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大连是中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其渔业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城市之首.然而,其发展背后存在着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的隐忧.不容否认,隐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渔业生产系统长期紊乱的集中体现.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大连渔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取决于多层面、多视阈的渔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大连渔业,基于其发展态势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1,2],其发展历程可分为6个时期(见图1①数据来源于文献[1]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 大连水产品产量演进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5年)
1949年5月,旅大行政公署②1905年1月,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取代沙俄对旅大进行统治;1945年8月,被日本殖民统治40年的旅大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中共领导的大连市政府成立;1947年4月,旅大行政联合办事处更名为关东公署;1949年4月,关东公署又更名为旅大行政公署.撤销水产局,设立水产科.1950年10月,旅大行政公署改称旅大市人民政府,不久下设水产局.同年12月,长山县(今长海)始建渔业互助组.1952年1月,旅大市最早的渔业生产合作社在金县(今金州)诞生.同年开始,水产养殖掀起第一轮热潮---"海带热".1954年1月,一些市县成立渔业技术推广站.
这一时期,政府迅速建立渔业管理机构,组建国营水产企业和渔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积极措施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水产品产量从1949年的3.41万t增至1955年的 11.30万t,年均大幅度增长22.10%,生产很快走向初步发展.
2.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8年)
1956年1月,长海县组建渔业生产高级社,促进了全市渔业互助合作大发展.同年年底,大连湾试养海带获得成功.1957年,大连成为全国贻贝苗种基地.1958年7月,全市开展渔船机动化、网具尼龙胶丝化、近海养殖拖带化活动.1959年5月起,渔场由渤海、黄海北部扩展到黄海南部和东海. "大跃进"期间,船网不停,人人动手,不断刷新"高产纪录",给渔业带来很大冲击.1965年,攻克"家鱼"人工孵化技术难关."文革"初期,全市水产行政机构受到冲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这一时期,水产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突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到一系列"左"的干扰,生产出现徘徊.水产品产量从1956年的10.90万t增至1968年的12.01万t,年均仅增长0.81%,生产艰难而曲折发展.
3.快速发展阶段(1969-1977年)
1972年6月,旅大市水产公司参与的深水灯光围网生产试验取得成功,开创全国先河.同年,甘井子区试养栉孔扇贝成功,两年后,其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确立,填补国内空白.1975年6月,长海县水产管理站参与的刺参人工育苗试验取得成功. 1976年,全市木帆船机动化改造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渔村社会略趋稳定,生产缓慢回升,灯光围网和外海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水产品产量从1969年的13.79万t增至1977年的37.04万t,年均大幅增长13.15%,生产走向快速发展.
4.调整发展阶段(1978-1984年)
1978年2月,旅大市渔政管理所成立.同年10月,水产局增设渔政科.1979年2月,海洋渔业指挥部成立.同年10月,市政府决定利用3年时间进行渔业调整工作,大力压缩海洋捕捞强度.1980年11月,鲍鱼、海参等海珍品育苗获得成功.1981年2月9日,旅大市改称大连市,随之,设立市水产局. 1982年,长海县推行"双包"责任制,翌年3月起实行大包干责任制.1983年1月,全市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激发了渔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实现了渔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初,水产养殖掀起第二轮热潮---"对虾热".1984年11月,水产系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大连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这一时期,针对资源利用不合理状况,在生产方针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渔业合作经济体制.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37.10万t增至1984年的44.39万t,年均稍微增长3.04%,生产在调整中缓慢发展.
5.全面发展阶段(1985-1998年)
1985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大连市提出"捕捞、养殖、加工三并举"的指导方针.1986年,裙带菜人工养殖迅速扩至沿海县区,4年后,裙带菜成为第二大出口创汇品种,再6年后,裙带菜出口量占据全国的95%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产养殖掀起第三轮热潮---"扇贝热",贝类成为又一支柱性养殖品种. 1987年,第一家民营渔业企业---大连华铜渔网具有限公司诞生.1990年,实施"六大增养殖基地建设"①"六大增养殖基地建设"是指长海县海洋牧场、市区南部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渤海湾养殖新区、以"北三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为主的养虾出口基地、以"北三市"为主的滩涂贝类生产基地和洄游品种放流增殖基地..1992年,海水鱼陆基养殖生产起步,5年后,走向全面发展.1993年,以"北三市"为基础的河蟹养殖生产异军突起.1994年全市远洋渔船发展到52艘,居全国第三位.1996年,水产养殖掀起第四轮热潮---"养鱼热".1997年4月起,政府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90年代中后期,水产养殖掀起第五轮热潮---"养参热".
