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2-12-07 07:22董海胜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摄入量航天员航天

陈 斌, 董海胜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 100094)

国内外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 斌, 董海胜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 100094)

介绍了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对国内外航天特因环境下人体物质代谢规律、航天食品与包装工程技术、航天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针对我国载人航天发展规划,对我国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航天食品;航天食品安全

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科是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产物,是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积累和历次载人航天的飞行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医工融合特点.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是航天医学工程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确保航天员在太空健康生活为根本目标,研究航天营养需求和营养保障技术的学科[1].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天特因环境下人体物质代谢规律与营养需求、航天食品与包装工程技术及航天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技术等.本研究重点介绍航天营养、航天食品研究,国外航天营养与食品发展历程及我国未来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发展趋势.

1 航天营养研究概况

1.1 航天营养概念的提出

食品是营养素的载体.航天员要获得其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必须通过进食来获取.航天食品含有各种必须营养素,三大产能物质搭配合理,以实现平衡膳食的目的.航天食品在满足营养平衡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好的感官接受性和极高的安全可靠性.航天营养研究的内容包括航天特因环境(微重力、噪声、振动、狭小空间、昼夜节律变化等)对机体生理和代谢作用的规律和机理,饮食营养与机体内环境稳定、对外环境反应、适应及耐受能力的关系,机体对饮食营养的需求、合理营养的组织原则、不同营养素的供给量标准及营养保障措施等[2].

1.2 航天特因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2.1 肌肉萎缩

失重所导致的肌肉萎缩,通常是指骨骼肌尤其是抗重力肌的质量减少,抗重力肌是指抵抗重力的持续拉力保持正常身体姿势的肌肉[3].失重肌萎缩伴有明显的代谢变化,表现为能量产生减少和物质代谢紊乱,最显著的是钾和氮的丢失.失重肌萎缩导致骨骼肌功能与结构发生系列变化,如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与疲劳耐力减弱,神经肌肉效率减低,运动控制能力下降等.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航天员的健康,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及返回地面后的站立与行走能力[4].

美国曾对执行短期航天飞机任务(5,11,17天)的航天员进行了飞行前、后的肌肉活检,结果显示飞行仅5天后就出现股四头肌萎缩的明显证据[5];俄罗斯“和平号”飞行131~312天的航天员,大腿去脂肌肉量减少6.6% ±1.4%,而大腿脂肪增加15.9±8.4%,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脂肪的增加也是肌肉退行性变化的表现.随着在轨时间的延长,膳食摄入量和锻炼量相应增加,蛋白质损失速度减慢.航天飞行期间,存在随能量摄入增加氮损失减少的明显倾向,说明在此期间,保持正常的能量供应和营养摄入具有重要意义[6].

1.2.2 骨质丢失

骨丢失是人在太空生活时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骨丢失增加了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危险,当股骨和腰椎骨矿密度下降一个标准差,髋骨骨折的危险性将增加2.5倍,椎骨骨折的危险性增加2倍[7].暴露于微重力下骨丢失的速度与哺乳期妇女相同,均为每月0.4% ~1%,但二者的后果却不一样,哺乳母亲在婴儿断乳后骨质会快速恢复,而从太空返回地面的成年人可能面临较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8].综合各个时间的观察结果,航天飞行期间骨钙丢失率大致为250 mg/d,而返回地面后钙的恢复速度为100 mg/d.这样,骨钙恢复所需的时间将是飞行时间的2~3倍,研究表明,膳食钙、维生素D、维生素K、镁和磷直接关系到骨的质和量,因此,如何保证航天膳食中适宜的营养素的摄入尤为重要[9-10].

1.2.3 体重减轻

无论是短期航天飞行还是几个月直至一年以上的长期飞行,绝大多数航天员都发生体重减轻的现象.加加林只飞了108 min,体重也略有下降,飞行后6天才恢复正常.双子星座4号飞行4天,指令长体重丢失2.0 kg,航天员体重丢失3.9 kg;双子星座7号飞行7天,指令长体重丢失4.5 kg,航天员为2.9 kg.所观察到的体重减轻很显然是航天员食物摄入量不足的结果.体重减轻的后果轻者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再适应过程,重者可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永久性损伤[2].

