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闯关“36条”的十字路口

2012-12-13 02:10小康谈乐炎
小康 2012年10期
关键词:细则民营企业企业

文|《小康》记者 谈乐炎

经济减速倒逼民营资本入场,这对目前利润减少、投资受限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个适时的机会,然而,如何解决成本、税负、资金、垄断等现实压力,民营企业面临着艰巨的现实考验

中国大型民营企业过得怎么样?2012年8月31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发布的《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给出了答案,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到77703.52亿元,同比增长32.09%,实现税后净利润4387.31亿元,增长了12.17%,增速较2010年大幅下滑。

“2011年民营500强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仍旧增大,但总体盈利水平是下降的,这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及税负持续增高的现实困境,而‘500强’只是民营企业里的凤毛麟角,我们也应该同时关注众多中小民营企业面对的问题。”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均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表示。

耐人寻味的是,时隔一天,“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人们发现前30强都是国有企业,并且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6808.49亿元的65%。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日前,各相关部门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的42项实施细则已全部出齐。

经济减速倒逼民营资本入场,这对目前利润减少、投资受限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个适时的机会,然而,横亘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成本、税负、资金、垄断等压力却是真切存在,走在十字路口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一场再次升级转型的现实考验。

抓住“被逼出来的”好机会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经济下行未必是坏事,”保育均说,“新36条细则出台某种程度上说是‘被逼出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从来没有顺当过。”

在连续6个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后,衡量经济发展的GDP增幅近4年来首次跌破8%。当外部市场的需求不再稳定和旺盛,国内市场又面临着压力,寻找下一个实现经济V形反转的引擎,成为中国眼下最为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来自民间资本的增长动力。

保育钧认为,能否抓住这“被逼出来”的机会修炼内功,是民营企业获得再次飞跃的动力所在,如果企业转型成功,将有足够的资本和国有企业抗衡,反之,一些民营企业很容易陷入淘汰出局的境地。而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曾经的低成本发展优势正在弱化和消失,我国已进入生产的高成本时代。

可以印证这一点的例子是,2012年元宵节后,很多民营企业主发现“返工潮”迟迟没有出现,原来只限于东南沿海的“用工荒”,已经蔓延至中西部城市,很多专家认为,处于下降通道的企业利润无法满足农民工刚性增长的工资需求,是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不能再想着低成本扩张这条路了,应该以此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动力。”保育均说。

对于这一点,安徽爱福电子公司负责人宗斌深有体会,他的工厂饱受“用工荒”的困扰,痛定思痛后,他决定逐步加强对企业生产线和产品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原来1000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500人,多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宗斌说。

“民营企业资本小而分散,形不成规模,现在正是资源整合、兼并洗牌的时候,这一关很难过,民企主要调整心态,不能想着我一个老板怎么变成打工的了?”,在保育均看来,民企“抱团”发展也是转型升级的一重要途径。

2012年5月,浙江温州中苑航空服务、中苑商务旅游、巴藜雨鞋业、盛达鞋业、合洋进出口、京福春餐饮等9家民企“抱团”组建巴藜雨集团公司,该企业董事长邢德利说,原先的单个企业只是一个个圆点,组建集团公司更能实现规范运作,做到以点画圈,发展会更稳步、和谐。通过此次资源整合,巴藜雨已逐步形成“中西结合”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吃、穿、行”跨行业经营格局。

在很多业内人士和专家看来,信用危机是民企最难过的一关,这也是民企修炼内功的重要一环,近日浙江诸暨民企互保危机升级备受人们关注。在经历了去年开始的高利贷崩盘、各种老板跑路之后,浙江诸暨市政府希望当地的民营大企业能够继续互相提供担保,以度过危机,但企业之间信用体系崩塌,企业主们纷纷撤保。在协调不成的情况下,将多位当地民营企业负责人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罪名抓捕入狱。

“这件事要分两面看,个别民营企业确实不守信用,当初借钱的时候说是投入再生产,结果去搞房地产、股票炒作,缺乏信用,另一方面有的银行没弄清楚情况就突然断贷,经过这次的惨痛教训后,我相信民营企业会走向成熟。”保育均说。

“新36条42项”能否闯过玻璃门?

