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观察

2012-12-09 15:09杨瑞红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尿素氮

杨瑞红

(山西医科大学 附属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030600)

高血压肾病系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及致患者肾衰竭及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选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进行高血压肾病治疗,观察并评价这两类药物单用和联合应用在降压和保护肾脏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高血压肾病的患者273例,高血压诊断及分级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关于高血压肾病的标准。其中,男性155例,女性118例,年龄40~70岁。所有患者均经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及影响血压的疾病,如主动脉关闭不全、重度贫血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无应用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的禁忌症患者。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患者清晨7:00口服缬沙坦片(怡方)80mg,qd;B组患者清晨7:00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2.5mg,qd;C组采用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用法、用量同A、B组。三组均连续用药4周。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等比较,A组:91例,年龄(57.83±2.35)岁,体重(65.85±3.23)kg,B组91例,年龄(58.66±2.52)岁,体重(64.27±3.39)kg,C 组 91例,年龄(58.14±2.68)岁,体重(63.55±3.11)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

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收缩压、舒张压、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降压效果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容进行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1mmHg=133.32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疗效比较

A组:显效43例,有效2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5.8%。B组:显效45例,有效22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3.6%。C组:显效51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6%。与A、B组比较,P<0.05。

2.2 三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

A组:治疗前:165.37±8.75/95.66±5.98,治疗后:130.95±2.34/82.89±2.23。B组:治疗前:160.98±7.73/92.73±6.15,治疗后:124.13±3.75/83.49±4.22。C组:治疗前:163.74±8.11/94.68±5.24,治疗后:115.71±2.62/78.70±3.90。三组治疗前、后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都有显著变化(P<0.05,P<0.01),与 A、B组比较,C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

2.3 三组用药前后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变化

A组:24h尿蛋白治疗前(1.76±0.31)mg,治疗后(1.42±0.33)mg,尿素氮治疗前(8.67±0.38)mmol/L,治疗后(8.22±0.29)mmol/L,血 肌 酐 治 疗 前 (93.76±15.84)μmol/L,治疗后(87.44±13.76)μmol/L。B组:24h尿蛋白治疗前(1.69±0.23)mg,治疗后(1.41±0.35)mg,尿素氮治疗前(7.94±0.41)mmol/L,治疗后(7.77±0.38)mmol/L,血肌酐治疗前(97.53±16.84)μmol/L,治疗后(92.07±13.76)μmol/L。C组:24h尿蛋白治疗前(1.64±0.42)mg,治疗后(1.13±0.25)mg,尿素氮治疗前(9.06±0.49)mmol/L,治疗后(8.53±0.54)mmol/L,血肌酐治疗前(95.76±19.19)μmol/L,治疗后(86.89±18.55)μmol/L。C组用药前、后24h尿蛋白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用药前、后24h尿蛋白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A、B组比较,C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变化更为显著(P<0.05)。三组用药前、后尿素氮和血肌酐未见明显改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A、C组在应用缬沙坦后,有5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症状,之后逐渐减轻或消失,不影响药物治疗,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肾病在我国仍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但是继发性因素引起肾功能衰竭的案例在逐年递增,其中高血压是主要的继发性因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可大大减少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高血压肾病的病理多表现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早发现和早期有效治疗高血压肾病已日益受到关注。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非肽类口服有效的血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其受体有两种亚型AT1和 AT2,AngⅡ的作用是由 AT1所介导[1]。抑制AngⅡ所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作用,使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容量减少,心脏前负荷减轻,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2]。缬沙坦可以降低肾小球内压,减轻高滤过状态,改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减少尿蛋白,减轻肾脏细胞外基质蓄积,拮抗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而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本研究发现,采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表明缬沙坦能有效降低血压,但是尿蛋白水平未完全降低,未能达到治疗标准的目标值。由于缬沙坦达到最大效应需4~6周,为在短期内达到血压目标值,笔者选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长效CCB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经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弱兴奋-收缩耦联,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性。除具备二氢吡啶类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的高度选择性外,还具有独特的药动学特征,且半衰期长,具有较高的谷峰比值(>60%),降压平稳,对交感神经无明显激活作用,同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研究显示,通过对高血压肾病患者的治疗,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治疗效果(P<0.05)。三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联用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三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二者联合使用的机制可能为:缬沙坦可缓解CCB对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化作用[3],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负钠平衡能减少体内水钠潴留,且对肾小球系膜及肾小球有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肾病在改善高血压和改善肾功能等方面有协同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3-374.

[2]樊均明.循证临床治疗手册肾脏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8-158.

[3]陈绿娥.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644.

猜你喜欢
苯磺酸左旋尿素氮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叶酸治疗老年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评价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左旋的柳
左旋的柳
左旋肉碱的减肥功效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左旋肉碱不是减肥药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羟苯磺酸钙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