1.2.4 航天贫血

1967年发现双子星座5号上的航天员血红细胞数量比发射前降低,后来对双子星座、阿波罗、航天飞机及和平号空间站航天员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执行“和平号”任务的航天员飞行115天以后,红细胞质量为飞行前测定值的93%.执行短期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红细胞质量以每天1%的速度减少.航天员返回地面时血容量减少,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几天以后,血浆容量恢复到飞行前水平,但航天员仍处于贫血状态,说明航天飞行对机体铁的代谢产生了深远影响[11-12].

1.2.5 空间运动病

空间运动病属于航天适应综合症的范畴,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丧失、胃部打结感和无先兆呕吐等,一般发生在进入失重环境的头几天,发病率高达40%,几天后不治自愈.食欲下降或丧失的原因可能是在微重力下细胞外体液头向转移而引起的不适,头部充血伴随的味觉改变可明显降低食物的可口性,甚至对那些飞行前航天员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特地挑选的食物也不例外.很多航天员诉说在飞行时口味发生改变,口味改变的程度包括从单一气味和风味的缺失发展到厌恶原本喜爱的食品,有些有经验的航天员在发射前有意不进食或少进食或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都有可能减轻空间运动病症状[13].

1.2.6 肠道微生态紊乱

微重力条件下胃肠道的功能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有益菌群的减少和有害菌群的增加,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14-15].肠内乳酸菌群尤其是双歧杆菌,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维持肠道正常生理活动,并能合成某些营养物质等,因此,失重及其他应激因素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与防护措施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16-17].

1.2.7 其他影响

除上述之外,航天飞行环境还会对机体产生系列影响,如体液丢失、免疫功能减退、脂质过氧化增强、血脂增高等等[14],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效率,也是航天营养、航天食品研究者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地面研究方法

为了方便研究失重所引起的各种生理效应并找到应对措施,人们在地面建立了多种模拟失重研究方法,如细胞回转器、动物尾吊实验和人体头低位卧床试验就是常用的从细胞到动物再到人体的系统研究方法.

1.3.1 细胞回转器

细胞培养在将来的营养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从分子水平来研究太空中细胞的生长情况.生物回转反应器也用于研究模拟微重力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细胞在生物回转反应器和航天飞行中,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如细胞长得很大.这些都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微重力条件下代谢情况非常有价值的方法[18].

1.3.2 动物尾吊实验

最常用的模拟失重动物模型是尾部悬吊法,将大鼠的尾部吊起后肢离地,头向下前肢着地,一般与地面成30°角,用于研究模拟失重所致的各种生理效应及验证对抗措施的有效性[18].

1.3.3 头低位卧床实验

人体头低位卧床实验已成为模拟失重的通用地面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失重时生理系统失调机制和防护措施等的研究[18].根据头部与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头高位、水平位和头低位卧床实验.实践证明-6°头低位卧床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航天飞行中的变化更类似,因此大都采用-6°头低位卧床方法作为卧床实验的标准方法.利用该模型在持续几周或几月的卧床实验中,可用来观察对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及评价对抗措施的有效性,也可模拟航天飞行中的代谢变化,用于研究代谢与营养需求之间的关系等[19].

虽然在地面上采用了许多模拟方法,但到目前还没有一种模拟方法能够完全再现航天飞行中的失重作用.飞机抛物线飞行可产生数十秒的真正失重,但由于失重的持续时间短,只能研究一些即刻的生理反应和体验失重时的感觉,无法用于生理适应性研究[19].

2 航天食品工程研究的基本要求

航天食品工程包括航天食品与包装工程二部分内容.航天食品的服务对象是航天员,航天食品必须是安全、营养、方便、高效能、可接受性好的食谱食品,它集营养供能、心理调节和机能调节三大功能于一身.航天特因环境,特别是失重环境对航天食品的使用性能具有特殊的要求,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

2.1 工程条件限制

受运载火箭推力的限制,载人航天器的重量和体积是有限的,这样分配给航天食品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也必须精打细算,都是以“g”和“cm3”计,表1列出了美国不同型号和我国航天食品提供的能量、重量、体积及重量体积比.从表1中可以看出航天食品所受工程条件限制的严格程度.

