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综述

2012-12-08 12:32吴明永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民族

吴明永

(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涪陵408100)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到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提出的理论见仁见智。综合来看,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央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支持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科学理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同时也形成了各阶段富有特色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不同时期党中央对西南民族地区政策支持变迁的研究,既能够找寻出西南民族工作的规律,也能够为西南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翻检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学者们都一致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工作侧重点有所区别,大至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迁。

推动民族解放和实现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行政策支持的出发点。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剿灭国民党残余力量,成为新中国建立之后,党和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工作的重点。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特殊性。例如,新中国建立后,西南民族地区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学者们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在毛泽东领导下所进行的解放大西南,尤其是解放西藏,使得数百万农奴从黑暗的农奴制中解放出来,沐浴到社会主义的光辉,达到了西南地区民族解放的高潮。秦位强、里仁等则认为,基于西南民族地区民族种类种群多、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在民族解放、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中央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给予支持,使民族问题最为复杂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

促进民族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支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中心。有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地处偏远和人才缺乏,乃至思维陈旧和习惯落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有的地区成为中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李德洙认为,邓小平西南民族工作的基本思路表现为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全国各族人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1]党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沿边开放”的格局中,改革开放实验区的设立和边境口岸的开放,使得广西成为与东盟合作的高地,云南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外,金炳镐认为,这一时期中央对西南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即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妥进荣等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众多国家接壤,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握好发展机会,最终将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有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实施的“双少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等措施,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党中央还加大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对口支援的力度。

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共十五大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点。资料显示: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有包括京族、壮族、独龙族、傣族等20个以上的跨境民族,分散在越南、缅甸、印度、老挝、尼泊尔等国家。[2]十五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机遇和挑战,在坚持民族发展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特别注重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了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重点。王有星等人总结了十五大以来的民族政策,对于西南民族地区来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3]除此之外,罗树杰认为,十五大以来,党的民族政策特别重视处理民族和宗教、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概括民族关系实质的基础上强力反对民族分裂。[4]关桂霞则重点阐述了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在坚持“三个离不开”的基本原则之上,还要同时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5]也有学者指出,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帮扶政策的实施,西南民族地区长期和谐稳定,维护了国家安全大局。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措施。

坚持“两个共同”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支持的主题。杨勇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政策上与东部省市的结对共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计划的进一步实施;经济上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发掘,旅游业前景广阔;基础设施上南昆铁路、渝怀铁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建成。[6]张立艳则认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这是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7]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甄喜善高度概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对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民族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民族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民族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8]易蕙玲重点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民族政策要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等“四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9]赵新国则指出,“两个共同”的提出,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根本是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对象,也是兴边富民政策的主要范围,这两个战略措施紧紧把握了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扭住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历史和民族关系的研究

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掌握该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民族关系。国内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论著非常之多,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 (边政学)已有一些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为后来的民族研究和民族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热催生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其中值得进一步思考之处颇多。宋蜀华的《中国民族概论》介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制度文化及其风俗习惯。王文光的《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下册)从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形成、演变、发展作了深入阐述。此外还有尤中所著《中国西南民族史》专门对西南民族的历史进行了研究。黄玉生等编的《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专门研究了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历史。侯绍庄等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深入阐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杨德华的《云南民族关系简史》对云南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研究。金炳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研究了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王文光、龙晓燕的《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二》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主流问题。徐杰舜的《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考察了西藏民族、云南民族、广西民族团结的现状,总结了民族团结发展的规律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王铁志、沙伯力的《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则从国际角度研究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出版社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系统地总结了中央有关民族会议及其文件精神。詹真荣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发展,认真总结了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成就。蒋连华用“三个离不开”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关系:族际间血缘的融合、经济发展的互补、政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相互学习和影响。这逐渐发展成为了新世纪以来的新“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0]蒋立松认为,在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民族社会与各民族之间、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这三重关系的互动下,形成了当前西南民族之间纵横交错的民族关系和结构。[11]李锦、王苹总结了西南民族问题的特征,包括“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大”、“政治局面极其复杂”等3个方面。

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相关研究

代表作主要有熊坤新的《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从世界的角度研究了民族地区稳定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所著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研究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复杂因素、挑战,对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作出了总体评估,从民族与宗教问题的角度研究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出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有可能上升为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热点问题之一,指出国内不稳定隐患受内外因素影响,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凸显,尤其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西藏问题”。《非传统安全论》研究了中国非传统安全因素中的民族分裂问题,指出冷战后泛民族主义思潮一度泛滥,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用以号召的旗帜和思想武器;当代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或分离主义泛起对许多地区以至整个国际安全局势造成了严重危害,其中具体分析了“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情况,并揭露了“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分裂思路及措施。张文木的《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从世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提出了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自决权必须服从自己的国家主权,民族地方自治应该服从国家最高立法,民族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葛公尚的《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对我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的3个跨界民族,即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现状、跨界民族发展与国防安全进行了思考。乌小花的《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民族工作的警示。分析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各种危害和干扰,提出要警惕民族分裂主义行径,警惕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上的图谋,警惕“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危害,同时要关注周边国家民族宗教问题,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这些研究从世界的角度论述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从国际背景出发评估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提出了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分析了非传统安全中的民族分裂主义,思考了西南周边的跨界民族与国防安全。这些极具价值的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实现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用“翻天覆地”、“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有许多少数民族实现了直接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政治上享受的权利、经济上获得的实惠、文化上的包容开放和社会福利的享受都是前所未有的。描述这些成就的著作汗牛充栋。就当前的情况来讲,民族发展和民族和谐是主流,这是毫无置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到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又有不同的问题。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是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前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全局上的问题。易蕙玲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发展和民族工作面临的困难: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主义思想残余的存在不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国内分裂分子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9]王希恩指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实际: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随着联系的增强而不断增多、民族问题因国际因素的影响而日益复杂化、环境恶化和性别失调等新形式正加重民族问题、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持续威胁。

