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艺,张牧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从20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了文化交融和多极化发展的高速轨道。世界不同地域的人类在不断认识和学习他文化的同时,也正在通过各种比较,对自我进行反复确认和定位。人类语言,从巴别塔传说的时代以来,就是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天然保护屏障和身份识别标志,语言定义了使用者的文化属性。在语言的互译中,文化之间的属性差别显现,往往体现为不同文化的观念差别[1]。
武术运动是每种人类文化中都具有的元素。原始时代人类的本能性的进攻防御和强壮体格行为,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武术运动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又具有着鲜明的运动养生特质。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不同,为了加强体育运动和民族文化的交流,本文拟通过几组武术运动的术语英译和原义的比较,说明中国(以及亚洲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在运动养生观上存在的一些个性差异。
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中记载:“武,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止戈为武”是中国人对于最高境界的武者的定义。不过,已有文献指出,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所谓“武”,是“立足持戈”行为状态的客观描述。这说明武之为字,“止戈为武”的解释是不够妥当的[2]。
尽管如此,通常情况下,“止戈为武”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对于“武”的终极意义的诠释。中文语意中对于武的理解,涉及个人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价值。中国人往往认为,获取胜利的最佳方式是使用脑力,也就是使用智慧,而不是力量。而实际上,历史证明使用力量是获得胜利的最常用、最基础的方式。完美的使用智慧解决严重问题,却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执着,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使用理想状态定义一般状态是一种中国社会的集体文化习惯[3]。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互译中,特别是各自的文化很不相同时,抽象的、泛指的词汇是最难处理的[4]。“武术”一般翻译为martial arts,词源上而言,martial是表达“来源于火星的,武器性的,猛烈的”。在西方文化中是火性、暴力、猛烈、炽热等近似属性状态的集合。这种属性是清晰的,平等并列于其他各种属性的。martial的本质是对一种自然状态的单纯描述,在概念的定义中未使用道德和伦理进行认知。所以,martial是对于暴力行为的形容和描述,并承认暴力是人类社会中的必然组成成分,本质上平等于其他行为状态。
可见中国传统武术中认为,使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限度的安全和稳定,是“武”的终极目的,也是武者的习武、用武的行为准则。“武术”所蕴含的核心是,以“运动”为方式,以“取得安全”,达到和平为最终目的。在不需要使用暴力御敌的日常情况下, “运动”的方式和“取得安全”的目的之间可以是完全平和、稳定的关系,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并非强调物质性肌体的日益强壮,而将减少损伤,修身炼心的养生理念贯彻于技巧性训练的始终。
而英译martial arts体现出的是一种以暴力为展现手法,兼具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其核心是对以“暴力”为运动方式的比赛竞技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纯粹的、美学的审视,是非道德伦理性的定义。这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里的重视的“取得安全”的功用性思维大异其趣。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运动达成的相对平和态,而英译则难以表达包含在传统文化范围内的武术中的运动养生特点。
桩,本意为打入土地中的木橛,也指根深入土的老树根。站桩,是大多数传统武术从初阶乃至终生必修的训练。桩法随流派不同而多姿多彩。
站桩一般翻译为 stance,有时候也翻译为standing pole,pile standing或者post standing.但是stance 是最常见的译法[5,6]。stance 意指人体处于直立阶段的姿势,姿态。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形容词加以定性。如马步桩:horse stance,三体式桩:three body stance/trinity stance.定步桩static stance.但是,从“桩”本身含有的“深入地中”的内涵而言,stance并不具备。
在传统站桩训练中,大多数意象目标为练习者达到内气稳定,下盘坚固的状态。在训练过程中,由于重视这种体感的获得,要求训练者重复、敏感的感知自我。通过感知本体的重心变化、关节肌肉的紧张度和相对细小位移,而达到对整体的“我”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内向性的、禅定的、每时每刻的。训练者在站桩的过程中,将全神贯注于肌肉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骨关节相对位置。(呼吸过程中也是对参与呼吸的肌群的控制)这种状态下,训练者的本体中参与维持相对稳定的核心肌群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处于安静、安全环境中的类似于瑜伽冥想的“内观”,是对本体感觉的强化。它调动了中枢平时未开发、未使用的区块,而使平时过度使用的攻击性、警戒性区块得到休息,从而有利于健康,祛病延年,对各种心身相关的慢性疾患极其有益[7,8]。
在stance中,没有包含以上养生元素,而是对人体动态的客观定义。其他的几种翻译法,通过pole,pile或者 post等名词解释物质性的“桩”,稍显接近原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桩法要求气沉下盘、神机内敛的养生特性。