航天食品作为装船产品还要经受航天发射、运行、返回过程中各种特殊环境因素的作用如振动、冲击、泄复压、加速度等,因此航天食品的形态、包装形式、强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1].

2.2 医学要求

2.2.1 安全要求

体现在航天食品的卫生安全和操作安全两个方面,卫生安全包括物理因素如骨、刺等不可食用部分,化学因素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等,生物因素如致病菌、生物毒素及过敏原等.这些可通过制定标准、过程控制和严格的检验评估来控制,从而促进了HACCP的产生和完善.

表1 不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对食品的限制要求[2]Tab.1 Requirements of food restrictions in diffrent manned space missions

操作安全是指航天员在食物准备和就餐过程中防止发生物理性伤害,与系统设计、产品加工和航天员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相关[2].如凡是航天员徒手操作能接触到的硬件部位都要进行光洁处理,以防锐利部位引起创伤;又如刀叉勺之类的餐具若不慎脱离束缚或抛出,在失重状态下很可能伤害航天员.

2.2.2 营养要求

航天食品的首要功能是提供营养素,营养素指能为人体活动提供热能、维持新陈代谢及调节生理功能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七大类数十种物质.根据航天飞行任务的不同有所区别,如出舱活动期间就需要配置低产气的航天食品.

2.2.3 可接受性要求

食品作为营养素的载体,其感官接受性直接关系到营养素的摄入量,国内外的历次航天飞行实验证明,除航天食品本身的感官品质外,食品的种类、食谱与饮食制度、航天员个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航天飞行过程中味觉与嗅觉的变化、硬件支持设施与就餐环境等都会对航天食品的感官接受性产生直接影响[2].

2.2.4 保健功能要求

从空间特因环境看,微重力、噪声、振动、辐射、昼夜节律改变、狭小生活空间、有害气体及心理应激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对人机体多个生理系统如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等产生消极影响,长期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机体发生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贫血症、胰岛素抵抗、食欲减退、免疫力下降、肾结石及便秘等一系列风险.针对机体生理功能发生的变化,需要开展相应的对抗措施研究,以减缓或避免上述失重生理效应的不良影响[2].从饮食的角度,开发研制系列抗疲劳、抗辐射、抗氧化、延缓骨钙丢失和肌肉萎缩、免疫调节等具有保健功能的航天食品,不但能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而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无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能作为航天飞行尤其是中长期飞行的有效防护措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航天特因环境对航天员的不利影响.

2.3 使用性能要求

航天食品使用性能要求主要包括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可行性、可靠性及方便性.要经过地面试验验证及模拟环境实验测试,并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

2.4 航天食品的类型

食谱食品是指在轨道正常飞行期间供航天员食用的食品.根据航天员工作、生活和锻炼情况合理地提供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食品,它不仅要满足航天员对食品的生理需求,还要尽可能满足航天员的心理和感官要求,尽量符合航天员的饮食习惯和爱好.食谱食品是航天食品的核心,占有的重量和体积最大,使用期最长,类型和品种最多.

储备食品是考虑飞行计划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需延长飞行时供航天员食用的食品,如着陆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不宜按时返回降落等.储备食品的使用条件与食谱食品相同,又称非压力应急食品.因此,储备食品的类型与食谱食品基本一致.

压力应急食品是指在乘员舱发生压力应急时,航天员着航天服进行应急飞行期间食用的食品.根据压力应急飞行时间的长短,压力应急食品又分为航天服内进食和航天服外进食的应急食品.与食谱食品和储备食品明显不同,由于是在压力应急情况下食用,与航天服间存在界面接口关系,必须与航天服相匹配.

舱外航天食品是指航天员着舱外航天服进行舱外活动期间食用的食品.航天服内供食装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流质供食器,二是固体供食器.

救生食品是航天员返回着陆(或溅水)后等待救援期间食用的食品.由于救生食品是在返回后食用,所以不必符合失重时的进食要求,但必须考虑在地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气候条件下的进食要求,如在海上和沙漠地区.救生食品是从地面携带,返回后在地面食用,要求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和热能密度高的特点.

