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方莹
解读《陕北启示录》
◎ 文/陈方莹
这部电视纪录片以理性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思辨的方式,对发生在陕北高原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风云人物进行了全新解读。从自然环境、民族命运、国家战略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陕北对共和国昨天、今天、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和伟大实践及其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
纪录片《陕北启示录》是继《舞动陕西》《望长安》《大秦岭》之后,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又一部鸿篇巨制。该片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决策者以及事件的亲历者,更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的发展历程。总导演康健宁表示:
“《陕北启示录》 重在启示,不是像过去陈旧式的把一些历史篇章、历史段落展示出来, 揭示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土地上,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想动力。”
这部电视纪录片以理性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思辨的方式,对发生在陕北高原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风云人物进行了全新解读。从自然环境、民族命运、国家战略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陕北对共和国昨天、今天、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和伟大实践及其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尤其是陕北在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方面所进行的长期实践,为 “发展与保护” 这一世界性的课题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探索和贡献。
第一集《魂兮高原》从展示、分析黄土高原地质和地貌的成因为切入点,记录了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陕北地区由黄变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第二集 《风流人物》 讲述了范仲淹、顾炎武、李自成、刘志丹、毛泽东、蒋介石等众多历史人物与陕北这片神奇土地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第三集 《风云激荡》以悠远的《黄河大合唱》《黄土地》《人生》等与陕北黄土高原、黄河有密切关系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揭示了厚重的黄土高原在民族危亡、社会变革这些重要的历史时期,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第四集《绿色长城》 以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以及女子治沙连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背景,展现榆林人民建设跨区域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造绿色长城所取得的辉煌业绩。第五集 《保卫黄河》以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泥沙淤积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系为切入点,感慨陕北米脂县高西沟村干部和群众几十年因地制宜,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过往。第六集 《多彩陕北》 通过解剖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陕北吴起县 “从红色革命的摇篮到绿色革命的典范” 这个生动的事例, 深刻阐释退耕还林与科学发展、退耕还林与经济富民的关系等。
拍摄历史纪录片,很多摄制方喜欢用“原景重现”“角色扮演” 等方式来表现,以取得更直观的效果。但在《陕北启示录》中,“原景重现”这一表现手法却被排除在外。《陕北启示录》采用的是解说、阐述历史结合实景、遗址展示, 同时应用三维、动画、历史文献资料补充说明等方式来展现, 极富感染力。
此外,片中的音乐也是主要亮点。纪录片以陕北说书艺人吴战旺一段动听的说书表演开始,富有陕北特色的说书一下子将观众带进了历史。《陕北启示录》 的音乐全部由著名作曲家张大为制作,中国交响乐团演奏,深邃、激荡人心。其中, 陕北民歌元素通过现代乐器,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该片中除了延安的红色文化外,还讲述了陕北的绿色文化。其中第四集 《绿色长城》,以榆林治沙英雄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以及女子治沙连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背景,将榆林人民为防沙治沙、绿荫后辈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呈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第五集《保卫黄河》,以米脂县高西沟村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为缩影来展开, 对榆林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骄傲。
与此同时,《三十里铺》 曲子充斥全篇,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亲切, 将片中气氛推到了高潮。此外,米脂李自成、绥德韩世忠、清涧路遥等榆林名人也为榆林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陕北从事新闻工作十年有余的作家高建群,面对当时的黄土高原, 他一度心生悲凉:“陕北高原的历史,一半是战争史,一半是饥饿史。”由他著述的《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而他觉得,《陕北启示录》这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才是对陕北的新的书写。
编后:
在观看该片时,我是带着一种读历史的心境一次性看完的。虽然我是陕北人,但我对于陕北的历史、地理知识知之不多,看完后第一感想就是“原来陕北以前是这样的”。影片是对陕北历史发展的一种见证,是当代人全面认识陕北的一个最直观的文化艺术样态,也是当代人全面认识中国革命史、认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程中重要作用的一部纪录片。审视历史,更要在历史中品读出更深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