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的形式到文本科学的建立: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文本理论走向

2012-12-17 13:42:22董希文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文艺

董希文

(鲁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一、问题的提出:艺术自律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的产生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伴随着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高涨而到来,是对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规律的总结和理论提升,并对当时的无产阶级文艺活动具有极大指导作用。进入20世纪,随着文艺界对艺术自律问题的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越来越关注自身形式问题,突出语言、结构、技巧等形式因素及其在文本构成中的决定性功能。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倾向称为文本理论诉求,本文就是在上述意义上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问题的。

关于文学自律的理解,中外论述颇为深刻。哈贝马斯认为:“自律性也就是艺术作为社会亚系统的某种功能性模式,艺术的自律性也就是面对其社会有用性要求时艺术的相对独立性。”〔1〕(P108)国内学者周宪认为:“从词义上看,自律是与他律相对而言的,自律,即autonomy或自主性、自身法则的意思;从美学角度看,自律是把艺术存在的根据定位于艺术自身。”〔2〕(P193)可以说艺术自律性追求是文艺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进步的表征。站在现代性角度来看,艺术自律性是阐释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阐释与近代美学思想密不可分。众所周知,康德在近代美学、哲学史上地位显赫,他认为:“快适使人快乐,善使人珍视和赞许,美则使人满意,在这三种愉快里只有对美的欣赏和愉悦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赞许。”〔3〕(P46)我们认为康德所强调的这种无目的合目的性与艺术的自律性要求统一于审美现代性之中,是审美现代性对艺术独立地位强调的体现。事实上,文艺要想获得自律性地位,除必须应该保持审美无功利性、使人获得自由愉悦的情感体验外,同时还应有完美的形式追求,追求自己独特的存在样式和形态。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在这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贡献。

就此而言,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非常关注文学的审美特征,多次指出文艺创作是对生活做出“诗意的裁判”,不要“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把文艺变成“单纯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要注意“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并认为只有如此,文艺才会发挥更大社会功能。但在19世纪那个火热的革命斗争年代,作为工人运动的革命导师,他们无疑会更突出文艺的政治宣传、教育和鼓动作用,对文艺的情感本位、形式本体不可能进行再多的阐释与分析。进入20世纪,现代性追求已成席卷之势,渗入人文社会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形式主义关于艺术自律等现代性问题的探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开始加大对文艺自身本质的研究,渐渐具有了“文本主义”倾向。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大致看来,20世纪中期,受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更加关注文艺的社会批判功能,仅仅把文本形式革新视作“革命的形式”——这一独特形式更容易引发大众的革命欲望。20世纪后期,受科学主义文艺理论(新批评、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派别)影响,更加侧重研究文艺实现社会革命功能的内在运行机制,即文艺作为话语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的发生学原理。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经历了由革命的形式到文本科学的建立的巨大转变。

二、革命的形式: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文本理论

所谓“革命的形式”,意味着“形式”是革命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形式”创新的目的在于形式传达的社会内容。受现代性语境中艺术自律意识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对形式的关注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卢卡契和布莱希特有关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中就涉及该问题。布莱希特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突出形式的革新,主张艺术技巧的创新。特别是“叙事剧”带来的间离效果,更容易使得观众理性地思考异化现实,带来行动上的革命。而现实主义作品虽然忠实地再现现实,但往往使人沉浸在作品的感人氛围中,被作品所同化,并不一定具有所期望的现实教育功能。因此,形式的创新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价值。“二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与此同时,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消费文艺渐成席卷之势,文艺的现实干预功能进一步弱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阿多诺、马尔库塞等重提文艺“形式”的革命功能,主张以“否定艺术”、“反艺术”和“新感性艺术”对抗文化工业生产出的流行艺术、大众艺术,使文艺与现实生活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产生既反映现实又矫正现实、变革现实的政治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文本理论虽然突出文艺“形式”、“文本”的重要性,但与此前和同一时期强调语言客体重要地位的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文本理论流派有着本质不同。

