络媒体创意策划的一次成功实践 张宝印 孙彦新

4-66 微博化情境下政府新闻发布的要素及变化 原平方 刘笑盈

4-68 体育报道新趋向:全民健身新闻的深度挖掘 林 海

4-69 引发想象 释放细节 关琮严

4-70 关爱留守儿童报道如何改进、提升 樊拥军

5-80 “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孙振虎 杨嘉怡

5-82 微博情境下“党报热线”怎样创新突破、提升传播力 应丽斋

5-84 一位三农研究专家眼中的“三农报道” 李 成

5-86 坚持服务理念,做活“三农”报道 刘 玲 欧阳国

5-87 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 冯其器

5-88 一则电视访谈节目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背后 杨 君

5-90 感悟文化名人特色采写 韩金祥

5-91 学界业界互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刘 旻

5-93 节日民俗报道如何推陈出新 朱 群

5-95 记者微博的价值和规范 张志安

6-70 伦敦奥运会:国内媒体如何广开稿源 彭淑明 王卫明

6-72 创意性新闻标题制作六招 林 奇

6-74 都市报如何"谈好纸上兵" 金 静

6-75 探讨学雷锋报道更丰富的视角 张 倩

6-77 网络线索的挖掘与甄别三法 刘飞锋

6-78 报纸舆论监督的挑战与对策 胡润斌

6-80 经济类专刊如何走出"同质化" 傅静之

6-81 打造精品评论的三要素 谢正法

7-70 怎样唱好"经典老歌" 王庆华

7-72 刑诉法修改对案件报道的法律影响 徐 迅 范 鑫

7-74 鲜活表达诉求 唤起感知共鸣 赵 辉

7-76 如何避免"真实的新闻"侵权? 高江宁

7-78 一次"众包"新闻实践带来的思考 王晨郁

7-80 金融市场报道的层次与方法 顾惠忠

7-83 拉近中西方距离的一次尝试 黄 歆

7-83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强音 刘炳路

8-92 浓墨重彩书写"中国自信" 别出心裁记录"河南自豪" 张光辉 柯 杨

8-94 报纸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奖得失谈 徐 勤

8-96 传统媒体如何以"微博力"提升影响力 甘丽华

8-97 如何从广告中挖掘独家新闻? 陆旭升

8-99 “自媒体”时代,“走转改"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王雪晶 郑秀国

8-100 现代理念 城市视角 新颖文风 倪恩泉

9-91 伦敦奥运会前期理念传播的得与失 陆 虹 邹 阳

9-93 食品安全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赵振宇

9-95 从服务大众到服务"小众" 郭 军

9-97 老年广播节目如何"内容为王" 张苏艳

9-99 城乡互动拓展助农报道新空间 张 健

9-101 读者愿意为哪些数字内容付费? 王武彬

9-102 当前新闻教育"价值导向"方面存在问题及改进 李 舒

9-104 军事新闻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苏湲昊

9-105 坚定不移强盛报业 范以锦

9-107 小人物报道引发灵魂震撼 陈 焰

9-108 泛媒时代报业的整合营销服务原则 黄洪珍

10-78 让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传递“正能量” 陈仲侨 毛艳艳

10-80 “30秒抓住眼球”: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灵动传神” 李 飒

10-82 从基金报道的采写谈专业媒体如何提升服务水准 马朝阳

10-84 六招做好第N落点后续报道 郑亦工

10-87 五个意识让时评编辑心“明”眼“亮” 周 飞

10-88 积累:如何看问题与抓问题 俞昌振 崔胜虎

11-76 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方向探讨 付玉辉

11-78 时代性、思想性、形象性——评《凝聚全党意志 承载人民期望——党的十八大代表诞生记》

王灿发

11-79 小消息背后的“大文章”——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小读者横穿大半个上海来还书》 成 静 孙晓胜