英译使用stance解释“站桩”,突出了西方运动学注重力学分析和状态判断的特点,但是并不必然包含养生的内涵,实际stance更为接近技击中的“拳架”,是对形态的单纯描述。
太极拳是一门流传地域广,派系分支多的著名中国传统武术。英文的翻译包括“taichi boxing”,“taijiquan”,“T'ai Chi Ch'uan”等音译或音意混合译名。其中也有人将“太极拳”翻译为“shadow boxing”[9]。
Shadowing boxing原意是拳击或其他格斗运动训练中的“空击”,即是指训练中无实际存在目标,而通过意识想象对手进行攻防,从而对自身动作进行调整、优化和反射加强。作为一种功能训练方式,shadow boxing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
使用shadow boxing对太极拳进行翻译,突出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强调了太极拳训练 (单人训练套路过程),是假设对手存在而进行的训练,由此凸显每个动作具有的实际技击功能价值。(比如野马分鬃,是一个肩撞,脚跘,上肢牵制对方重心的融打摔一体的动作。)
但是,太极拳的也具有深刻的养生文化内涵。对于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而言,套路单人训练过程正是通过密切关注自身的各部分感受,深缓呼吸,以达到身体各部分从心所欲、自如流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太极拳训练是一种以武术为形式的身心灵同步调养。国际上,“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最具影响力代表,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外和合,天人相应的养生境界。而单纯强调技击层面的译法“shadow boxing”,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超出运动本身之外的内涵。
通过以上译法举例,我们体会到,在运动养生观上,中国传统武术运动文化和以现代竞技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之间的差异。总的来说,传统武术运动并不仅仅是运动,它是透过“武”的表现形式,折射出如何避免重大危害、掌控不利局面、尽量减少损失、获取优质生存的实践性哲学命题。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视角看来,运动是人获得更高生命质量的途径之一。
例举的武术运动术语原意中,无论是“止戈为武”的集体性解读,还是“站桩”蕴含的物我合一,或是“太极拳”的气定神闲、柔缓圆融,都无一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之外的和谐、稳定的诉求,和我之内的静心、延寿的期待。实际上,传统文化里不仅武术、气功、导引,各种民间体育游戏,都蕴含着相同的精神,即运动的终极关怀是减少生命过程中的挫折感和焦虑感,增加快乐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养生的境界。
另一方面,英译的“martial arts”、“stance”、“shadow boxing”等术语首先属于运动学范畴,其中不必包含养生的内涵。它们凸显了以现代竞技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武术运动对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的重视。通过分析,可以对运动进行量化评估、优化和简化。中国传统文化里淡泊、恬静、安详、宽容的养生意境,在西方以体育运动为主一系列可以量化的健康指标里是难以寻觅的。自然,相应英译里也难以寻求合适的词语[10]。
总体而言,排除在同一语言使用群体之内尚存的微小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不缺失、不添加、不曲解的完美互译是困难的。通常较为完整的互译,是使用音译的同时加以释义标注。但往往冗长而僵化,或掺杂了译者个体的主观认识。
国际上,由于行业分工细致,中国传统武术等运动中以养生健身为目的功法脱离竞技而逐渐分流明晰出来,成为更专业、更受欢迎的现代人运动养生选择[1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在体感心悟的运动实践中,他语言的使用者可以穿越字面,直达养生的核心。
[1]肖亚康.武术术语翻译技巧与原则探讨 [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62.
[2]芜崧.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 [J].长江大学学报,2004,5:21-23.
[3]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2.
[4]谭载喜.奈达论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
[5]J P C.Moffett,Wang Xuanjie,Traditional Chinese Therapeutic Exercises:Standing Po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18.
[6]Lu Shengli,Zhang Yun.Combat techniques of Tai Ji,Xing Yi,and Ba Gua: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internal martial arts[M]California,USA.Blue Snake Books,2006:12.
[7]王晓虎.太极拳健身机理的多维解析 [J].科技信息,2010(30):262.
[8]李伟民.传统运动在医疗康复中的作用 [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3009.
[9]杨海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太极拳的英译 [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31.
[10]沈艺.从中医养生术语英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5):313.
[11]Sgt.Jim Wagner.The Recession and the Martial Arts[J].Black Belt,2009,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