3 国外航天食品研究发展历程

3.1 概述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首次航天飞行成功,人类从此进入载人航天时代[20].美国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载人航天计划有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1984年又开始了自由号国际空间站计划,后因俄罗斯的加入,改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前苏联/俄罗斯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载人航天计划有东方号、上升号、礼炮号、暴风雪号、和平号空间站,现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载人航天任务从简单的体验人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生存的可能性,到完成各种科学研究、观测、组装、加工、维修等繁重科学实验活动;航天飞行时间从十几分钟的亚轨道飞行到438天长期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航天器从简单的单人飞船到多人长期航天飞行的国际空间站,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

在载人航天飞行之前,人们对这些特殊要求只能推测和想象.当时有些专家曾担心,在失重条件下吞咽可能会很困难,食物可能会卡在咽喉处.前苏联的加加林和美国第一位航天员格林的航天飞行任务之一,就是在太空失重条件下进行进食试验.随着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航天食品的类型和品种逐渐增加,食品的支持硬件也日益完善,当二者的复杂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航天食品系统.航天食品系统通常包括食品、包装以及相应的储存、制备、伺服、清洁、废弃物收集与处理、漂浮物清除等一整套设备、装置和用品[21].

设计教学活动主线为联合A、B、C、D等校企合作单位的电商营销产品及业务,并围绕主线,设计涵盖电商(商务秘书)岗位工作的核心任务。

航天食品系统的主要设计指标是安全、营养、方便、可靠,同时还要求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便、包装要便于在失重条件下使用及较好的可接受性[21].要达到这些目标,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生物因素、操作因素和工程因素(见表2),这些限制因素将影响航天食品的最终选择和包装形式[22].

表2 航天食品系统的限制因素Tab.2 Limiting factors of space food system

3.2 早期的航天飞行计划

以美国为例,航天食品系统是为满足水星号和双子星座号飞船工程设计的严格要求而发展起来的[23].在水星号和双子星座号计划的短期航天中,食品的品种比较单一,由于没有足够的卫浴设施,加之食物贮藏能力有限,为减少排泄物,促进了低纤维食品的开发;后来,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航天食品得以进一步发展,但此时的设计原则多是考虑到水的供给方法[21].

在阿波罗飞船上,水作为燃料电池的副产物可以充足供给,由此脱水食品得到广泛应用.但当水是从地面运往太空再进行复水时,脱水食品的优势则大大降低.“阿波罗”任务大大地推动了航天食品系统的发展,第一次在进食中使用了餐具,第一次使用了蒸煮袋,第一次食用辐照食品,这在美国航天食品系统的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22].

3.3 天空实验室计划[24]

天空实验室食品系统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食品系统,它包括冷冻、冷藏冰箱,食品的多样性提高了感官接受性和营养价值.天空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试验型空间站,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其中也进行了最广泛的代谢研究,包括蛋白质,矿物质和水的代谢平衡研究.

为了开展代谢平衡研究,天空实验室采用了6天周期的标准食谱.食谱食品包括18种热稳定食品,8种冷冻食品,3种中水分食品,11种干燥、辐照和自然型食品,25种复水食品以及10种复水饮料,并用这些食品搭配成代谢膳食.飞行前在地面密封舱内进行了3人56天的代谢实验,对代谢膳食和实验中37种营养素进行了分析.并从飞行前21天开始,到飞行后第18天为止,航天员一直食用航天食品,对飞行前、中、后的代谢样品进行了6种特殊营养素的分析,提出了航天营养的基本要求.

天空实验室的食品系统比阿波罗、双子星座和水星号计划的食品系统有了很大改进.天空实验室的内部容积比前几个型号飞船都大,可居住空间为361 m3(阿波罗为4.5 m3,双子星座为2.26 m3,水星号为1.56 m3).天空实验室上有相当大的贮藏空间,并配备了冷冻、冷藏箱和食品加热器.天空实验室食品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包装全面改观,支持硬件配套齐全.如研制了折叠式聚乙烯饮水瓶,整盖拉开式铝罐包装,配备了3种食品储箱:一是食品普通储箱,储存温度为5~30℃,用于储存热稳定食品、即食食品、复水食品和饮料;二是食品冷藏箱,储存温度为7℃,用于存放自然型食品中容易变质的食品和制备冷饮;三是食品冷冻箱,储存温度为-23℃,用于存放地面烹调好的冷冻食品和冰淇淋等.