在政治发展方面。安俭通过统计研究发现,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一半以上是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的跨国民族不少于20个。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在处理民族关系中掌握主动。[2]陈记从政治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自治权分享不足、自治权执行不力;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利益整合能力较低、政治信任度不高、基层政权建设薄弱等非适应问题,是当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12]陈金全和郭亮通过西南少数地区法律演进史认为,当前的西南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国家法和习惯法呈现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法治社会要靠两者的协调平衡状态共同操控。在偏远的山区、农区、牧区的情况要更严重些: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依然生活在或首先选择遵守民族和社区的习惯法。

在经济发展方面。杨勇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自然状况差、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生态脆弱;文化贫困、观念陈旧、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经济资源和发展基础贫乏。相对来说,也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中央支持,东部帮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人民勤奋,吃苦耐劳,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前景广阔;民族地区广阔的市场和一定的基础设施。[6]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这是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具体来看,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投入不足、自然环境恶劣、东西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服务事业滞后等都是包括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表现。廖伯琴从生态文明角度指出了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指标至上”的粗放型速度型发展、投资方式不合理,这3个方面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加大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13]

在文化教育方面。郑长德总结了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教育现状:基础薄弱,缺乏长远发展动力;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规模陈本高昂;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14]符娅等分析了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面临的形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些外在形势的变化,对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5]

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建设总体落后,则几乎是每一个学者每一部著作都要提出的问题。综上所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总体并不乐观。

五、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的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落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党中央和历届政府都把民族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著名民族问题专家吴楚克认为,由于中国的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高度出发,才能确实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的民族问题。”[16]基于这一基本立场,各界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有益见解,有的甚至已经付诸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如下4个方面:

在政治建设方面。李绍明从西南地区是祖国的大后方和民族众多的实际,考察了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前“牧誓八国”到21世纪初的民族关系史。总结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安全。”[3]逯广斌等认为,实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关系融洽的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陈东冬认为,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前提是尊重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重点是改善民生、繁荣经济,制度保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落实,着力点是发挥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的国际政治环境,防止敌对势力对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破坏,也是重要举措之一。[15]

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陈记认为,“增强区域经济合作、构造经济发展环境等,来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得到适度控制”,整合经济利益分化的格局,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0]张立艳则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强教育以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举措。[5]罗义云指出,通过科学的城市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优势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化是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落后的有效途径。[16]杨勇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走新型工业化的优势:有相对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区内各种优势资源实现生态化开发、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5]

在文化建设方面。王希恩高屋建瓴地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学科框架。”要科学地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相关文化,戒除模仿和盲从,体现自己的学术风格,为本国现代民族文化的建立和民族问题的解决所服务。陈记认为,要树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保护、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利用文化整合、凭借文化融合等,来促使民族地区文化内部冲突得到调适,双管齐下,方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甚至政治稳定。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衰微的局面,符娅、王德清等人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传承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坚持民族特色与面向市场相结合、转变观念灵活经营的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拓展需求市场、积极发展旅游纪念品生产、培养手艺传承人等方面。[13]

在社会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是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17]在改变中西部

六、结 语

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现状的具体对策方面,郑长德认为,就政策取向来说,要把加强基础教育作为关键、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并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在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增进教育投资、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大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等4个方面应齐头并进,多管齐下。[12]谢丽霜通过对民族地区财政投资活动、能矿资源开发投资活动、企业跨区投资活动、工业投资活动、农业投资活动等主要投资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的分析,试图从经济和制度的层面找出民族地区投资活动引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机理,并就如何鼓励各种环境友好型投资行为、引导投资活动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8]周毅则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的贯例上,论述了西部地区由贫困到小康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途径。[17]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虽然对于西南民族研究的切入点不同、研究角度相异,但对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相关因素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探讨。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因素,以及如何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等问题,为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西南的屏障,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只有西南地区社会保持稳定,才能保证国家西南边防的安全,才能瓦解民族分裂势力的阴谋,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理论研究多,现实研究少。许多文章侧重于理论的研究,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进行过实地调研的不多,提出的措施就会显得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

政策研究多,措施研究少。从党和国家政策层面出发,大量解读性阐述性的文章,缺乏现实依据和可操作性。

政治研究多,经济研究少。政治问题是每一个学者都提到的问题,而关于经济建设的对策则相对缺乏。相似的问题还体现在文化研究多,社会建设研究少。事实上,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必须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的。

宏观分析多,微观研究少。在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中,往往是大而全的研究,缺乏就某一个问题的细致而深入的剖析,没有考虑到单个问题的特殊性。

单一研究多,系统研究少。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某一单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缺乏全局视野中的系统性研究,事实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2]安俭.跨国民族问题与边疆稳定战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李绍明.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4]罗树杰.论江泽民同志对民族问题的新概括[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

[5]关桂霞.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族理论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1).

[6]杨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7]张立艳.以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指导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5).

[8]甄喜善.论胡锦涛的民族发展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9]易蕙玲.论胡锦涛“四个有利于”民族工作成效标准的理论内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

[10]蒋连华.解读“和谐是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11]蒋立松.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5,(3).

[12]陈记,郭亮.政治系统论视角下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

[13]廖伯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及其传承[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14]郑长德.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15]符娅,王德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16]吴楚克.苏联东欧裂变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17]逯广斌.试论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基础[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1).

[18]罗义云.西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19]周毅.西部反贫困研究——迈向小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0]谢丽霜.民族地区投资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西南少数民族民族
古城西南两座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Country Driving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