这一时期,养殖热潮的相继涌现和水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使渔业生产高度发展.水产品产量从1985年的44.91万t增至1998年的202.14万t,年均相当大增长12.27%,生产走向全面发展.
6.转型发展阶段(1999-2009年)
1999年,大连市海洋捕捞实施国家"零增长"计划,压缩捕捞强度,使产量出现负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海水养殖布局,海上网箱、陆基养殖形成生产规模.2000年,提出"向质量效益型、高效生态型、集约型转变"的现代渔业发展思路."九五"期间,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独资"渔业企业发展到500家.至2000年,渔业民营企业发展到80余家,增进了渔业社会化投入,实现了渔业生产力的"第二次飞跃".同年,远洋渔业加快了向大洋性渔业发展的步伐.2002年,"以鱼为主,多品种养殖"的格局已形成,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鱼取得突破.2003年,"十大优势养殖品种"②"十大优势养殖品种"是指鲍鱼、虾夷扇贝、菲律宾蛤仔、魁蚶、海参、海胆、对虾、鱼类、海带和裙带菜.规模逐渐扩大.2004年,实施渔业"六个百万工程"③"六个百万工程"是2007年的目标值,分别是陆地工厂化养殖100万m2、海参底播增殖和港池养殖100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殖100万亩、滩涂贝类增养殖100万亩、魁蚶底播增殖100万亩、水产品加工产量100万t..至2006年,渔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在渔业产业升级和现代渔业发展中作用凸显,实现了渔业生产力的"第三次飞跃".
这一时期,渔业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挖掘现代渔业内涵,优化结构推进升级,使渔业看到隐忧背后的光明.水产品产量从1999年的209.53万t增至2009年的234.40万t,年均仅增长1.13%,生产走向转型发展.
1.渔业结构变动速率
Moore结构变化值测定法是运用向量的数量积算式,求出空间向量之间夹角并以此来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程度的方法.若一个产业共分为 n个部门产业,则该产业可构成一个n维向量空间.将作为基底的 n个部门产业所占比重值wi(i=1,2,…,n),视为其向量的坐标,即=(w1,w2,…,wn).设基期、报告期时点的 n维向量分别为=(w10,w20,…,wn0)、=(w1t,w2t,…,wnt),则把两个向量之间夹角θ的余弦值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即为Moore结构变化值M+.计算式为
θ=arccos(M+)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也越大.该指标更细致、灵敏地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程度.
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的绝对值.计算式为
式中,k表示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qi0、qit分别表示基期、报告期产业i的构成比例;n表示产业门类数; m表示基期0到报告期 t之间的年份数.
大连渔业主要是海洋渔业,是由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因而,大连渔业可划分为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和内陆渔业3个部门产业.其中,内陆渔业几乎为内陆养殖业.利用大连渔业3个部门产业结构数据和上述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出8个时段的Moore结构变化值、向量夹角及其年均变化值、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见表1).
表1 大连渔业结构变动速率演进
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949-2009年,大连渔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年均变动值为42.21%,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00°.60年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改革开放30年.其间,渔业全面发展时期(1985-1998年)的结构变动速率最快,远大于其他任何时期,而进入渔业转型发展时期(1999-2009年)的10年结构变动速率凸显减缓.
2.渔业结构变动方向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是测定某一产业结构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以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指标.其计算式为
式中,Ei表示第i部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αi表示第i部门报告期所占份额与基期所占份额之比;Vi表示同期i部门所在经济系统平均增长率.
Ei大于1,表明第 i部门产业超前发展,其所占份额出现上升趋势;反之,Ei小于1,则表明第 i部门产业发展滞后,其所占份额出现下降趋势.
利用大连渔业3个部门产业结构数据和上述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出上述8个时段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及其比重变化值(见表2).
表2 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方向演进
可见,1949-2009年,大连海洋捕捞业发展滞后,其比重呈下降趋势.然而,对于渔业转型发展时期(1999-2009年)的滞后状况,有一个致使性政策因素非提及不可,那就是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或 "负增长"政策.而海水养殖业和内陆渔业则超前发展,其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而且前者的超前程度远远强于后者.然而,改革开放30年期间,海水养殖业和内陆渔业超前程度相差甚微.其间,海水养殖业一直超前发展,尤其是在渔业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8年)超前程度甚强,之后的4个时段其超前程度趋向逐期减弱;内陆渔业则除了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5年)和全面发展时期(1985-1998年)之外,均在超前发展,尤其是快速发展时期(1969-1977年)的超前程度最强.