在内容与形式关系方面,受艺术自律思潮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十分突出形式的重要性,甚至一度认为形式是文学作品中第一位的要素。如詹姆逊在评述阿多诺观点时提到:“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归根结底要从它的形式来判断,正是作品实现了的形式,才为作品于中产生的那个决定性的社会阶段中种种有利的可能性提供了最可靠的钥匙”。〔4〕(P44)马尔库塞也多次论及:“那种构成作品的独一无二、经世不衰的同一的东西,那种使一切制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东西——这种实体就是形式。借助形式而且只有借助形式,内容才获得其独一无二性,使自己成为一件特定的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不是其它艺术作品的内容。”〔5〕(P179-180)但总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仍坚持内容、形式二分的文本结构层次分类方法,形式虽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但主要还是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形式主义文本理论则认为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形式,取消了形式就等于取消了文学。为此,俄国形式主义认定文学本质在于“文学性”,并且只有通过语言“程序”设置带来的陌生化效果才能突显“文学性”;新批评主将兰色姆提出“文学本体论”,文学本质就在于形式本身,与形式以外的东西无关;结构主义只是关注文学的表层、深层结构,特殊的叙事技巧所具有的叙事功能以及各种叙事批评模式,若涉及情节内容,也是上述形式因素暗示出来的,从不主动从内容入手。

在文艺功能的认识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形式创新有特殊的现实政治意义。在高度发达的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异化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已失去主体性,成为“单面人”——社会大机器上的齿轮或螺丝钉,其多方面的创造潜能被严重抑制。而被国家意识形态所默许的流行文艺、娱乐文艺已失去应有的反思与批判功能,被同化为日常生活思维。革命的文艺应该采用新异形式——标新立异的形式,甚至可以以非艺术、反艺术、否定性艺术的面目出现,以唤起大众的新感性,恢复人的自由追求。因此,“形式,是艺术感受的结果。该艺术感受打破了无意识‘虚假的’、‘自发的’、无人过问的习以为常性。这种习以为常性作用于每一实践领域,包括政治实践,表现为一种直接意识的自发性,但却是一种反对感性解放的社会操纵的经验。艺术感受,正是要打破这种直接性。”〔5〕(P111)由此来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艺价值在于社会功效。而各形式主义文本理论关注焦点全在文本本身,文艺功能就在于它们精确地传达人对现实世界的诗意感受,并能够以新异形式唤起艺术感觉,以打破日常惯例化思维,带来震惊体验。这种形式背后无内容的文学功能观,最终有可能导致文学沦落为无意义的滑动的能指,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

在价值立场上,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席勒审美救赎功能理论、马克思审美与人的解放功能价值观,认为文艺具有重要的人学价值,它是异化社会中人性自由获得的重要手段。文艺是构建审美乌托邦的重要方面。“虽然艺术是一种审美幻象,但是在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正是通过营构一种审美幻象而具有了赋予世界以意义和审美救赎的功能。”〔6〕(P12-18)而在各语言客体文本理论中,文艺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价值仅仅在于以新异的形式打破日常感知的陈旧与麻木,唤起新鲜的震惊体验,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需要,与政治变革毫无关联。

由此看来,在艺术自律性追求成为时尚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也主张形式革新,维护文艺的自律性。但在这一价值诉求的背后,他们更关心文艺的政治功能,形式创新仅仅是革命的一种方式与手段。

