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广西公司 韦荣辉
在3G时代,语音通信市场目前已经趋向饱和,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发生转变,按时长计费的话音业务已经日薄西山,基于语音通信的短信、彩铃等增值业务也已有下降的趋势,语音、短信等传统收入不再是运营商收入的主流;而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数据业务流量的巨大提升,按流量计费的数据业务供不应求,流量成为运营商最有价值的增长点。
“流量经营”日益成为中国运营商们新的转型焦点。流量经营是以智能管道(物理网络)和聚合平台(商业网络)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经营方向,以获取流量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理念、策略和行动的集合。从话务量经营转向流量经营是运营商的不二选择,然而,电信运营商在流量运营上,依然存在严重问题:
1.爆炸性增长的流量需求对现有的通信网络造成的冲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的数据业务所带来的流量的爆炸性增长,据中国移动通信原董事长王建宙介绍,这种增长不是20%、30%的增长,而是300%、500%、600%的增长。而网络频谱资源是有限的,无论现有网络怎么扩容,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手机网民对数据业务流量的爆炸性增长需求。据统计,2007年到2009年,全球移动语音流量增长两倍,但是移动数据流量却增长18倍。数据业务流量对通信网络所带来的强有力冲击,日益成为威胁流量经营问题的心腹之患,这也迫使电信运营商不得不在提升和加强现有网络升级改造的同时,寻求各种途径来平衡流量增长和网络承受能力的矛盾。
2.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与数据流量收入的极不匹配
量收不匹配所带来的“剪刀差”是运营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前文中也提到过,当前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呈爆发式增长,带动了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移动数据业务层出不穷,蒸蒸日上,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流量,但是电信运营商却并没有实现数据业务收益的同步增长,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流量上的投入与收入的剪刀差正在日益扩大。
移动数据业务的流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而移动数据业务目前主要以包月的资费方式为主,还有电信运营商为争取拉拢用户所推出的各种各样的上网流量套餐包、优惠包等等,这导致收入与流量的增长速度差距逐渐拉大。AT&T2010年移动数据流量较2008年增长161%,而移动数据收入仅增长72%;据咨询公司Informa公司预测,全球移动宽带接入业务的收入从2008-2013年,仅增长1倍,远远无法与数据流量未来5年(2009-2014年)39倍的增速相比。
有机构测算,全球运营商每Gigabyte产生的平均营收,已经从5600美元降到仅仅11美元,即每兆字节的营收仅有0.01美元,而中国的形势则更加严峻,因为中国3G起步较晚,2008年才部署展开3G技术,2009年是中国3G元年,以致于中国在3G网络构建的初期就遭遇到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挑战。电信规划研究院专家吕新杰在采访中称,有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移动数据流量要高于移动话音流量,但移动数据流量收入却不及移动话音收入的十分之一。
移动数据流量的增长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大部分流向了提供移动应用的创新型技术公司。据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公布的数据,苹果的应用商店AppStore2010年年收入为1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1.9%。占行业总销售额的82.7%。在全球移动应用市场独占鳌头。与之相反,许多大型移动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收入则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2010年,KDDI、Verizon、BT、DT收入均在下滑。
快速增长的数据流量,大大超过了电信运营商的预期,给运营商的网络带来了巨大挑战,却只产生了很少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带来同样增长速率的业务收入增长。这也就是业界常说的“剪刀差”。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数据业务流量与收入增长“剪刀差”示意图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下,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做好流量经营业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智能终端引领,加快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
据全球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论坛的相关统计显示,智能手机用户产生的流量是普通用户的十数倍,智能终端是流量经营的基础,是最有力的“强心剂”;当前C网的智能终端已经极大丰富,摩托、三星、酷派、中兴、华为等各领风骚,小米和最牛的苹果4S也声势浩大地到来,诺基亚牵手微软全球首推的首款C网Windows Phone隆重登场,整个CDMA产业跃出低谷,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目前智能机用户的占比不到15%,普及率偏低,因此要继续加大智能手机的话费补贴与终端补贴的力度,停止2G手机的补贴,渠道发展酬金上也要向智能终端倾斜,引导内外渠道发展智能手机,加快智能手机在全民中的普及。
2.合理引导数据流量应对大流量负荷
前文中也提到过,爆炸性增长的流量需求给网络造成了严重的负荷,面对这一严峻局势,运营商的对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分流、限流和节流。
