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法带教实习生

2012-12-21 09:34胡其生
中国记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实习生消息笔者

□ 文/胡其生

(作者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城市商报》总编辑助理)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以前新闻单位难得来个实习生,大家都很重视,热情相待,悉心指导。如今实习生来得多了,大家多少有点漠然,由此一些实习生的实习过程变成走过场。其实,认真带教每一个实习生,对新闻单位来说说不准发掘了一棵好苗,对他(她)个人来说则很可能会影响一辈子。每位带教者都可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带教意义。

实习,对新闻专业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来说,至关重要。这个环节是他们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把知识转化能力的第一关;更可贵的是,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思考、调整思维,激发兴趣、产生激情,甚至培养意志、塑造人格。对待初试身手的实习生,就像对待咿呀学步的小孩,态度不同,观念不同,方式不同,他们将来“出落”得也会迥然不同。江苏一省级媒体的一名部门副主任,曾向笔者谈及他的实习往事,特别感念扬州某报带教老师对他的精心点拨。他说,他正式从事新闻工作后的很多套路就是在实习期间学来的,和一道参加工作的同事相比,业务上他很快胜出了。

当然,做好一名带教老师光有热情远远不够。要把一个懵懂的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角色,还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笔者从事新闻工作近廿年,几乎每年都带实习生,关注这个群体并有诸多思考。

心理辅导在前,让实习生有足够心理承受力

首先要向实习生提醒必须逐渐完成角色转换,慢慢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化,而正式上岗后自己就是一个社会人了。社会人就要直面纷繁芜杂的社会,就要以社会人身份而不是学生角色去思维去承受。

眼前的实际是,正式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尚且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甚至让自己难堪、尴尬的情景,实习记者更是难免:或是被采访人拒绝受访,或是对方故意刁难,或是遭对方责骂,或是对方高谈阔论不着边际让人云里雾里……对此,要给实习生打“预防针”,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心理承受力。

苏州科技学院学生刘小红曾在南通一家报社实习,当时省运会在南通举行。新闻部安排一名记者带她去采访运动会花絮,后来那记者临时有事,让她一人前往。不是当地人的她好不容易摸到运动员下榻酒店,被一脸不屑的前台人员挡了又挡,一会说“要请示上级”,一会儿说“要出示单位介绍信”,最终她只好打退堂鼓。 “走出酒店门,我眼泪就下来了。”她在实习小结里写道,“短短一星期,我竟瘦了5斤。记者的苦,我算真正领教了。”作为带教者,对这样的实习生除了安慰鼓励,还要教他们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提高公关能力。

把实习生当正式记者用,多“放养”少“带养”

大学生到新闻单位实习,实习单位通常把他(她)“交给”一个记者,这个记者外出采访就把他(她)带在后面。无论实习单位还是带教老师,还是把他(她)视作一个在校生,很少把他们推到“前台”让他们自觉产生角色转换的意识;实习生也往往把自己当作 “跟班”,依赖心理严重——反正有你带教老师顶着呢,我出个勤,你关照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就是了。这样,实习生毫无压力,也就不大会去用心思考、用心钻研、用心领悟,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前些年带实习生的时候,也是采用“带养”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跟着,采访回来后就关照他们写什么怎么写。实习期满,与他们讨论新闻眼、消息角度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一片茫然,很少有谈得出子丑寅卯的。于是,笔者后来改变带教方式,效果立马不一样。

一次,市里有个重要会议要采访。我对当时一名来自南京师大新闻系的实习生交代两点:“一、这次你把自己当正式记者,采访写作都由你做主角,我仅仅当你的助手;二、这个会议本市每年要开。”提醒他第二点,我是看他会否去瞧一瞧去年的报道。果然,采访前他在别人点拨下去资料室查阅了去年的相关报道。因为用心准备在先,他的新闻稿基本搭像了架子,要素要点也基本写进去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他:“你这个稿件写得像‘党报风格’,一般适宜党报刊用;本报是都市报,对待这种会议的报道,要‘亮出’其最重要的一点或几点,其余带过,标题也要突出‘亮点’。”他又马上去资料室查阅了本报去年的相关报道,回来后很快改写成了一篇“都市报风格”的稿件,我主要对文中出席会议领导排序、职务的提法作了规范。事后,他说通过这次采写,认识似乎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这个实习记者,如今已是本报的中层副职干部。