三、文本科学的建立:以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话语意识形态生产文本观

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在诗性秩序构建文本理论兴盛之时,就有很多有识之士指出其不足。以现象学为指导的茵加登、伊塞尔阅读阐释理论就反对文本为一封闭的体系,他们特别强调读者对文中“不定点”和“空白”的填补作用。以阐释学为基础的文学解释学和接受美学更是强调文本的历史效果和意义的生成性。文本作为一种流传物,通过语言的媒介而存在,并依赖新的解释而获得新的生命力。“流传物并不只是一种我们通过经验所认识和支配的事件,而是语言,也就是说,流传物像一个‘你’那样自行讲话。一个‘你’不是对象,而是与我们发生关系……流传物是一个真正的交往伙伴,我们与它的伙伴关系,正如我和你的关系。”〔8〕文学作为社会存在物,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必然都受到社会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影响,完全将文本孤立起来,无疑是一种唯心梦想。就此来说,诗性秩序构建文本理论表现出一种最最浪漫主义的渴望。分析文本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文本,但不忘却文本以外的社会。法国文艺社会学家埃德蒙·克罗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可以通过文本内部的微型符号体系,也可以通过文本对于社会言语凝聚的生发工作而客观地予以反映,而写作者本人既未发现这些关系,也不可能发现,这一事实使文本具有极广泛的社会视野能力。”〔8〕(P136)20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所做的工作就是揭示两者交互共存的关系:文本如何显示了社会,社会怎样影响了文本。詹姆逊和伊格尔顿是该主张的代表。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建构理论的突出之处就是引入了意识形态观念,将文本分析与意识形态密切联系起来。总体而言,詹姆逊的“泛文本”理论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一些。〔9〕(P309-321)他认为语言学模式的文本分析自有其价值,精确、细致而公正;但另一方面,语言的牢笼却限制了文本影响现实、指导现实、参与现实的功能。后现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本分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目的却只有一个:揭示各种理论及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性。由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观念较为传统,含义较为狭窄,多指影响人们生活的政治、阶级观念,因此在他看来文本分析就是从语言、结构的裂隙中窥视、挖掘这种观念,所以,他自然能得出第三世界文学是“民族寓言”的结论。詹姆逊的理论被称为“文化的政治阐释学”。

相较而言,特里·伊格尔顿的研究更具理论形态,更追求科学性、系统性。伊格尔顿本人对文学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是人们参与社会进程的一种方式。相应地,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s)过程,“这种研究的特殊之处将会在于它对于种种话语所产生的各种效果以及它们之如何产生这些效果的关心”〔10〕(P207)。这实际就是“文学批评”的最古老形式:修辞学(rhetoric)。“它从具体的行事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手段——它们是进行申辩、说服、劝诱及其它等等的方法——并且从话语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种种语言结构和物质环境的角度来看待人们对于话语的种种反应”。〔11〕(P207)伊格尔顿认为这种研究既能克服过于强调直面对象获得瞬间体验的人本主义之不足,又能避免过于关注语言手段分析的形式主义之弊端,并且兼收并蓄具备两者之长。“修辞学,或话语理论,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一起分享着对于语言的种种形式手段的兴趣,但它又像接受理论一样关心着这些手段怎样在‘消费’点上产生实际效果;在对作为某种形式的权利和欲望的话语的专注方面,它可以向解构和精神分析理论学到很多东西,而它对于话语之可以成为一项人的改造事业的信念则与自由人本主义有不少共同之处。”〔10〕(P208)伊格尔顿本人的文学研究就是立足这一理念展开,既关注文本语言形式,又注意研究语言释义效果及其背后蕴涵的文化权利运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探索一个‘文学’文本的种种表意系统怎样产生某些意识形态效果”〔10〕(P213),这就明确表明了其文化修辞学研究立场。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生产”,这也是“话语实践”的关键所在。在伊格尔顿看来,意识形态包含了更广含义,涉及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概而言之,就是指影响人们价值判断、自我确认的信仰体系。但他重点研究的不是这一信仰体系内容的变更,而是这一体系是如何工作和发挥作用的,其发挥功能的程序如何。从这一角度来看,伊格尔顿确实遵循了阿尔都塞开创的结构马克思主义之路。就其文本理论来看,他重点探讨的不是文本隐含了一种怎样的意识形态观念,而是文本阐释是如何必然包含意识形态观念并推进意识形态观念发展变化的,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说,文本分析才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因此,他反对用固定的意识形态观念解释文本,主张引进后现代主义的“成文性”与其对抗。“可以说,‘解构主义’批评的目的是用‘成文性’与‘意识形态’相抗衡。如果意识形态将咄咄逼人的纷繁意义归于自己名下,成文性就会随即揭示出其中隐含着‘阉变点’;如果意识形态以一种具有稳定层次的、围绕着一套特定的自我封闭的先验能指组织起来的意义形式出现,成文性就会表明,在一个惟有暴力才能止滞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环节中,一能指是如何去置换、重复并代替另一能指的。成文性揭示出意识形态话语及其他话语形式中不可避免的裂隙、疏漏和自缺,不过,这些话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它们抑制,成文性将意识形态那磨损了的边缘暴光,在其意义可能得到阐明的地方开刀,疑心十足而拒不承认意识形态那明显的自信,理由是文字符号是诡诈的,根本没有自足的意义。”〔11〕(P425)