“新36条42项”终于全部按时交卷,这距离“新36条”出台,间隔了2年之久。

将近12万字的42项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内容多,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广泛,共有22个部门出台了相关细则,内容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类、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类、社会事业类、金融服务类等10大类,其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类所包含的内容最广泛。

“几乎所有的细则都强调要将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同等对待,不得单独对民营经济设置附加的限制条件等,同时还明确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落实意见和措施。”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研究员说。

“这次提出民营企业可以参股建网,是比较新的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说,他仔细研究了国家能源局和电监会出台的细则,“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大型炼油项目,以多种形式建设和运营大型炼油项目中的部分装置或特定生产环节。同时,国家的重点项目民营企业也可以申请,这些都是对以往支持政策的新突破。”

在浙江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看来,民资投资的准入门槛较此前更低,更具可操作性。这对于此前垄断领域与难进的领域为民资开辟了通道。

但在另外一些专家和企业经营者看来,“42项”似乎仍缺少可操作性。

“我认为这‘42项’良莠不齐,有的是个表态,比如汽油石化说欢迎进入,你控股,我能进得去吗? 垄断利益集团是不愿意让民间资本进入,一竞争,价格成本就容易暴露出来,”保育均说,“意见就是原则性表述,细则才是实施方案,现在的情况是,以意见落实意见。”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综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认为,民企本身是逐利的,怎么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间找到平衡?在什么范围内经营,试点试到什么程度,怎么控制风险,都应当在政策中加以明确,细则主要说的是如何引导民企进入,但较少提及自身如何去改革。

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亦认为,一些细则缺乏新意,比如电力行业实施细则中提出了许可准入条件,但不提何时完善,如何完善,关键条款仍然模糊。

民营企业对新36条细则虽抱有一定程度的希望,但普遍做法还是谨慎观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称:资本市场对“新36条”细则的反应几可用“波澜不惊”来形容。铁路是民营资本较早进入垄断行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民资进入铁路后的状况并不乐观,虽然放开了进入的门槛,但铁路资产的盈利问题一直是他们担忧的问题,民营资本作为股东,没有定价和主导权,这使得在没有确定的收益率或补偿条例出台前,很难吸引大量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投资,即使进去了,还是会退出来。

有专家认为,民资在进入垄断行业中必然要考虑“进与退”的问题,尤其是“退”,如果“退”不出去,谁也不愿意“进”。

在目前民营资本短时间难以直接进入垄断行业的现实情况下,新36条细则中的“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民营资本可以大量通过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的方式进入到一些过去进入困难的领域。”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建议。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实考量

在欧美经济低迷、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低迷导致很多海外优质项目存在价值低估,为民营企业出海“抄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再加上企业在国内市场遭受的困局,民营企业密集的选择了“走出去”。

2012年7月4日,中国新疆华凌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宣布收购格鲁吉亚贝西斯银行(BASISBANK)90%的股权,从而成为第一家控股海外银行的中国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2012年上半年共完成30笔并购交易,其中24笔共披露交易金额达39.16亿美元,在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民营企业海外并购2012年下半年或将保持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央企业是‘主力军’,下一步民营企业将成为‘生力军’。”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刘迎军说。而在保育均看来,民营企业应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因为民营企业产权更为明晰,没有“政治”意义附属,更容易被海外市场接受。

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2012年上半年共完成30笔并购交易,其中24笔共披露交易金额达39.16亿美元,在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民营企业海外并购2012年下半年或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未来民企海外并购仍将保持趋势和热度。

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委出台的《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则被认为是支持民企走出去的有力后盾。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对外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燕生认为,这次36条细则中把民营企业放在“走出去”战略的主要位置上,含金量很高。

然而,解决了民营企业可以“走出去”,并不都意味着完全“走出去”。一家已在海外获得油气资源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走出去以后的事情更麻烦。

在国内,油气进口需要专门资质,资源运进国内后,需要炼油厂配合加工。因为尚没有一家民企获得油气进口资质,现有流程都是中石油、中石化内部制定。

这位负责人认为,这种流程表面看只是多了道手续,实际上等于把进口油气的定量和定价权交给了央企:“那民企还忙活什么?”

“走出去”的麻烦事还不止于此,虽然民企走出去手笔越来越大,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化经营意识,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构架。有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科学评估和规范的风险管理,盲目冲动,热衷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行为短视,缺少完整的本地化运营战略。

这一点在民营经济“领跑”对外投资的福建省已经出现端倪,投资风险开始显现,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对于海外项目缺乏前期调查和可行性分析,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在项目实施阶段不投保海外投资保险予以风险规避,企业内部也没有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机制,最终折戟而归,甚至陷入矿权、股权纠纷。

潘华素是宁波波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在收购美国FM I科技公司时,带领团队花费了13个月考察该公司,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后,潘华素调整了收购策略。最终收购时,并不购买该研发团队的全部专利,只购买对方专利在中国的生产权,而后者的出资费用只是前者的几分之一。“我们只买需要的。”她说。

“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要小心、谨慎,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保育均对《小康》记者说。

责编 张凡 zhangfan@163.com

猜你喜欢
细则民营企业企业
守正创新 追求卓越 《今传媒》征稿细则
企业
企业
企业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细则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征稿细则
《复杂油气藏》征稿细则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