大连渔业结构优化不应滞留在三产比例及养殖品种调整上,而应从发展战略、生产要素视阈,使其内涵拓展到更加深广、更加丰富的层面之上.
1.调整渔业布局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平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以渔民增收、保障水产品质量、提高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从市情和渔情出发,坚持"挖掘潜力,提升配套,连片开发"的原则,做好做细渔业发展规划布局,使之进一步统筹化、合理化、集群化和模式化,以突出区域特色,提升竞争优势.
为了实现布局结构优化目标,一方面要在压缩近海捕捞业规划中,做好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国有渔业和群众渔业、商业渔业和生计渔业的合理安排及其布局;另一方面,要在拓展海水养殖业规划中,做好养殖带合理布局,使养殖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在市区周边呈扇形状分布的"海水养殖半环模式" (见图2).
图2 大连市海水养殖半环模式
Ⅰ.刺参鲍鱼和虾蟹类养殖圈层---市区周边沿岸地带以及河口或小海湾潮间带上构建池塘或工厂化养殖设施,主养刺参、皱纹盘鲍、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
Ⅱ.滩涂贝类养殖圈层---距离市区最近的泥沙滩内湾、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主养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
Ⅲ.浅海贝类和海胆养殖圈层---潮流通畅、饵料丰富、风平浪静、水深4 m以上的海区,采用筏式养殖方式主养皱纹盘鲍、扇贝、牡蛎、贻贝、魁蚶以及大连紫海胆和虾夷马粪海胆.
Ⅳ.藻类养殖圈层---氮、磷营养盐含量较高,透明度较高,水深7 m以上的海区,采用浮筏养殖方式主养海带、裙带菜以及条斑紫菜、羊栖菜、石花菜、巨藻等其他藻类,使之形成规模化.这些藻类不仅可作为食物资源,还可作为海中林资源.海中林不仅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有利于资源的增殖,还能发挥其碳汇功能,吸收和固化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净化海域并保护水圈生态环境.
Ⅴ.鱼类养殖圈层---地势平缓、水流通畅、水质清新、水深15 m以上的海区,采用深水网箱养殖方式,主养河豚、牙鲆、鲈鱼、鲽鱼、真鲷及黑鲷、大黄鱼、大菱鲆、六线鱼及黑鱼君、黄条鱼师、美国红鱼、鲑鳟和罗非鱼.
2.调整捕捞水域结构,缓解近海捕捞压力
大连海洋捕捞涉及渤海、黄海、东海以及远洋海域,其产量比重分别为22.14%、64.17%、3.33%、10.35%.可见,渤海、黄海为主要渔场,其合计产量比重高达86.31%.进而看出,大连地区海洋捕捞产量几乎是近海渔获物.从全国管辖海域平均水平[3]来看,大连周边海域鱼类渔获量早在1992年左右已经超过其鱼类资源的最大持续渔获量,而且目前的鱼类渔获量也正在接近其生长量.可见,大连近海水产资源捕捞过度,其捕捞量已多年超过资源的最大持续渔获量.
为了实现水域结构优化目标,第一,要淡化产量增长指标,强化资源环境养护意识;第二,要鼓励具有续航性能和符合条件的近海作业渔船继续向外海渔场进军;第三,要鼓励具有远洋性能和符合条件的近海作业渔船继续向别国专属经济区或公海远洋渔场进军;第四,要引导相关作业渔民转产转业,继续向海水养殖业、水产加工业、休闲渔业和其他非渔产业分流.
3.调整捕捞渔具结构,压缩海洋捕捞强度
大连海洋捕捞渔具涉及网渔具、钓渔具和杂渔具3类,多达57种.目前,各种渔具捕捞产量占捕捞总量的比重分别是拖网为 45.85%、刺网为27.04%、张网为16.61%、钓业为4.94%、其他网具为5.56%.可见,拖网、刺网和张网为主要渔具,其合计产量比重高达89.50%.此3种网具产量比重同全国平均值相比,拖网低2.82个百分点,而刺网和张网则分别高出8.43和2.23个百分点.拖网生产效率高,但也是能耗很高的作业方式.它不但对鱼类资源本身造成巨大的损害,而且对鱼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的破坏.刺网能耗相对较低,但是大洋性刺网存在着兼捕海洋哺乳动物的问题,以及网具丢失在海中带来的显著的生态问题[4].张网生产效率高,但因网目普遍较小,捕捞努力量大,造成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5].
