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中科院部门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2007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9月通过验收。目前实验室主任为张亚平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朱作言院士。2011年在科技部组织的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实验室还荣获“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称号。
实验室立足于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围绕“遗传、发育与进化的统一”这一重大科学前沿问题,通过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揭示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及其遗传机制,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实验室部署了以下三个研究方向:(1)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演化与保护:进一步收集遗传资源,研究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以不同关键进化地位的生物类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规律、基因功能途径和网络的进化模式及其对适应性进化的意义,探讨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和进化规律;(3)遗传发育与进化:通过对近缘物种和不同进化地位的代表类群发育调控机制的比较研究,在不同进化水平分析物种演化的发育生物学机制,如新基因、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对物种形态演化与适应性的贡献。
自2006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部门)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主持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8项。2006—2011年,科研项目经费实际到位1.8亿元。实验室还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的建设,牵头组织了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iBOL国际重大计划”的四个中心节点之一;还牵头组织了“国际山羊基因组计划”,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组织“国际绵羊基因组计划”等重大国际项目,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演变规律、自然/人工选择与生物适应的遗传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东亚鱼类和两栖类重要类群的系统生物格局及其成因、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家养动物起源与人工驯化、东亚人群进化历史与适应机制、新基因的起源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代表性成果。自2006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 Biotechnol.,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40余篇。另外,实验室在濒危物种的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得到了Nature,Science,Nat. Rev. Genet.等杂志的专题评述。实验室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实验室还紧密结合云南省的发展需求,在濒危物种的繁育与保护、污染治理、土著家养动物的改良育种、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验室建立了一支由中青年为主的一流的研究队伍。共有研究组15个、支撑部门3个,固定研究人员92人。在杰出人才方面,目前有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百人计划”人才7名,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名,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2名。
实验室目前拥有进行细胞和分子进化研究的各种仪器设备300余台,包括基因芯片扫描仪、基因分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组曙光4000A、DNA序列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建立了基因组学分析平台、蛋白质组分析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另外,实验室还拥有无量山黑长臂猿监测站、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研究基地双柏监测站等野外观察站4个,云南土著鱼类养殖基地3个,为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验室一直通过开放课题、访问学者、特邀报告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研究与交流,欢迎国内外专家来室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主页:http://www.kiz.cas.cn/g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