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不是奥运的全部

2012-12-21 07:06:23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32期
关键词:奥运金牌国人奥林匹克

金牌不是奥运的全部

伦敦奥运会开赛后几天,中国体育代表团优势明显,金牌数一度遥遥领先。然而,那几天,也发生了与金牌有关的一些尴尬事儿,让人颇感遗憾。

中国男子举重选手吴景彪痛失金牌,失声痛哭,“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同时对着镜头三鞠躬。中国羽球女双名将于洋、王晓理因为消极比赛,被国际羽联和国际奥委会共同决定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

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会,属于全球体育爱好者的天堂,也是不少职业运动员的梦想——在这个世界顶级的舞台上展现自我,突破自我。“不想拿金牌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长袖善舞,斩获一枚又一枚代表实力的金牌,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更为国家与民族争得了荣耀,这也符合奥运精神,自然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但是,在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首金”、“第一”、“金牌榜”、“夺金点”、“金牌故事”、“金牌预测”等炫目字眼下,向媒体鞠躬谢罪以及消极比赛的事儿,让“金牌”变得如此沉重,甚至增添了几分悲凉。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奥运会”仅仅就是“夺金会”?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国人对于奥运金牌的推崇与期盼向来有之,金牌被赋予了太多体育以外的意义和目的。平时成绩突出的选手,奥运会上往往更被寄予厚望,背负着十几亿同胞的重托。常常比赛尚未开始,媒体已为他们大造声势,将金牌称为“囊中之物”。

如果说在参加奥运会初期,国人需要用金牌来证明自己,许海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那一枪也确实给了民族自信心极大的鼓舞,那么,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历史的51金,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公认,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更趋理性、成熟、平和。

任何一个国家不会仅仅依靠奥运金牌来展现自己的风采,运动员也不应功利到参加奥运就必须拿金牌……可事实上“金牌至上”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恶果在持续发酵与膨胀,甚至超越了体育,将可能误导社会进入到“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畸形价值观中。

奥运会上,我们高呼“更快、更高、更强”,却总是忘记了支撑奥林匹克精神的原动力——“自信、自强、自尊”, 忘记了奥运会所蕴含的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永保活力的深意,忘记了奥运会上竞技、交流、友谊带来的种种快乐。

人人都向往荣誉,但在期盼金牌的同时,仍然不忘奥运精神,仍然可以享受奥林匹克的乐趣,这才是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初衷。

为何参加奥运会?奥运会的精神与原则到底是什么?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反省与思考。

猜你喜欢
奥运金牌国人奥林匹克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小康(2019年28期)2019-10-18 01:23:17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趣味(语文)(2018年3期)2018-06-15 09:58:18
头脑奥林匹克
被盗奥运金牌流落垃圾桶中
环球时报(2016-09-01)2016-09-01 10:55:58
比奥运金牌更重要的是全民健身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变现”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