11-81 调研和学习:复杂舆情下做好教育报道的关键 郭久辉

11-83 移动互联下社会化阅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 戴华峰

11-85 传统主流媒体如何牢牢把握舆情导向主导权 邓华如

11-86 政策解读类新闻的案例分析 文彩云

11-88 以建设性冲突提升报道影响力、竞争力 陶克强

11-90 给民生新闻找个实用的角度 陈建飞

11-91 热点事件的“微传播”及媒体责任 邵生余

11-93 公司报道的逻辑体系 顾惠忠

11-95 做透新兴产业报道 探索产经新闻制高点与落脚点 陈旭钦

12-96 从新华社十八大报道“初探”党代会报道攻略 李 斌 孙敏莉

12-98 老年报业在老龄化加剧形势下的传播策略转向 李耀东

12-100 跳出“小会计” 报道大社会 卜海涛

12-101 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 邢彦辉

12-103 晚报如何锤炼运用新闻语言以形成特色 张浩哲

12-104 老话题的新观察 刘 静

12-106 破中有立,融合创新 郭亦乐

12-107 树立历史品牌,坚守文学高地 祝芸生 柳易江

地 方

1-92 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等典型是怎样走向全国的 丁邦文

1-94 电视三农报道应坚持什么 宋显仁

1-96 在贴近贴心中彰显党报亲和力 季学根

2-108 五个转变做好民生新闻 张付军

2-109 打造地方党报时事版特色的关键因素 郑 敏

2-111 涉农媒体构建意见平台的理念与方法 陈 娟

2-113 党报解决民生难题的新尝试 愈佳友 沈建波

3-104 《信息日报》:“跑腿新闻”创出品牌 彭 平 危春勇

3-106 日报晚报化 新闻本土化 王金建 戎 炜

3-108 地市台对农频道如何深度打造“服务性” 何慧媛

3-109 给“三渔”报道一席之地 林上军

3-111 在学习、比较中超越 尹莉萍

3-112 以巧制胜:党报头版搞活经济报道的探索 蒋卫阳

4-86 《广西日报》“三抓”做好深度报道 花永安

4-87 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搭建平台、服务居民 王友仁

4-89 地市党报如何“巧”做舆论监督? 金小林 丁子洋

4-91 “六忆配六评”带来的创新启示 何泽平

5-96 中小型地市报发展的“三化”之路 魏彤欣

5-98 立足县域 精耕细作 成锦如

5-100 地方报纸纪念性报道活动的分众化特色 姚建玲 李家连

5-102 以个性专版凸显地方纸媒的地域性 朱启鸿

6-104 创新三种策划,提升媒体集团影响力 仲惟勋

6-106 地方新闻网站怎样在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中主动作为 林兴华

6-108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怎样更见成效 缪 磊

6-109 欠发达地区地市报传播力建设的探索 于智强

6-111 主题报道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曾铁强

7-94 用"走转改"精神提升慈善新闻报道 梁俊明

7-96 信息到达"零距离":《东南商报》社区新闻的全媒体运作 陈仲侨

7-98 从《新民晚报·海外版》实践看纸媒对外有效传播 田金星

7-99 港城事大家议如何以平民视角服务百姓 李海松 李 伟

7-101 地方报时评版如何"人气旺" 朱睿斌 王耀杰

7-102 坚守 、延伸与增值 徐 艳

7-104 地市报农业报道的四个关注 陈 张

7-105 让国际新闻接上"地气" 何 黎