笔者把后者这种带教方法自定义为“放养”,在带教过程中多用了“放养法”而少用“带养法”,因为前者“挑明” 了实习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当然,对于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实习生,开始阶段甚至较长实习期内还是宜用“带养法”,以培养其投身实践的勇气。

让实习生先跑社会新闻,先以消息写作为主

以笔者的经验,新闻单位来了实习生,最好先让他们去跑社会新闻,而不宜先让他们跑时政要闻、会议新闻、农业新闻等“硬新闻”。根据“兴趣先导”原则,如果一开始就接触生疏的题材或领域,他们就不容易上手,原有的热情、激情往往会消退。生动可感的社会新闻,说到底是按照新闻规律去操作一篇记叙文而已,下笔相对容易,采写的激励性强,另外还可以培养勤快之风、锻炼反应能力。

两年前,有位女生来本单位实习,其实她有做记者的潜质,但刚进来就跑时政新闻,就是找不到北,最要命的是领导排名、职务经常混淆,常让部主任唏嘘,她想留下来的愿望自然落空了。后来经人力荐,她再入本单位实习,跑热线新闻,没想从此成就了她。她采写的社会新闻,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面广。她终于如愿跨进了新闻单位大门,如今她已是本单位的首席记者,很多揭露性题材的采写水平,就是连资深同事都叹服。

□ 2012年11月24日,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大型现场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在指导求职者填写资料。(李华梁/摄)

对于实习记者的训练,笔者还强调以消息写作为主线。现实世界世象万千,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教他们抓消息,就是教他们长一双善发现的眼睛、一个善观察的视角、一副善提炼的脑袋,日后从事新闻实践绝对会受益匪浅。而且消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对大多媒体来说用量最大;即使是追求深度的新闻媒体,一篇篇力透纸背的稿件,也是作者独特观察、独特思维、独特分析的结果。

相对于消息,通讯体裁的新闻性不是那么凸显。不要说是实习生,就是一些抓消息不那么行的正式记者,为完成发稿量,也喜欢“捣鼓”通讯“趟”过去。笔者带过一位来自武汉高校的实习生,起初他交上来的稿件几乎全是通讯,仔细一读要么没啥新闻性,要么新闻性都淹没在里边。于是,笔者针对他划了“硬杠杠”:只准写消息,不准写通讯。后来他留在本单位工作,初期我照例如此发令。很长一阶段下来,他尝到了甜头。同样采访一个题材,他常常能在同行记者中胜出一点,找到一个比较讨巧的角度“表述”。自2007年实习、2008年正式从业以来,他已有10件作品获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其中消息占9件。

“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利用典型启发创新

对一个新闻实习生甚至已在新闻岗的人说,其实谁也不是他(她)的最好老师,最好的老师是他山之石——优秀媒体的作品,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比较——在比较中领悟。这是笔者一向坚持的观点,这是他们进入角色或者将来完成角色转换的最快最好途径。为什么那么多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走上新闻岗位也能做得很出色?为什么那么多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新闻工作甚至比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出色?多读多看又善于比较善于领悟也!由此,每逢实习生来,笔者首先要他们勤读报勤看电视勤看网络,碰到同一新闻题材则一定请他们比较——哪家做得好,好在哪里,务求有所悟有所得!

任何一个行业,墨守成规是最大的致命伤,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行,新闻媒体也不例外。对一个初涉新闻的人来说,这个要求可能高了点,但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案例给予一定的创新启发,对他(她)本人也好,对今后他(她)供职的媒体也好,无疑影响深远。笔者喜欢援引一些“创新经典”点拨实习生。比如,2006年度江苏省报纸消息一等奖作品《节电研讨会上的尴尬一幕 拉上窗帘开会白天亮着120多盏灯》(见2006年4月10日《新华日报》),堪称创新经典。光看题目就可知道,这篇新闻无论切入视角还是写作方式都是另类的。一文示人,众皆称妙,实习生多学习多揣摩这种求新求变思维,定然长进莫大焉!

猜你喜欢
实习生消息笔者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老师,别走……
一张图看5G消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消息
消息
消息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