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2012-12-17 08:11赵方宏扬中市中医院江苏扬中2122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依帕司山梨醇传导

赵方宏 (扬中市中医院,江苏 扬中 212200)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以DM周围神经病变(DPN)常见。DPN导致DM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提高 DM患者死亡率〔1〕。目前DPN尚无特效治疗,但目前已有依帕司他用于治疗DPN的相关报道及临床研究,并取得良好疗效〔2〕。本研究观察依帕司他治疗DPN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住院DPN患者120例,入选条件为:①符合1999年WHO DM诊断标准〔3〕;②有肢体感觉、出现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蚁爬感、烧灼感、发凉等症状,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肌电图检查有神经传导速度减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1.2 方法 患者均口服降糖药和(或)注射胰岛素,保持血糖稳定,治疗组给予依帕司他片(江苏扬子江药业,商品名:唐林)50 mg口服,3次/d;对照组仅应用维生素B1针100 mg及维生素B12针500 μg分别肌内注射,均1次/d,两组疗程均为15 d。治疗期间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尿常规。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降糖药物;合并其他疾病及并发症者均给予相应治疗。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s,n=60)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s,n=60)

组别 男/女 年龄(岁)病程(年)DPN病程(年)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治疗组 28/32 56.7±13.7 10.2±5.7 7.3±2.4 12.3±5.7 8.7±1.7对照组 31/29 55.3±15.2 9.8±6.3 6.9±3.8 11.8±6.3 9.1±1.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异常感觉消失,四肢远端皮肤感觉恢复,腱反射恢复;有效:自觉症状改善,皮肤异常感觉,皮肤痛、温、触觉较前灵敏,腱反射由消失到减低;无效:自觉症状异常无改变,腱反射消失。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显效31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8.3%,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31例)(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尺神经MVC和SCV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n=60,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n=60,m/s)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治疗后治疗组 43.7±2.34 55.3±3.781)37.6±2.54 47.8±3.791)50.1±5.87 58.3±4.791)39.6±2.75 46.2±3.571)32.4±4.89 43.7±5.791)44.5±6.24 52.6±7.281)MVC正中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尺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SCV正中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尺神经治疗前对照组 43.2±3.35 42.7±3.46 37.3±3.21 39.1±3.75 49.5±5.04 50.3±3.68 42.6±4.89 43.4±5.31 43.7±4.56 44.5±3.97 43.2±4.37 42.8±5.58

3 讨论

DPN是2型DM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90%〔4〕,且多见于血糖长期未得到控制的患者,一般在2~3年后出现足慢性感觉运动性的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从而出现早期感觉障碍如灼痛、刺痛、刀割样,呈麻木、蚁行、踏海绵垫、手套、触电等,晚期则表现足部溃疡、坏疽〔5〕。但是DPN与其临床表现的严重性不完全一致,且DPN可为DM首发症状,其发生与血糖控制与否并无关联〔6〕。目前DPN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代谢紊乱因素外,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是DPN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微血管病变主要由于机体分泌胰岛素质和量的异常,导致代谢紊乱,血液磷酸化,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血栓形成及微小血管栓塞形成而导致的〔7〕。目前多认为多元醇代谢旁路增强是DPN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DM患者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AR)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转变成果糖途径异常激活,产生大量山梨醇和果糖,而神经组织中缺乏果糖激酶,导致二者大量积聚于周围神经,使周围神经发生水肿、脱髓鞘和坏死,导致DPN发生〔8〕,同时山梨醇过多还影响神经组织对细胞外肌醇的摄取,改变Na+-K+-ATP酶活性,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传导速度减慢〔9〕。依帕司他是一种新型AR非竞争性抑制剂,其能有效抑制多元醇通路,能减少果糖及山梨醇产生,减少山梨醇在红细胞中的积累,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增加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同时促进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改善热痛觉和神经传导速度〔10〕。同时依帕司他还可通过抑制蛋白激酸信号通路、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抑制高糖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及内皮黏附因子表达,从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DPN患者生活质量〔11〕。本研究结果表明依帕司他片治疗DPN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 冯 波,李 栩,李惠之,等.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经、末梢神经病变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3(6):142-3.

2 杨科春,沈默宇,成金罗.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61-2.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4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638-40.

5 李雪霞,李 平,雷龙涛.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192-4.

6 于 翰,柳 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9):731-4.

7 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79-80.

8 Foster TS.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pha-lipo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Educ,2007;33(1):111-7.

9 李 红,陈亚春,周 筠,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11):663-4.

10 卫重娟,程 焱,谢炳均,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内源性NGF水平及生理功能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6):438-41.

11 Ohmura C,Watada H,Azuma K,et al.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epalrestat,reduces lipid hydroperoxides in type 2 diabetes〔J〕.Endocr J,2009;56(1):149-56.

猜你喜欢
依帕司山梨醇传导
非均相催化法制备异山梨醇的研究现状
纤维素制备异山梨醇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异山梨醇提纯及未知杂质结构研究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依帕司他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概况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浅析生物法生产山梨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