特里·伊格尔顿接受解构主义观点,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生产过程。他不仅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推延和延宕过程之中,意义是一种悬浮的东西;而且还认为语言符号具有复制性,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拼贴,并以此创造新的文本。由于符号脱离最初产生的语境而使其意义发生变异,对其新意的理解只能联系新的语境和上下文展开,因而文本意识形态生产是在每一次新的阅读中完成的。“很难知道一个符号的‘本来’意味着什么,以及其‘本来’的上下文是什么:我们只是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中遭遇这一符号。当然,哪怕只是为了可以被辨认为一个符号,它也必须在所有这些情境中都保持某种一致性,但由于其上下文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从来都不是绝对相同的,从来都未与自己完全地同一。”〔11〕(P127)因此,任何阅读与文本解读都是一种重写,都是联系上下文展开的重写,在重写中完成文本的意识形态重建工作。伊格尔顿的这种文本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意味着,“价值既不是文本内在地固有,只等印在读者脑海里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像接受美学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印在作品里面的,而是在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既避免了尊奉不可撼动的终极意义的超验主义,也避免了诉诸毫无依傍的符号游戏的多元主义。”〔12〕(P164-165)伊格尔顿的文本建构理论具有较强辩证性和现实可行性,其最终趋向是文本文化修辞研究,代表着消费语境中文本理论的发展趋势。

四、反思与启示:探索科学的文本文化修辞批评

进入21世纪,文本诗学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经历了20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马克思主义文本诗学应立足文艺审美自律本质,走辨证综合之路,文化修辞研究是其旨归。所谓“文本文化修辞研究”,就是在研究文学文本时既关注文本语言、结构、创作技巧、文体特色等形式因素,又不忘文本文化内涵、主题意蕴和社会价值等问题的探讨,并侧重从文本形式出发,探究这一独特形式如何传达了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这种研究貌似长期以来颇为流行的“归纳主题”与“写作特色”相叠加的文艺批评方法,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它不是任意的主题批评和形式批评方法的混合,它是一种完整的、有自己本质规定的文学研究方法。

原因在于:第一、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后现代多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启发人们进行文艺研究必须重视文本多重意义的挖掘,而不是单纯的形式研究,更不能是单一的“革命的形式”的政治学研究。第二、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文化研究的经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和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生产理论影响深远,以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席卷之势,成为最为红火的批评方法。当前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研究自然应该接受其合理成果,关注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第三、20世纪文本诗学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值得借鉴。20世纪上半叶文本诗学发展告诉我们只封闭地探究文本形式特色而不挖掘其审美情感及社会文化价值,会偏离文本的人文特色,是不健全的文学研究。20世纪中后期的文本诗学也昭示着文本并不封闭,需要揭示语言、结构的不稳定性及文本与社会的多方面联系,在对话与交流中阐释意义。更重要的是,20世纪文本诗学提供了诸多具有借鉴价值的文本分析方法,有利于我们在剖析文本基础上展开文化释义。第四、文化修辞研究特色鲜明,价值突出。文化修辞研究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这就避免了当前文化研究脱离文本、直奔主题的弊端;又避免了形式研究仅封闭地探究形式、忽视人文价值的不足,具有双美之效。它既不脱离文本,从文本形式出发,又关注了形式背后的文化寓意,真正能够揭示文艺的多方面价值。

文本文化修辞研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发展新视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1〕〔德〕比格尔:先锋派理论〔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5〕〔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杨建刚:形式的革命与革命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观之比较〔J〕.文艺理论研究.2007,(6).

〔7〕〔德〕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8〕〔法〕埃德蒙·克罗:文学社会学〔A〕.马克·昂诺热,等主编:问题与观点〔C〕.史忠义,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9〕董希文:詹姆逊的泛文本理论〔J〕.文学评论丛刊.2003,(2).

〔10〕〔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英〕特里·伊格尔顿:文本·意识形态·现实主义〔A〕.王逢振,等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C〕.朱刚,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1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erry Eagleton’s Ideological Criticism
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27:40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22:19:35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商(2016年8期)2016-04-08 09:54:16
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
——《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学术研究(2016年8期)2016-02-28 21:06:53
谁是“颠倒了的本质主义者”?——新世纪特里·伊格尔顿本质主义立场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