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75%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发作与高血压有关[1]。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原因之首[2]。控制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切入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镇化及老龄化进程,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将在一段时期持续增加。据近几年有关省市高血压调查,估测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5%,北方有些地区已达到30%。我国高血压防治的任务艰巨,高血压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政府,学会(联盟、协会),媒体,企业,社区均应肩负自己的责任,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血压防治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解放以来,我国进行了4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抽样调查,总的趋势是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2002年调查,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2002年与1991年相比,高血压患病率增加31%,2006年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亿,每10个成人中有2人是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加高血压患者1000万,2010年估算现患高血压2.4亿人。
近几年尚无全国性调查资料,有部分省市报道了高血压患病率[3]。2004年天津调查≥15岁农民239万人,高血压患病率达31.6%;2007年河南省武安县调查≥18岁居民20194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0.8%;2007年山东调查≥25岁农民16364人,高血压患病率达43.8%;2007~2009年杭州调查≥20岁市民42998人,高血压患病率27.5%;2008年徐州调查城市居民17500人,高血压患病率20.9%。总的看来,这些省市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多在25% ~30%。城市与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差距缩小。农村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导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原因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加,加上我国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较快[4]。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过度紧张。要降低高血压患病率,了解和控制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在高血压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新医改已将高血压、糖尿病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尽管起步工作困难不少,但总的发展趋势不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已初步管理高血压患者4000万人,加上到医院就诊或自行药店购药治疗的患者,估计有6000万~8000万人接受管理或治疗,占高血压人数的35%~40%左右。虽然一些地方高血压管理缺乏科学性,治疗也不够规范,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具有中国特点的防治经验: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的比例是5∶1。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预防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我国积累了丰富的人群防治工作经验。1969年开始,阜外医院在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以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总结30年资料表明,控制高血压可减少脑卒中发病率近50%,被WHO推荐为发展中国家人群防治模式。近年来,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5],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个社区卫生机构,培训25000名社区医生,累计管理高血压57万人,管理满1年1~2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20%提高到60% ~70%。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河北、甘肃、深圳、四川等地均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在项目的带动下,目前扩大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约300万左右。
3.国家层面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为适应社区高血压防治的需求,在总结《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简明实用的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指南),并修订发布了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6]。同时举行了燎原计划和火炬计划,在全国范围推广以上两个指南,取得良好效果,使12万名医生了解了指南的概要。为规范血压测量,我们又组织专家制定了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7],并计划宣传推广。2012年我们计划制定《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规范高血压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改善治疗依从性,促进血压控制率的提高。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策略是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防治三结合。对全人群要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对高危人群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教育,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限盐、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病人要重点管理,同时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疗法。要坚持长期的规范化治疗,降压治疗要达标,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措施建议如下:
1.政府将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纳入政府和基层卫生事业的常规工作:新医改方案中,高血压管理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高血压患者,考核合格予以经济补偿。卫生部2020年健康中国计划将高血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纳入重要计划。我国心血管病中长期规划,把高血压防治作为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切入点和重点工作。在政府主导下,制定高血压防治的规划和具体计划,并进行科学的考核。高血压是群体性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要遏制心脑血管病的增长态势,必须从控制高血压入手。政府主导是高血压防治的关键。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可造福于广大患者。建议对中西部农村高血压患者免费提供最基本的安全有效廉价的降压药,包括尼群地平、卡托普利、氢氯噻嗪、阿替洛尔等。事实上,我国部分地区已免费提供有效价廉的降压药给高血压患者,如山东乳山、北京房山、浙江绍兴等。
2.利用媒体等形式向公众积极宣传高血压知识,宣传测量血压的意义:建议正常成人每2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利用体检,咨询等机会测量血压。35岁以上就诊患者实行首次门诊血压测量制度,即35岁人群,不论因何原因就诊,均应测量血压。测量血压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也容易操作。测量血压可将高血压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建议推广家庭血压测量,便于居民知晓自己的血压水平。
3.高血压的管理应规范化:将高血压检测出来后,基层卫生机构要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诊断评估,明确诊断后规范化管理和治疗。按患者危险程度简化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分别进行一、二、三级管理,血压稳定后分别每3、2、1个月各随访1次。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降压反应,确定治疗方案或维持治疗。有的地区仅仅对现患高血压实行每年几次的血压测量,不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治疗,没有明确的降压目标。这种不规范管理的效果很差,起不到防控高血压的作用,且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有些条件比较差的地区,不一定强求全面的化验检查和危险分层,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与降压治疗,至少可以控制或减少严重高血压的发生,对患者也是有益的。
4.高血压的规范化治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包括限盐、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针对患者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措施。对肥胖者减重,对过量饮酒者限酒。规范化药物治疗是血压达标的关键。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选择的降压药物有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固定复方制剂等。根据病情和病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该患者的降压药。降压治疗要达标。
5.贯彻落实《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到基层: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大部分(80% ~90%)应在社区和乡村卫生机构就诊。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8]。基层医生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能水平与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密切相关。全国社区或乡村卫生机构应贯彻执行卫生部疾控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制定的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称基层指南)。基层指南简明易懂,操作性强,适用于我国社区和乡村。首先要分期分批培训基层医生,让基层医生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和技能。主要掌握血压测量技术,高血压诊断评估标准,分级管理方法和规范化治疗的技能。合理使用常用降压药,降压治疗要达标,倡导对高危病人或血压水平≥160/100mmHg者,开始即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使病人长期血压达标,最大限度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2011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称中国指南)适合于二、三级医院,建议和希望各地卫生部门、学术团体、医疗机构、媒体积极宣传推广落实,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外指南的先进理念可以在专家层面进行研讨,但不建议在基层宣传国外的高血压指南,尤其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外国指南。避免使基层医生的无所适从,引起高血压管理的尤其是操作程序的混乱,造成不良影响。
6.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开展各种形式的高血压患者教育,提高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更新防治知识。同时倡导患者自我管理,改善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为完善和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教育,2012年,我们正在组织制定《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预期2013年发布。
高血压防治是一项社区系统工程,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基层实施,是做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高血压社区网络化管理。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高血压防治工作会取得更大进步。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2
3 李立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四.2002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48
4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2-33
5 王增武,王馨,张林峰,等.社区高血压控制:血压管理效果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4
6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联盟(中国).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 王文,张维忠,孙宁玲,等.中国血压测量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2):1101 -1115
8 王文,王增武,陈伟伟.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关键在基层[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6):501-503 (收稿: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