8-61 一名地市报老记者眼中的主题"陷阱" 卢欣科

8-102 由"采访者"变"经历者" 赵 冰

8-103 地方报业如何与名牌企业共成长 王若江

8-105 《烟台日报》:以"党报车"提升地方党报影响力 邹海东

8-107 创新互动模式 彰显民生时政 于大川 姜学魁

8-109 行业报如何走出行业"围城" 姚 雷 肖冬梅

8-111 台网融合背景下城市网络电视台的节目策略 夏清泉

9-72 探寻"最美"精髓 提升典型感召力 王建国

9-74 打造品牌版面,让地方党报更受"关注" 白克信 王光星

9-75 经营好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俞 平 吴卫平

9-77 《营口日报》:在暴雨洪水中锁定"第一现场" 齐 岚

9-78 以公众言论的广度让新闻更深一度 黄小裕

9-127 如何让"镜头"透出人文关怀 叶成群

10-90 地方台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形成全省全国影响 赵正发 徐国跃

10-92 让三农报道走出低谷的“三个并重” 李钧德

10-96 在“勿忘人民”的激励下走好基层 张遂旺 阎 亮

10-97 以系列报道深化农村科技新闻 杨 军

10-99 地方文化报道怎样与文学新锐共成长 陈 颖

10-100 县市报评论版的创新操作路径 甘 恬 朱永红 王冬敏

10-102 找准典型宣传与受众心理的交织点 王宣海

10-104 以“四有”做好地市党报民生新闻 赵美丽

10-105 地方网媒增强话语权的路径探寻 卢小标

11-97 《金昌日报》:建设学习型报社,提升软实力 张新才

11-98 欠发达地区党报如何破解难题实现跨越发展 王瑞军

11-100 转企改制下报纸编辑角色转型 程永华

11-103 通过“蛟龙”号海试报道提升行业报影响力 张一玲 张 琪

11-104 处理好“负面新闻”三路径 唐亚强

11-106 心理援助与新闻报道的互动、双赢 邢少红 何生英

12-70 《论语》的现代传播学解读 崔建华

12-73 从一块消失的版面谈党报法治版的生命力 石志宇

12-74 重大主题宣传创新的“四度”思维 王少君 王宣海

12-76 营造舆论强度 塑造城市形象 金丹霞 胡方松

12-77 让枯燥的数字鲜活起来 金 烨

12-79 送“武汉精神”旗帜登顶珠峰 杨文平

12-80 都市报:“老了吗?”“变了吗?” 张 垒

视 觉

1-125 经典影像背后的智慧 鲁 鹏

1-126 党报发展中的版式语言演进浅析 马 煊

2-122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的全媒体视觉策略 麻茵 翟铮璇

2-124 新华社:万名签约摄影师意味着什么? 吕 优

3-115 “两翼齐飞”的创新与“拍客”运用 于 宁

3-116 第55届荷赛获奖作品解读 本刊记者 翟铮璇

3-118 图片资源竞争新战场:签约摄影师 叶寒青

4-108 直击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及评委观察徐忠民 徐 斌

4-111 由荷赛金奖《审讯室》谈法制新闻摄影 本刊记者 翟铮璇

4-113 第55届“荷赛”获奖作品解读(下)本刊记者 翟铮璇

4-114 航拍梦幻西沙 查春明

5-122 纸媒如何走出“问题漫画”怪圈 陶开俭

5-124 陨落在叙利亚战场的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 郭建良

6-120 晚报新闻摄影的时间内涵及其应用 冯 明

6-122 多向解读新世纪新闻摄影争议 周晓辉

7-124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炼"成的? 本刊特邀记者 汤文靖