分流是目前国际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手段,即利用WIFI网络分流3G网络的流量,比如,目前全球iPhone的60%以上流量都已经由WIFI网络分担,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用更便宜、更丰富的光网络资源来缓解网络资源的有限性,以日本软银为例。日本软银副总裁松本彻三在一次通信会议上表示,随着智能终端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而WIFI与移动网络的结合将成为运营商解决高流量压力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WIFI负责在网络最后的几米系统连接,通过将WIFI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连接来缓解流量压力。”但是这一策略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电信运营商只是简单地用WIFI来分流移动网络,运营商越来越难以从网络资源提供中获得收入,也越来越被终端和应用厂商边缘化。其数据业务流量的增长和数据收入的剪刀差不会有明显缓解,更会有逐渐沦为“哑管道”的危险。
限流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更是毫不陌生,P2P是point to point点对点下载的意思,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目前很多下载软件如电驴等都是P2P技术,还有像风行、皮皮等。由于在下载的同时还要上传,所耗费的流量十分惊人,因此,许多地方运营商限制了P2P应用,很多大学宿舍、办公室所使用的宽带网络也几乎禁用一切下载和流媒体工具,虽然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网络压力,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以损害用户体验、伤害用户利益为代价保障最基本的通信服务,长期实行下去,是网络应用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节流方面,资费手段是管理大流量用户、提升单位流量收益的较有效手段,按流量或应用收费的分级定价资费模式可以优化流量单位收益,2010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多个移动运营商取消了不限流量的包月资费模式.改为基于流量的分级定价模式。目前中国三大运营商基本上都推出了这样的类似服务,三家运营商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出相应的套餐方案,同时还提供及时的流量提醒服务,让用户的消费更加明白、可控。今年3月,中国电信还为iPhone 4S用户提供流量自动升档:如果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超出了套餐包含的流量达到更高一档时,将自动升级到更高档位,而不是按标准资费收取。
3.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增加数据流量收入
对于电信运营商,要想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占据有利地位,为用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3G数据应用项目。为什么微博、微信、米聊等这些社交类的应用软件能风靡当下,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呢?因为它们顺应了当前自媒体时代的特性,碎片化的时间产生了碎片化的需求,社交应用类软件如火如荼,而且和移动互联网完美结合,贴近用户需求,可谓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在这种形势下,运营商要尽快转变2G时代的思维,不能再单纯依靠传统语音与短信、彩信、彩铃业务收入过日子,向创新型科技公司学习,不断研发出类似“微博社交”或“愤怒的小鸟”这样的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又迎合用户特性的软件,增加用户3G消费的应用项目,培养用户数据消费习惯,增强用户的消费黏性。以往用户都是在应用商店购买科技公司开发出的软件,如AppStore,今后运营商可开发这类软件,将流量价值导向运营商,实现数据流量业务的增长。从现状来看,国外主要运营商如Verizon、AT&T、Vodafonc、SK电讯、Orange、T-mobile、Telefonlca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程序应用商店.其中Vodafone、T-mobile、Telefonica向开发者开放广告API.鼓励开发者在应用中嵌入广告,利用电信运营商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用户规模优势向广告主收费,然后与开发者分成。目前运营商介入应用程序商店,在盈利模式方面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做好核心配套服务。3G时代是服务制胜的时代。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的“微博天价流量事件”已经给运营商敲响了警钟。3G时代,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服务必须转型,要在消费环境及用户消费清单上做到更加透明化、清晰化。1G流量能做什么?中国联通就充分作出说明,1G流量能浏览3500个网页,阅读1700篇小说,下载340首歌曲,下载短视频20部,QQ聊天720小时。运营商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为用户着想,为其提供全面周到的贴心服务,有助于培养消费者对电信运营商的好感度和美誉度、忠诚度,从而提升3G品牌,增强用户在网黏性。
经过几年的3G市场培育,3G技术已日臻成熟,智能终端和软件应用的推广也略有成效,如今,运营商的3G数据流量消费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3G时代,运营商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号码资源,而是流量资源。流量经营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业务,事关运营商生死。从传统话务量业务经营转向流量业务经营将在根本上重塑电信运营商的盈利模式和价值生产模式,这就必然地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诸多方面做出改进,专注流量经营,挖掘数据流量中蕴含的价值,才能使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之道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1]CNNIC第29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杜娟.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5):61~63.
[3]孙丽娟,方义松.流量经营之道[J].通信企业管理,2012(1):24~27.
[4]屠旭明.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之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