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的危机与出路

2012-12-21 02:02:03汤嘉琛
民生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洋节风俗传统节日

□ 汤嘉琛

传统节日文化的危机与出路

□ 汤嘉琛

见缝插针式的商业炒作与节日营销,裹挟着五花八门的“洋节”文化呼啸而来。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异域节庆,正在成为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所推崇的新潮生活方式。

尽管很多人对这些“洋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一知半解,但伴随“洋节”一同袭来的感观新体验和文化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国民众对节庆文化的理解。

毋庸赘言的是,那些在中国备受追捧的“洋节”,无论节日形式还是文化意蕴,都或多或少有所“改良”。最典型的例子是圣诞节的苹果。它已逐渐成为中国版圣诞节的必备元素,但这显然不是承袭西方社会的悠久传统——仅仅因为汉语中“苹果”与“平安”之间的语义关联——当然,这个有些牵强的新节日传统与商家的炒作密切相关。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圣诞节与春节的文化冲撞之上。从时间上来看,圣诞节是公历纪年的尾声,而春节是农历纪年承上启下的节点,二者离得很近;从文化传统来说,虽然圣诞节有宗教文化元素,但它和春节都强调家庭团圆,节日氛围也都以喜庆、欢乐为主。然而,在很多中国年轻人看来,圣诞节是“新文化”、“新时尚”的代名词,而春节则是“旧文化”“旧风俗”的代表。

当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形成某种对抗时,不少人都产生了几分文化入侵的危机感,甚至还有几分文化占领的屈辱感。正因如此,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七节”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很多人往往不是反思我们的传统节日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将传统节日“失传”的危机归咎于“洋节”的入侵。基于这种逻辑,近些年,有人号召抵制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有民俗学者呼吁通过申遗来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力。

这种保护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固然值得赞赏,但一项社会风俗能否历经累世得以传承,显然与是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无直接关联。早在几年前,端午节和羌年(羌族的节日)就已经成功申遗,但这并没有止住它们式微的势头——即便在屈原故里,被视为端午节标志性活动的划龙舟,都已经更接近于表演,而非能够让大众广泛参与的风俗。

龙舟遭遇的尴尬,基本可以视作诸多传统节日风俗共同面临的通病。当一种风俗不能调动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与热情,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它与自己“无关”,进而导致这种风俗失去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我们时常在关于春节的新闻中听到诸如“热情的锣鼓敲起来,欢乐的秧歌扭起来”之类的描述,画面虽然很符合节日喜庆的气氛,但那些终究是“表演”而不是“生活”。试问,有多少人春节期间会在自己家里敲锣打鼓和扭秧歌呢?

不能激活民众的参与意识,仅仅只是导致传统节日文化式微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在于,无论是春节还是端午节、中秋节,我们的传统节日过于强调“吃”这一元素,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这必然会在现代社会遭遇传承困境。

在物质生活尚不丰富的时候,缺衣少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常态,而逢年过节则是能够吃饱饭、穿新衣的“大日子”,因此无论老人小孩都期盼着过节。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很多家庭已经基本告别衣食住行层面的短缺需求,平常时日就能享受到以往在过节时才能享受的好生活,他们对节日文化必然会有更高的美学和精神层次的需求。问题恰恰在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演变过程中,并没有满足这种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迎合了这部分需求的“洋节”,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所接受。

因此,要破解传统节日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出路既不在于通过“申遗”这种方式来寻求庇护,也不在于阻断民众对“洋节”文化的认可。真正行之有效的思路,是尽快实现传统节日文化自身的转型,在移风易俗中重新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只有当传统节日能够更多地满足工作的现实需要、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它们才会被更好地传承下去,进而免于“消失”的危险。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洋节风俗传统节日
太平风俗美
电影评介(2022年4期)2022-08-08 12:37:52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2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现代交际(2018年12期)2018-09-21 10:53:44
跟踪导练(五)(4)
《红楼风俗谭》
民俗研究(2017年2期)2017-03-22 00:53:08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11-10 06:07:08
跟踪导练(四)4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
新闻传播(2015年19期)2015-07-18 1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