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全,周德芳
(1.临沧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临翔区677000;2.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临翔区677000)
当前,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接踵而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发展生态农业,对保护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循环、能量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以及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适于农业生产的最佳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营养、安全、低耗、无污染”。它强调的是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也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宏观地讲,是指在广大农村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属于大农业的范畴,涉及农、林、牧、副、渔。从微观上来理解,生态农业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洁净农业生产模式。如庭院经济的 “猪—沼—菜”模式,用猪粪作为沼气原料,沼液作为有机肥提供给蔬菜,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
生态农业最明显的特征是沿用 “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农业生产实际,按照保护生态、物质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原则,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利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科学技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研究和发展农业生态模式。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视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从高效环保的角度进行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物质外流和环境污染,制造动植物协调共生的坏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及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水资源实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同时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对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推行人禽畜粪便资源化,提升地力;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节水灌溉;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发展节水农业,逐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搞好生态林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方针、政策,重点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搞好国家天然林保护、乡村绿化美化和封山育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发展经济林果和中草药、野生蔬菜等林下经济,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使荒山、疏林地、灌木林地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营造一个清新、自然、和谐、美丽的人居生活环境,农民收入增长得到很好的保障。
发展生态农业,畜牧业发展相当必要,要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畜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推进草地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并且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抓好沼气建设及沼肥的综合利用,实行 “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搞好农村改圈、改厕、改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家园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庭院立体化、乡村花园化。乡村道路畅通,森林繁茂,花草点缀,环境优美。农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果、畜、禽、鱼、菌、沼立体化循环,种养配套,发展庭院生态经济。通过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使农民享受绿色生活。要疏通水网,建立排污管道,将原来分散独立的供、排水系统串联贯通,集中处理。要整修村旁河岸、沟渠,清除垃圾淤泥,打造乡村美景。村民住宅要统一规划,分组建设,绿化美化新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公共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农村居民过上像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临沧市是一个集 “边、山、少、穷”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大市,全市有23种少数民族,共82.4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全市有73%的人口在农村,80%的工业原料来自农业,有近40%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第一产业。2009年全市的生产总值17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730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1 360元,城乡收入差距比为4.16∶1。按照临沧市2020年远景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万元以上,届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同步缩小到比较合理的2.5∶1左右。特殊的区位和自然资源,决定了临沧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体。农业生产面临着调整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创业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效益的问题。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 “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调整结构创特色”的农业发展战略,抓住全省建设 “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突出特色,优化产业结构,走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根据临沧市山区面积大,农业生态环境破坏还不是很严重,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收入低,而且农业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特点,生态农业建设按照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培育资源,保护生态,以庭院生态农业为起点,自然村为基础,行政村为建设单元,乡 (镇)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进县域生态农业系统建设。在一个村的范围内,实行山、水、田、林、路、电、村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一、二、三产业合理安排,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户建设为基础,在农户内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再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由生态户建设逐渐发展建设为生态村,再由生态村发展成一个生态乡 (镇),通过不断发展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 (镇),最终完成全县和全市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将生态户建设溶入 “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按照各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结合 “十四个一”的建设标准,突出重点,各俱特色、各有侧重。如人均666.7 m2基本农田、666.7 m2特色经济林果,户均1口沼气池、1个节柴灶、1个蓄水池、1个卫生厩等。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临沧市大多数农户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有利于沼液自流到蔬菜地或农田的优势。通过“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发展生态户,在农户中建立起 “种—养—加—沼”或 “养—沼—种(果、菜)”良性循环的庭院生态经济系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临沧市生态村设计和建设应遵循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山区、半山区、坝区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无论是山区还是半山区都要做到山顶封山育林,栽种水保林、水源林、用材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良好的林、牧生态系统,实现林、牧协调发展。山腰积极发展各俱特色的经济林果,建立“果—粮、果—蔬、果—肥”经济林果立体生态农业系统。旱作农业区改坡地为台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在作物布局上实行高、矮搭配,用地与养地作物轮作,建立旱作立体高效栽培的生态农业模式。山脚或坝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设路渠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地。同时,推广立体农业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生态系统。在农户中狠抓生态户建设;在村庄,结合新农村建设,修建进村路渠配套的硬板路,建立农村垃圾处理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根据村、乡 (镇)、县 (区)域的环境特点、经济状况,把一个乡 (镇)、县 (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建设分成若干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域,根据各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的建设目标、主攻方向,制定区域内各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和建设模式。临沧市一个自然村基本上是一个小区域,生态村的建设,也就是一个小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单元,把这些自然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好了,就构成了一个区域 (行政村或乡)的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再把若干个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按照县 (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进行整合,就构成了县(区)生态农业建设。因此,临沧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由县 (区)开始自上而下展开,而系统建设又从生态户、生态村开始,按照规划从下而上逐步实施。最终,完成全市的生态农业建设。
临沧市是一个山区农业市,由于宣传不到位和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不注重自然生态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不顾长远利益、不惜牺牲生态来换取微薄的眼前利益的生产经营方式,最终得不偿失。
没有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大部分地方还在走 “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
生态农业建设缺乏整体性。你搞一个村,我搞一个村,分散,没有代表性,形不成规模,不能体现生态农业的整体效益。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的工作,其受益者和投资主体是农民。临沧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民收入低,投资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
通过多年保护和建设,临沧市的生态环境局部虽有所好转,但总体仍在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山区农民仍然处在 “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把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作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切实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各方面力量搞好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
按照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和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景美民富新农村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使其更全面、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充分整合项目投资,捆绑现有政策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生态农业建设,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大力宣传 《环境保护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农产品安全意识;加大工业 “三废”及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力度,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确保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1]孙治旭.云南生态农业建设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