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
当前,科学的大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天地人一元论的宇宙观逐渐成为科技界的共识。西方工业文明追求精准,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功不可没。当今我们应该提倡东学、西学兼收并蓄,以国学为主体,从整体医学出发进行还原分析,再回归到整体上分析,针对优势病种进行辨证论治,以复杂性非线性干预手段,获取中医与西医、国内与国外共识的疗效,更新评价体系,从医生与患者做意象结合的评价,这的确是难题,尚待研究。
我们应该敏锐地看到,科学的范畴在拓展。自然哲学应该引领中医药学学科发展。因为我们国家是长期的农耕文明,是象形文字。取类比象是诠释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学。诸如证候、方剂与俞穴配伍均是中医研究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论及证候,当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象素体现了意象思维,中医重视症状学的观察与体悟,必须与观天象、察物候联系在一起。
中医还主张“象”与“体”的结合。事物总是发展的,天地人相参、精气神一体,是整体医学的概念。证候的组学研究,方剂的组学研究,经穴的组学研究,把表征组学和整体医学的设计思想链接,通过一份还原分析的工作,再回归到整体上来,进行结果的归纳。然而这种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研究,寻找契合点与突破点并不容易。
科学大格局变化的核心是不确定性、非线性的研究对象被列入了科学的范畴。当今已是科学哲学混沌与精准线性科学互相融通的时代。中医药学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过去被认为是不科学的。20世纪20~30年代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西医虽然治不好病,但是从组织学和细胞学上能说通道理,因而被认定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病,但是没有细胞学、细菌学、组织学的支持,它就被认为不是科学的。然而今天有了根本性的变革,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的研究对象被认为是科学的,这一点在科技界已经达成共识。所以说,科学哲学的混沌与精准线性的科学互相融合的时代到来了。
什么是现象理论?诸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理论,是健康医学的现象理论。现象理论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价值?首先是它体现了现实,对养生保健与医疗实践有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真善美,在真与美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打开了通路。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考察的时候,对中医现象理论给予了正确的评价,鼓励中医学人要认准自己的方向,要有明确的定位。
中医亟待破解的难题首先是共识疗效。中西医两种体系的冲突现在仍然存在。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可及性、服务民众与国际学术影响力等问题,相互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解决。
因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属于复杂性的干预,而真实世界要求患者自身的感受与医师的观察检查两者结合,甚至有更广的社会医学的内容还需要我们探索。对于循证医学,我的态度是一学、二用、三改进,一定要分析它的局限性。一元论和整体论、二元论与还原论的融通互动目前仅是一种趋势,应该说广大的西医尚未接受。始于方剂配伍与证候诠释的研究刚刚开始。尽管我们有些许成就,有些科学家支持我们,但是基本的状况还没有走出困境,这是现实。
网络医学、表征组学,不论是证候组学、方剂组学、经穴组学,都有一个从上面的宏观自然哲学引领向下,另从下面的基因蛋白组学引领向上,这一上一下试图对接的问题。如果找到契合点,那就是重大突破,然而找这个契合点谈何容易!它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我想它绝不是一代人,也绝不是在短期10年、20年所能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需要置于大科学背景下整合。中医应我主入随。要弘扬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构建统一的医药学,这是一种整合。
中医和西医,特别是中医优势的临床思维,从循证、诊释到学派的研究,应该充实现代医学科学,进而构建统一的医学。毫无疑问,这就是大科学背景下最重要的整合。
实施整合的运作机制。我认为应该跳出中医药学科的领域。我们既要跳出中医药学科的领域,又要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任务,强化国家意识,一定要欢迎一切热爱和愿意参与中医药研究的科学与人文相关学科的志士仁人。
寻求新型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中国有其优势和特色。“两弹一星”就是举国体制成功的典范。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失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与自由是创新的基础。若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谈创新,又何谈原创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