7-126 海外报纸"欧洲杯"漫画、图示报道解析 郭建良

8-122 纸媒影像如何嫁接网络优势 本刊记者 翟铮璇

8-124 设专人找新闻、画新闻、评新闻 柴立青

9-120 发行季,报纸形象广告如何设计? 马 煊

9-122 “走转改”,一名摄影记者的心路历程 黄孝邦

10-124 四问“模式化”矿难事故图片报道 欧东衢

10-126 由数码照片到摄影机器人 郭建良

11-122 今天靠什么催生更多优质照片? 温 涛

11-124 如何拍好新闻中的“明星”“大腕”? 任正来

12-116 外国报纸美国大选特殊版面评析 郭建良

12-118 由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谈报纸视觉化传播 马 煊

12-120 在网络中如何急寻真实的照片 王 曦

数字媒体

1-104 中国上市网络媒体盈利模式分析 梁智勇

1-110 “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 许成均 林肇生

1-114 从腾讯 大楚网看传统媒体的互联网空间 谢湖伟 舒 展

2-66 传统电视全媒体战略转型的对策分析 闫 林

2-68 新政策下省级卫视竞争策略指向 王 瑜

2-71 “微博元年”中国外交活动传播带来的启示 廖 雷

2-73 电视评论:何以挖掘观点的力量? 陈方柱

2-75 全时化下广播记者的表达方式 潘 新

2-77 项目定制:电视节目的个性化创新机制 王之宇

3-58 温暖平凡人生 展示“草根”梦想 贾 菁

3-60 从博客的演进看新媒体的未来 于兴乐

5-103 探索网络经济新模式 杨思思

5-105 微博在电视突发新闻报道中的影响 全 华 白红义

5-106 “环球问两会”——寻找中国话题的国际表达 熊 德

5-108 电视新闻视觉表达的六类陷阱 王建华

5-109 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实践与思考 杨宇东 江 南

5-111 撤不撤电子版——应先回答几个问题 谢 征

5-112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应用创新的方向选择 李 玥 柴 焱

6-92 “凤凰”飞行11年后的思考 简承渊

6-94 秉持民生旗帜打造农业电视品牌影响力 李其芳 王 甫 赵永勤

6-96 电视读书类节目的困境及出路 邹雨茉

6-97 金华新闻网:热点问题民生化处理尝试 贾永亮

6-99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微博舆情治理 李泰安

6-100 网络热点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刘 赞 戈广安

7-114 如何办"网报"? 王 楠

7-115 当下国内数字报收费难点与破局 刘名美 林籽舟

7-117 主流媒体网站的资本之路 戴苏越 伍 刚

9-114 传统媒体App应用的问题与方向 张德君 徐 园 张宇宜

9-115 网络问政:怎样确保网友"说了不白说" 王 伟

9-117 从最近实例看微博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应对 范雨霏 马书平

9-118 跨平台融合:媒介"新常态" 王东红

12-87 社区网站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及操作 王 建 汪 灏

12-89 电视国际新闻的二度创作 徐春昕

12-90 中国互联网竞争的六大趋势 戴莉莉

12-93 风险社会下的网络舆论监管 杜勇清

一得录

1-85 莫让人牵着鼻子走基层 张遂旺

