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霞
(蛟河市中医院,吉林 蛟河 13250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若是长时间咳嗽可能引起呼吸道出血,因此必须重视咳嗽的治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各个医学家对咳嗽见解各不相同。如《景岳全书》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大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1]。”张景岳按咳嗽的证型分为两类:外感、内伤。通过临床总结得出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咳嗽症状,不同季节不同病因,自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春季大多数属于多感风温而致咳嗽,夏季属于风热咳嗽,秋季风燥多属肺阴虚而咳嗽,冬季风寒袭肺而咳嗽。现对四季不同发病病因,有效诊断,给予对症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多数患者是因为温热之邪合风入侵人体。风为阳邪,风性主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温属于阳邪,可能引起灼热伤津。阴气稳定不容易患病,而风温之邪相和则可能引起阳盛阴衰,伤及肺脏,从而导致咳嗽症状。
春季的风温咳嗽传染性较强,发病急。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咽喉不适、恶风。舌脉主要表现出舌红、苔黄。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头晕头痛、口干、出汗等症状。
《温病条辨》提出“凡风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2]。”在治疗过程中,了解引起咳嗽原因是伤及肺脏,但必须明确诊断出风邪还是温邪,谁占的比例重些。若是风邪过重主要治疗手段就是祛风,并配合辛凉治温,而温邪则反之。掌握好风温的传播规律,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及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所以对于风温感冒的治疗采取幸凉解表法。春季由于气候转变快,温差较大,多属于多感温邪,容易引起咳嗽。在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咳嗽的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两肋疼痛,主要因为肝火过旺伤及肺,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银翘散加减法,并配合使用有利于疏肝理气的药物。
夏季的咳嗽主要是由热邪入侵人体,此病多因外邪伤及肺部,导致肺气淤积,上逆而致咳嗽。风热咳嗽治疗不恰当,可能引起其它疾病,甚至久咳不愈,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风热感冒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伴有一定程度发热,头晕、鼻塞、鼻涕不止、口干、大便干燥等。舌脉为舌红、苔黄,脉浮数。对患者进行彻查,主要检查血常规、胸部透视等,可以看出白细胞、中粒细胞、肺部纹理有异常变化。
在《素问》中有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3]。”一般情况下选择药苦性凉的中药,上焦产生的风热才会缓解,同时中药通过肺络来达到清肺热的效果,从而改善咳嗽症状。在辨证中若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竭,尽量不要过早使用止咳、收涩这类药物。过早使用可以引起闭门留寇,甚至导致疾病加重。
夏季由于天气较热,此时时令主火,其主要症状咳嗽,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胸痛,主要治疗原则宽胸理气,清心降火。可以选取羚羊清肺丸,其主要成分为羚羊角粉、大青叶、枇杷叶、浙贝母、金银花、杏仁等,以温水口服为主,每次1粒,一天3次。还可以选择其它药物,如蛇胆川贝液(散)等。若是患者伴有胃寒呕吐、糖尿病就不能使用。
秋季的咳嗽多属于风燥咳嗽,按照五行说法燥为秋之主气,伤及到肺。秋季的咳嗽一般分为凉燥与热燥两类,多数因为风寒之邪与燥邪结合。秋季风燥所致咳嗽与风寒咳嗽症状有些类似,两者容易混淆,其主要表现为干咳、咳嗽少痰,咽喉干燥,舌干。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温润止咳为主,辛温疏表为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杏苏散加减化裁。对于温燥所致的咳嗽,多发生于秋冬交换之际,由于气候干燥,肺也随之干燥,肺因为失去清润而导致咳嗽。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少但过粘,失声,咽喉肿痛,大便排解困难。在治疗中主要采取清凉感润药物,达到清肺功效。一般采取桑杏汤加减法。
秋季天气干燥,很容易引起咳嗽,此时时令主秋。肺喜清润,一旦出现干燥,就会出现不良反应,所以治疗过程中以滋阴润肺为主,禁止使用过量的解表药物,避免伤及阳气,损耗大量津液。由于疾病的影响,此时人体的肺呈阴虚状态,可以适当使用桑杏汤配合止嗽散加减法治疗。若是患者在咳出的痰液中发现有血丝,再加入白茅根等;若有严重的津伤,可以适量添加沙参、麦冬等中药;若是热过重的患者可配合石膏等生津药物。
冬季咳嗽主要以风寒袭肺为主,由于冬季气候较冷,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在风寒咳嗽的早期,因为风寒肃肺、肺卫失宣。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未咳嗽、全身无力,伴有一定程度发热、无汗,且咳出的痰液较稀,呈蛋清色。舌颜色较淡,苔呈白色,脉浮紧。可以采取解表的方法来驱走寒气,从而达到宣肺肃降。肺气恢复正常后咳嗽自然消失。
若是接触风寒咳嗽的表邪,临床表症也会随之消失,此时疾病主要以咳嗽为主,痰量较多,咽喉不适。此时治疗咳嗽的关键在于清除肺寒痰湿。咳嗽症状易反复发作,但不能过早地敛肺止咳,否则可能伤及肺,导致肺气不宣、气道不畅、久咳不愈。通常使用祛痰方药或宣肺方药加减配伍。冬季由于天气的特殊性,咳嗽易反复。部分患者在咳嗽的同时,伴有腰酸背痛,此时治疗要适当使用乌药、附子等药物来滋补肾气,温阳散寒,达到止咳效果。
总之,正确面对四季不同咳嗽,根据各个季节发病的特殊性,对症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咳嗽症状,促进人们的健康。
[1]林琳,寇辉.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的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12):52-54.
[2]董超英.外感咳嗽中医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1):76-78.
[3]张晓丹,陈西平,邓中甲.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浅议[J].山东中医杂志,2010(1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