食品制备设备包括食品加热器和水分配器;食品伺服设备包括餐桌、餐盘和餐具.餐盘用于固定一餐的各种食品.后改为食品加热伺服箱,其表面有4大4小共8个凹槽,能卡住大小两种铝罐和复水饮料瓶.加热器能将食品加热到66℃,且有计时器可控制加热时间.勺、刀、叉3种餐具和安全剪刀都经磁化,他们可被吸附在箱体表面,以防止飞走.这种设备和这种进食方法颇受航天员欢迎.

3.4 航天飞机计划[25]

航天飞机是一种短期飞行的天地往返运载工具,可重复使用,代替一次性使用的运载工具飞船.具有将7名航天员和30 t有效载荷运送到地球轨道的能力,由于航天飞机提供的质量和体积不大,可居住空间为74 m3,而天空实验室可居住空间为361 m3,所以工程技术方面对食品系统的质量和体积限制要比天空实验室严格得多,食品包装和支持硬件也不同于天空实验室,如电能和重量的限制排除了冷冻冷藏箱和微波炉的使用,用燃料电池水复水的脱水食品约占一半,其他由热稳定食品、辐照食品、中水分食品及液体或半固体的调味品等组成.食品的总数要远远大于以前的任务阶段,达150多种,大都不需要冷冻和冷藏的即食食品,或经简单加水或加热就可以食用的食品.在航天飞机上还为出舱活动研制了舱外航天食品和饮水,可提供2 093 kJ的能量和1 000 mL的饮水.

自STS-41D(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编号)开始,航天员可以用标准食谱,也可从所列的150多种食品清单中选择个人喜好的食品,来替换标准食谱中的食品,或自己设计食谱,但必须经营养专家的评价以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在每次飞行中,还为每名航天员提供了2天的储备食品,每天总热量为8 790.6 kJ,以防着陆点恶劣天气或不可预测的原因而需延长飞行时食用.

由于在飞行中航天员有机会从储备食品中自选点心或其他爱吃的食品,所以常常改变食谱.因此,在飞行中实际的膳食摄入情况与飞行前设计的营养平衡的食谱可能不一致,航天员很少抱怨食品质量或食品种类,但是,尽管如此航天员的营养摄入还是不足.

在食品包装方面,为减少食物系统所产生废物的重量和体积,并考虑对废物进行压缩,对食品的包装进行了改进,大量采用铝箔包装以降低包装所占比例.随着食品包装的改进,进餐方式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航天飞机厨柜是一个多功能食品支持设备.集成了包括食品储柜、调味品储柜、水分配器、强制对流加热箱、餐盘和餐具储柜、清洁卫生用品储柜、废弃物储柜、个人卫生台和食品制备台.该厨柜的所有组件及内装物品均采用了可靠的束缚、固定和连接装置.水分配器可定量提供冷、热水,强制对流加热炉用于食品加热.

航天飞机食品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趋于“地面化”,从食品的选择到伺服方式都与地面接近,食品的种类和品种越来越丰富.由于航天飞机执行任务时间较短,没有配备冷冻冷藏箱,复水食品采用燃料电池水复水.舱压为一个大气压,在一定程度上可适当放宽对食品包装的要求.

3.5 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联合计划[26]

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联合飞行(Shuttle-Mir)计划,是美国、欧空局、加拿大、巴西、日本和俄罗斯的一个合作项目,使用的是含有美国和俄罗斯食品的食品系统.美、俄航天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了111天至184天的长期飞行.和平号空间站的食品类型与航天飞机的类似,食品最短保质期为9个月.突出的特点是食品管理采用双语(俄语和英语)数据库,输入两国预先设计的食品条形码,就餐时采用读码器扫描标签并记录食品摄入情况,用以进行航天飞行期间的代谢研究.

3.6 国际空间站食品系统[27]

国际空间站建造期间以航天飞机-和平号空间站型食品为主.居住舱提供居住和食品厨柜,包括放置不同食品的贮藏间,还有冷冻冷藏箱、微波炉.空间站的食品设计是尽可能接近地面食品,因此可接受性大大提高.