1-101 少关注警方,多关注小巷 方 群

2-88 只想吸引眼球,必定失去观众 张剑虹

3-95 绿茵赛场不是刀光剑影的“战场” 陈奎智

3-107 有些细节、人物为何容易被忽视? 徐 勤

6-121 见证记者"劣币驱逐良币" 苏北人

8-23 生活新闻化与新闻生活化 尚德琪

10-98 一辈子新闻工作与21次“差错” 欧阳国

10-103 请别再这样拿西瓜来说事了! 康美权

10-107 “哥”“嫂”不可随意叫 罗建华

11-27 《中国记者》:一篇文章解我心结 康美权

人与新闻

1-86 热点人物采写技巧探索 张 姝

1-88 继承与创新:开拓党报美好未来 闫永栋

1-107 柴静如何“看见” 耿 欣 蒋玉鼐

2-35 “草根英雄”是如何顶起来的?李 俊 周 瑜 许雪毅 刘丽琴

2-38 如何随时随点抓新闻 庄电一

2-42 让创意与品牌相生相长 周燕群

2-44 “有多少人在孤独地做有意义的事” 本刊记者 王清颖

3-73 大视野 深挖掘 巧整合 刘建明

3-78 我是这样经营通讯员网络的 徐 喆

3-79 难忘的经历——我的叙利亚采访记 殷博古

3-81 汽车记者的国内视角与国际视野 何 仑

4-96 我的两会采访与突破故事 卫敏丽 甘丽华 齐继革

5-61 夺回第一现场 晏忠华

5-68 纸质媒体人才流失启示录 蒋悦飞

6-50 环保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意识 张隽波

6-52 情感、美感与温度 左朝胜

6-56 怎样拓展交通报道的领域 杨 进

7-52 “达人”马丁的求职路 本刊记者 陈 芳

7-55 “问”出一片新天地 钟兆盈

7-89 揭开小胶囊的大秘密 郏功献

7-91 从参与到介入:一名驻外记者怎样融入所在国媒体核心圈 王小鹏

7-92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宣传技巧 刘 佩 王明亮

8-80 以"平"的姿态与网友互动 易霜叶

8-81 让常识说话 张显峰

8-85 毕业季·如何理解和实现新闻理想 林露虹

8-87 走近"小人物" 写出"大故事" 马凤华

9-53 一位"有才""多栖"新闻人的成功密码——对话新闻评论人梁宏达 本刊记者 梁益畅

9-56 国际传播人才的竞争与培养 张 宸

9-110 “我就和你不一样” 张永新

9-111 媒体如何摆脱“被营销”的尴尬——从京东苏宁国美价格战谈起 蒋悦飞

10-52 积极发声 有效“追问”——近期新华社驻外记者热点提问背后的故事

10-52 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提问 冉 维

10-54 问在“节点” 郭一娜

10-56 “相信我的文字活得比我长”——对话新华社记者、城建问题研究者王军 本刊记者 陈 芳

10-71 一名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认识与期待 刘 娜

10-72 “搬开石头,看看下边到底压着什么?” 王向愈

10-74 年轻记者的成长路径 卢 雅

10-76 一位通讯员与新华社记者的师生缘 周 迅

11-57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简介

11-58 一名“深度”记者该有多深? 张 鹏

11-66 外国记者在华工作感受访谈录 李成贤【韩】

12-44 荣誉和功劳属于许许多多的人——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感言 孙 刚

12-45 “做片子如做人,真诚无敌”——专访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 本刊记者 陈 芳

