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玉芝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来,道歉语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道歉”有很多种定义。Holmes[1]认为:当A冒犯了B,道歉可以用来维护B的面子,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和谐。该定义是从功能角度对“道歉”进行的界定,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里又会有不同的道歉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道歉策略。
几十年来,国外对道歉策略的研究大部分是比较研究。比如 Olshtain[2]用“语篇补全测试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即DCT)”的方法收集自然语料,研究比较了希伯来语、法语、德语和澳大利亚语的道歉策略,结果发现这四种语言的道歉策略并没有显著差异。Bergman和Kasper[3]通过对学英语的泰国学生和本族语者的道歉策略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道歉方式存在不同,还发现一半以上的原因是泰语的语用“迁移”。Xiang Hua[4]比较了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 (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 (英国)道歉策略的使用情况,发现中英道歉策略有同有异。从国外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很少有人通过实证来研究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的共性与差异。虽然Xiang Hua的研究涉及到了中国留学生道歉策略的使用情况,但比较的对象是英国的本族语者。英国和美国虽然都属于西方国家,本族语都是英语,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他们的文化还是有差异的。文化的差异又会在各自的言语交际中体现出来。因此,Xiang Hua关于英国受试者的研究发现不能被完全套用到美国人身上。
在国内,近年来关于道歉策略的研究也主要是跨文化比较研究。这些比较研究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研究,比如赵永刚[5]、梁红艳[6]、康建刚[7]等。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介绍中美道歉策略使用上的差异,并通过分析找出原因。这类研究在国内占了绝大多数。另一类就是为数极少的实证研究。黄永红[8]和王红、曾济民等人[9]53-56在中美人士之间进行了道歉策略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他们在道歉策略选择上的一些共性和差异。但黄永红选取的美国受试者是在中国高校工作的美国专家,而王红等人选取的美国受试者则是在校大学生,并且两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这正说明了道歉策略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一个实证研究还不足以得出共性的结论。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使用情况的共性与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的受试者,通过不同的情景问卷来做新的调查研究,从而验证或补充之前的研究结论,丰富该领域的研究素材。
(一)理论依据
研究之初,我们首先要弄明白道歉策略的分类,以及使用道歉策略时要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理论。
1.道歉策略的分类
前面说过,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歉策略。Trosborg[10]综合了前人的相关研究,认为除了拒绝道歉之外,还有七种道歉策略[11],分别是:
(1)最小化责任策略:指道歉时通过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减小自己的责任。例如:Are you sure it’s what I’ve said?
(2)直接道歉策略:通过直接使用道歉语来实现,适合于任何情况。比如:I’m sorry;Excuse me;I apologize for it;Forgive me;Pardon me;等等。
(3)解释策略:冒犯者向被冒犯者解释冒犯或失礼的原因。例如:It was raining and the traffic was terrible.因为解释的原因通常是冒犯发生的客观背景,所以比起最小化责任策略来,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4)承担责任策略:道歉者承认自己冒犯了他人,并愿意承担责任。既可以承担全部责任,比如:It’s all my fault.也可以以较弱的语气表达某种过失,例如:I didn’t realize that you were right.
(5)提供补偿策略:指为了减少过失造成的影响,道歉者主动提出弥补方案,如:I’ll buy a new vase for you.
(6)保证克制策略:指保证不会再犯类似错误,希望对方原谅自己。如:I promise I won’t be careless again.It won’t happen again.
(7)表示关心策略:道歉者对被冒犯者表示关心,以此来安慰对方,缓和自己的冒犯程度。如:Are you Ok?I hope I haven’t hurt you.