为了实现渔具结构优化目标,除要做到上述水域结构优化的第一、第四点外,还要压缩相关作业渔船数量、功率指标,控制新增相关作业渔船,除远洋渔业作业渔船外,一律停止审批新建相关作业渔船;同时,要强化超年限相关作业渔船强制报废制度.
4.调整养殖方式结构,增进养殖效率效益
大连水产养殖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养殖水域涉及海上、滩涂、陆基、水库、池塘、湖泊.从全省范围来看,大连海水养殖规模最大,面积为27.79万ha,产量为133.46万t.然而,深水网箱、普通网箱和工厂化等方式的集约化养殖产量依然很低,仅为0.50万t,在海水养殖产量中的比重仅为0.38%.目前,海水养殖主要集约化养殖水域及方式是海上普通网箱.而大连内陆养殖规模则很小,面积为1.21万ha,产量为0.63万t.其中,网箱方式的集约化养殖(围栏和工厂化养殖为空白)产量仅为43 t,在淡水养殖产量中的比重仅为0.68%.目前,内陆养殖集约化养殖水域及方式是水库网箱.
为了实现养殖方式优化目标,第一,要从海水养殖为主向完全海水养殖过渡.大连自然地理及海洋特色,决定其水产养殖应以海水养殖为平台.其实,大连是一个资源型严重缺水城市,是国内极度缺水的40座城市之一[6],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压缩内陆养殖规模.第二,要加大投入,扩大海水深水网箱养殖规模,提高深水网箱养殖水平,保证海上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第三,要加大投入,扩大海水工厂化养殖规模,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平,有效推进海水养殖向陆基的延伸和扩张.
5.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大连海水养殖品种涉及5类共22个品种,分别是鱼类(在海水养殖产量中的比重为1.34%,下同):鲈鱼、河豚、鲆鱼、蝶鱼;甲壳类(0.78%):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贝类(69.47%):牡蛎、鲍、蚶、贻贝、扇贝、蛤、蛏;海藻类(23.79%):海带、裙带菜、紫菜、羊栖菜;其他类(4.62%):海参、海胆、海蜇.可见,高值虾蟹、海参海胆、鲍鱼藻类(海带除外)及鱼类所占比重仅为17.60%,而低值的贝类则占69.43%.内陆养殖品种涉及3类16个品种,分别是鱼类(在内陆养殖产量中的比重为98.10%,下同):鲟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泥鳅、鲶鱼、鲑鱼、银鱼、鳜鱼、乌鳢;甲壳类(1.49%):南美白对虾、河蟹;贝类(0.41%):河蚌.可见,高值虾蟹、河蚌所占比重仅为1.90%,而低值的鱼类则占97.91%.
为了实现养殖品种优化目标,第一,要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转向注重产品品质的提高,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的要求;第二,要加大投入引进开发名优海水养殖品种(如鱼师鱼、鲷鱼、大黄鱼、海水珍珠等空白养殖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名优品种养殖范围和区域.
6.调整渔业功能结构,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目前,大连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724.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中的捕捞和养殖产值为345.92亿元(比重为47.74%),而第三产业中的休闲渔业产值则仅为11.55亿元(比重为1.59%).从古至今,传统渔业产业的第一使命是稳定、有效地供应水产品,这也造就了其为国民生活供应食物、为国民经济供应原料的生产功能.而作为现代渔业,除此以外,还必须担负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的生活性功能以及连接产业经济活动、都市居民生活、沿岸地带环境的社会性功能.
为了实现功能结构优化目标,第一,要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传统的人文底蕴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大力开拓文化内涵型休闲渔业,使渔业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产品、体验产品、生态产品;第二,基于都市扩大与渔村市区化的地理关系,加强渔民与都市居民的广泛交流,维持沿岸地带作为空间、资源、自然的多方利用与渔业共存之局面,创造渔港和渔村亮丽景观,构建都市型渔业产业体系.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大连市志.水产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
[2]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10.
[3]王 芸.当前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J].中国渔业经济,2008(1):29-33.
[4]孙满昌.渔具渔法选择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5]张秋华,刘孝乐,胡永生,等.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管理的研究[J].海洋渔业,2000(2):52-56.
[6]曲天桥,翟 红.大连市水资源现状调查[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