12-50 系列报道如何“讲”好故事? 秦桂媛

12-52 核实、再核实:媒体需警惕报料“陷阱” 江汉超

12-53 连续追踪 立体报道 刘姝萍

12-54 转型中世界性通讯社的透视图 郭全中

新闻人心理医生

1-90 一个人的战场 雯 文

2-40 一颗“明星”何以坠落 雯 文

3-74 一位“80后”记者的心理焦虑与困惑 雯 文

4-94 “硝烟弥漫”的心灵 雯 文

5-70 我错了吗?——媒体人社交障碍心理剖析 雯 文

6-54 走出心灵的囚笼——一个媒体人自我心灵疗愈的个案剖析 雯 文

7-50 与焦虑共舞——热线记者的心理焦虑与应对策略 雯 文

8-88 灾难报道与心理修复 雯 文

9-58 “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新闻调查” 雯 文

10-58 媒体营销人员心理压力剖析与应对 雯 文

11-68 媒体人:经营心理资本,做幸福达人 雯 文

12-48 媒体人:幸福来自优质的心灵生态 雯 文

优秀实习记者征文

1-84 “小”记者跑“大”世博 肖文舸

2-37 一段特殊的实习经历 徐润南

3-76 实习是发现问题的机会 韩 伟

4-92 别样的事件感受 别样的新闻采写 周 欢

5-62 难忘这些“第一次” 肖丹丹

6-49 每一次,都追求新闻的本质 廖仕祺

7-56 从校园入手——未来新闻人的入门实践 黄菁晶

8-83 摆脱俗套陈规,做好看的新闻 甘昕鑫

9-55 当笔下文字成为时代的记录 张家正

10-85 “我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景洋子

11-60 扎根泥土,让新闻与理想更贴近 杨荣荣

12-56 用心用法带教实习生 胡其生

传媒运作

1-98 构建与现代传媒集团相适应的内部秩序 唐超奇

1-100 免费报能承载未来吗? 周继山

1-102 用创新策划提升党报品牌 吴 敏

2-98 报业转型五问 章宏法

2-100 从北青Pad出发探索新媒体转型模式 姚 瑶

2-102 HTML5:新闻网站的新选择 刘 滢

2-104 文化产业推动发展转型:地方媒体何以作为 李 明

2-106 后手机报时代如何进军移动阅读 汤潇潇

3-84 “撤掉电子版”能拯救纸媒吗? 王 眉

3-86 广东传统纸媒为何发展势头仍猛? 蔡国兆 袁丽艳

4-72 撤掉电子版,拯救了谁? 冉明仙

4-74 传媒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知识管理策略 孙明慧

4-76 媒体转型:打造城市文化产业龙头 郑敏芝

4-77 杂志市场突围三策 杜少凌

4-79 探索非时政类报刊市场化发行的多元之路 申文勇 吴劲涛

5-72 新媒体建设中的误区及应对之策 王武彬 李勇华

5-75 “纸质新媒体”:时尚纸媒体的发展策略 王育楠

5-76 区域性财经报纸差异化竞争的尝试 马红樱

5-78 “爱心新闻”的操作范式与策划要领 刘 洪 甘伟珊

6-83 纸媒的文化产业机遇 张立伟

6-86 “微笑”面对“寒冬” 李 涛

6-88 数字化报业的宽带薪酬体系变革 卢 铮

7-107 财经媒体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现象解析 张 玲 谭小凤

7-108 从央视外宣频道20年发展看频道制改革 张立勇

7-110 “六大战略”破解发行转型升级难题 鲍剑胜

7-112 由模糊传播走向精准传播 王伏虎 柴 凤

8-112 报业市场调查出现的问题与改进 王胡瑞

8-113 以广告策划助力报媒品牌塑造 范 军

8-114 广东三大报"扎堆三水办区域版"现象解读 喻淑琴

9-82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受追捧引发的思考 平 萍

9-83 央视广告招标的经济学分析 王 亮

9-85 不卖版面卖"创意" 罗文全 胡兴军

9-87 全能、营销、综合:传媒呼叫中心的发展模式与方向 韩文友

9-88 传统媒体如何拓展电子商务? 罗 赟

9-90 广播电视农村传播的调查与思考 陆文喜 沈 涛

10-106 豹变:报纸的新媒体革命 本刊记者

10-108 以新思维办好社区报的认识与实践 杨自强

10-110 纸媒转型三大难题的思考 王晖辉

10-112 非持权转播商的奥运报道如何出彩? 万智炯

10-114 全媒体时代地市电视台突发性事件报道应对 宋显仁 李燕锋

11-108 传媒品牌建设的误区及纠偏 周志懿

11-110 报业的市场空间拓展策略 党西民

11-112 如何“再造”报纸发行新天地 李祥甫

12-82 《江门日报》:以综合资源观搞好会展活动 李华珍

12-83 县市报专版的策划突围之路 葛 建

12-85 全媒体背景下的改版与转型 张翼飞

国际视野

1-115 美国关于“媒体审判”的认定原则及启示 赵 刚

1-118 巴西国际传播的发展与特点 周 俊 毛湛文

1-120 美国传媒产业融合创新的模式与借鉴 周 洋

1-122 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管理的特色与启示 陶 丹

1-123 从恐慌、纠结到理性 陈 凯

2-115 美国报业全媒体的现实困境 余 婷 林 娜

2-117 埃及《金字塔报》的国际传播经验 赵鸿燕 李金慧

2-119 报业寒冬下《读卖新闻》的对策 李立军