以上道歉策略的划分模式非常全面,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石。在现实道歉中,策略的选择并不是单一模式。不同的场景中,冒犯者会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策略来向对方道歉。
2.面子理论
Brown& Levinson[12]的“面子理论”认为,面子是一个人在交际中为自己树立的个人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中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支持和喜爱。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的意愿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既要尊重别人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别人的消极面子。道歉策略作为礼貌策略的一种,主要是为了满足别人消极面子的需求,从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人际交往。
Brown&Levinson[12]还总结了威胁面子行为的三个因素,即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相关权势以及言语行为本身的冒犯程度。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不同情景中的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使用上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语篇补全测试”(DCT)的方法收集资料。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收集有关言语行为数据的方法。问卷的设计是参照贾玉新[13]对比研究道歉言语行为时所用的“语篇补全测试”模式,并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做了必要的修改。问卷采用英文设计,给出8个中美大学生都熟悉的需要道歉的场景,要求其补充完整。
(三)数据收集
该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河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北卡农工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Agricultural and Technical State University)的部分在校大三学生。在两所大学各随机抽取30名学生,男女各半。所有受试者均来自英语专业。男女数量均衡,是为了避免性别因素对道歉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之所以选取高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受试者,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语言水平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河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多数都通过了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他们的语言水平基本能够确保道歉言语行为的实施。问卷调查结束后,当场回收,得到有效问卷各30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每种道歉策略在每一个情景中都有可能被选择一次。所以,每一组受试的30个学生在8个场景中可能会用到的策略总数是240个。结合学生的实际策略选择,我们得出了以下统计表。
表1 中美学生在8个情景中道歉策略选择的百分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美大学生在道歉策略的使用上,共性居多,但也存在微小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共性。首先,两组受试者使用最频繁的都是直接道歉策略,中美学生分别达到了89%和71%,这是因为该策略最具有普遍性。这一点与王红、曾济民等人[9]54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却与黄永红[8]34的结论相背。黄永红的研究表明,美国受试者使用直接道歉的频率非常少,并且比中国受试者低得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受试者的身份背景有关。黄永红研究中的美国受试者是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专家,而王红、曾济民等人[9]54选取的美国受试者则是美国Concordia大学的部分学生。根据Brown & Levinson[12]的“面子理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和相关权势都会影响到面子行为。因此,黄永红的结论必然会与我们单纯比较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而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其次,中美大学生都有40%左右的人使用解释策略和提供补偿策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歉的背景就是冒犯了别人,那么解释原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解释完原因后,为了表达诚意,并将冒犯程度降到最低,就需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提供补偿,这体现了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再次,其他几种策略的使用频率都很低 (都在10%以下),比如关心策略、最小化责任策略和拒绝道歉策略等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前两种策略具有场依附性,只有在特定场景中才需要使用,而拒绝道歉策略本身就违背了道歉应该遵循的礼貌原则,所以被使用得也很少。研究还发现,中美学生使用最小化责任策略的低频率和差异的不明显性,同样和王红、曾济民等人[9]54的研究结果一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差异。虽然整体来看,两国学生使用拒绝道歉的频率都不高,但中国的30名受试者在8种情境中没有一个人使用拒绝道歉策略。但是,在同样的情境中,美国受试者却使用了9次该策略。也就是说,他们在该道歉的情境中什么也不说。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同的语境文化影响了中美大学生对该道歉策略的选择。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属于高语境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集体主义在整个社会内部得到推崇,人与人的交往非常重视和谐、避免冲突。而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 (low-context culture),强调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差异与分歧的存在。强调和谐的中国人如果冒犯了别人,自然想通过道歉来降低冒犯程度,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而习惯了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更多的会关注个人感受,而不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他们除了很少使用关心策略外,有时候甚至会拒绝道歉。第二,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等级观念。中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社会,下级服从上级,晚辈服从长辈,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当中国学生上课迟到时,如果不向老师道歉,会被认为是不尊敬老师。而美国人的等级观念没有那么强,下级在上级面前、晚辈在长辈面前,没有必要卑躬屈膝。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就曾注意到,美国的大学生如果上课迟到,多数情况下是什么也不说,直接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这种现象和问卷里拒绝道歉的几名学生的回答正好吻合。由此可见,不同社会的等级观念同样影响着学生道歉策略的选择。第三,两国不同的政治现实也对其言语交际有所影响。美国是世界强国,其政治、经济、军事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的强大导致了美国人傲慢的心态。新教在整个美国的深远影响,又使得其国民非常强调个人主义。因此,一些中国人看来需要道歉的场合,傲慢而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却选择用拒绝道歉来维护自尊。
综上所述,本文关于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选择的研究结果与王红、曾济民等人[9]53-56的结论相似点比较多,但与黄永红[8]33-36的结论有显著差异。这再次证明了道歉策略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受试者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该研究认为,中美大学生在道歉策略的选择上存在很多共性,但也有值得探讨的差异。道歉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中美两国存在的某些相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美受试者在道歉策略选择方面的很多共性。但是,两个国家不同的语境文化、等级观念和政治现实也导致了差异的存在。该研究结果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别人的道歉,并在需要道歉的时候正确使用道歉策略,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两国不同的政治现实在其言语交际中的影响也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要考虑是否需要道歉以及选择哪些策略进行道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1] Janet Holmes.Apologi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J].Language in Society,1990,19(2):155-199.
[2] Olshtain E.Apologies across languages[A].Blum-Kulka,S./House,J./Kasper,G.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C].Norwood,NJ:Ablex,1989:155-73.
[3] Bergman M.L.,Kasper G.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apology[A].Kasper,G & S.Blum-Kulka.Interlanguage Pragmatics[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 Xiang Hua.A Contrastive Study into Apology Strategies:Native British,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and Chinese EFL learners[D].Open University,Melton Keynes,UK,2004.
[5] 赵永刚.英汉歉语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30-133.
[6] 梁红艳.中美使用道歉语的差异与原因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1(4):127-128.
[7] 康建刚.中美道歉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4-119.
[8] 黄永红.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5):33-36.
[9] 王红,曾济民,王琼,等.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的比较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6):53-56.
[10] Trosborg,Anna.Apology strategies in natives/non-native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7(11):42-45.
[11] 邹白茹.道歉策略对比分析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4):134-138.
[12] Brown P.& Stephen L.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7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