2-120 《纽约时报》的内容数据开放和新闻客户端战略 刁毅刚

3-124 美国非营利性杂志运营模式探析 杨银娟

3-126 南非国际传播的发展与特点 王丹娜

4-101 英国新闻行业怎样整改自律机构 白 旭

4-102 西方媒体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新趋势 文 建

4-104 美国网络电台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王岚岚

4-106 加拿大中文媒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 石 丹

5-114 美媒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报道得与失 陈彤旭

5-116 美国报纸网络版是怎样收费的? 毕 磊

5-117 电视频道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张梓轩

5-119 美国调查记者编辑协会的运作及启示 傅 海

6-124 美国电视时评节目的"观点传播"策略与思考 张艳秋 朱佳妮

6-126 《印度时报》的发展与国际传播特点 赵瑞琦

7-119 华盛顿邮报公司"状态堪忧" 易爱军 张国旺

7-120 美国报业的数字营收之痛 任 琦

8-116 “第一次真正的数字奥运” 刘 滢

8-118 重新审视美国社区报 郑保国

8-120 日本纸媒怎样服务老龄人口 何德功

9-124 “付费墙”的Piano Media集团赢利模式分析 余 婷

9-125 BBC的非洲传媒市场开发策略探析 王春枝

10-118 澳洲传媒对新媒体的认识及运用 刘 硕

10-120 国外电视报道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何德功

10-122 芝加哥免费报纸的传播策略分析 李金慧 赵鸿燕

11-114 从新闻集团拆分看国际新闻的中国视角 文 建

11-116 “海外版”带给海外什么——《今晚报》海外版的实践与探索 郭 金

11-118 新媒体助力老龄化社会的四大趋势 何德功

12-110 为最年轻的读者提供适合并有趣的阅读 陈俊妮

12-112 透视美国“非营利新闻机构” 郭之恩

12-114 西方政务微博的应用现状与管理对策 赵鸿燕 李金慧

本刊专访

3-36 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做法——专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 周燕群 王武彬

8-40 嫁接传统报业优势 探寻全媒体转型新渠道——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黄斌本刊记者 周燕群

来稿撷英

2-47 电视节目创新的理论视角 丁梅芊

2-55 地方电台业务水平提升的三个抓手 庄 严

2-79 电视故事类节目的问题与对策 邵微微 谢 芳

2-89 随行广播:广播传播新形态 肖 柳

3-49 网络时代党报副刊的内容定位 杨 丹

3-57 残疾人报道“边缘化”的困境与对策 穆小琳

3-83 以“走转改”提升新闻专业素养 胡晓慧

3-114 《苍梧晚报》:“爱心大白菜”行动彰显传播力 蔡晓雨

4-48 五招发现最佳报道角度 胡新刚

4-49 跨界移植:跳出电视做电视 徐梅芳

4-100 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挑战下报纸网站如何作为 易保山

5-43 从“感动中国”看新时期典型人物的选择与报道 朱龚星

5-121 怎样挖掘工业会议的“新闻” 金国军

6-114 口播报道的误区与采访规律 杨大勇

6-115 如何改进新闻的社会监督工作 褚 敏

6-116 新闻策划须"三管齐下" 罗 础

6-117 一名地方记者"走转改"的四点感悟 闵 丹

6-118 国内外新闻的本土挖掘技巧 孙雪青

6-119 军事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坚持与坚守 张曙光

7-85 本土新闻的操作误区及价值取向 庄永强

7-86 民生视角下的县市报时政报道改革 吴少华

7-87 如何做好灭火救援新闻发布 张世海

7-88 企业内刊的定位与思考 米金升

11-119 老题材如何出新 胡远志 欧阳夕

11-120 城市电台广告营销误区及对策 敖大玮

11-121 以“四个平衡”改进慈善报道 邢 楠

信 息

1-14 “安徽日报杯”新闻论文征文启事

1-36 《中国记者》与《温州都市报》合办“封面专题”栏目启事

3-39 《中国记者》与新华日报传媒集团合办“新华日报杯”新闻论文有奖征文评选结果

12-78 《中国记者》与《长江日报》合办“传媒运作”栏目的启事

猜你喜欢
报业
盘点欧美报业用户付费生意经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业组织变革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守正创新 推动新时代报业高质量融合
美国报业数字营销初
传统报业转战新媒体应改变三种观念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