国际空间站将利用太阳能电池帆板发电,部分水来自空间站的再生水循环使用,但不能满足食品复水的需要.因此在空间站食品的设计时,大多数食品是不需复水的冷冻、冷藏食品和热稳定食品,食品和水的补给多由俄罗斯的进步号货运飞船运送,提供90天正常任务飞行的食谱食品和45天的储备食品,以及舱外活动所需食品.食谱食品有冷冻食品、冷藏食品和常温耐贮存的食品组成,按30天食谱周期设计,90天任务所需的食品放在多功能的后勤舱中,固定在轨道舱后再转移到居住舱.居住舱中的食品橱柜只能储存14天的食品,每隔2周从加压后勤舱取,没有用完的食品要重新放回后勤舱中,以备后用.储备食品要求尽可能小的体积和重量,但至少提供每人每天8 732 kJ的能量,保质期不少于2年.舱外活动食品与航天飞机相同.

3.7 航天飞行期间的膳食摄入量研究

营养摄入是航天员健康保证的基础,美国从阿波罗、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飞行期间对膳食摄入情况进行了监控,为了收集飞行中的数据,让航天员在他们的日志中记录食物摄入量,因手工记录既不完全又不方便,后改用读码器扫描食品标签,记录下食品的名称和一系列数据,同时输入个人的ID码及摄入量,自动记录数据和时间.飞行结束后,根据记录来计算营养摄入量[22].

天空实验室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营养代谢研究,航天员的能量摄入量高于“阿波罗”和航天飞机计划,达到推荐摄入量要求.阿波罗计划中,航天员则由于废物收集困难限制了他们的食物摄入[22].航天飞机任务中,航天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和进餐,加上空间运动病或没有饥饿感,食欲有所下降[24].在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任务期间,与飞行前相比,航天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较多而脂肪少.天空实验室计划中的航天员每天消耗的流质食品更多.饮料和食物中水分的摄入充足,每天水的推荐摄入量大约是238~357 mL/(MJ·d)或者最少2 000 mL/d,可有效预防脱水和肾结石的形成,但与飞行前相比,飞行期间摄入的水量仍然偏少[22,28].

在矿物质方面[29],在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任务期间,钠的摄入量大约是4~5 g/d,比1 100~3 500 mg/d的推荐摄入量高,接近于各自飞行前的水平,分别为5 141.7±886.8 mg/d和3 925±920 mg/d,阿波罗计划中,钠摄入量低于其推荐摄入量,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食物摄入总量只达到规定能量要求的64%所致.天空实验室飞行期间钾的摄入量为3 853.8±566.9 mg/d,也超出其推荐摄入量.阿波罗和航天飞机计划中航天员的钾摄入量低于3 500 mg/d.骨中矿物质损失,尤其是在承重骨中,3个计划中钙的摄入量比1 000~1 200 mg/d推荐摄入量低.在天空实验室计划中,钙的摄入量(894.2±141.5 mg/d)最接近规定值,这可能是因为航天员摄入了足够的能量.阿波罗和航天飞机飞行中,航天员磷的摄入量在推荐摄入量内,但在天空实验室中的摄入量则超过推荐摄入量.在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计划中,磷的摄入量比钙摄入量的1.5倍(每日营养推荐量中磷的摄入量应小于1.5倍钙的摄入量)要高.较高的磷钙比不利于钙的吸收.在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计划飞行中镁和锌的摄入与飞行前接近,但都是低于其推荐摄入量.低锌会降低味觉和嗅觉的功能,进而会影响整个膳食的摄入.在微重力环境中,血红细胞数量减少且血清铁浓度升高.在航天飞机计划飞行期间,铁的平均摄入量为15.6±4 mg/d,比飞行前(18±4.6 mg/d)低,但是高于推荐摄入量.高铁摄入有可能导致组织氧化损伤.铁的推荐摄入量是航天飞行中持续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执行长期任务时.

微重力会引起免疫系统细胞信号传导的改变.航天飞行过程中乘组的能量及营养摄入量降低,直接的表现就是体重减轻,同时也观察到免疫功能的改变.比如:分裂素的增殖反应降低与VB6、VB12、生物素、VE、铜或硒缺乏有关.迟发型超敏反应的降低与VB6、VB12、VC或铁缺乏相关.蛋白质及个别氨基酸缺乏对多种免疫功能有深远的影响.为航天员提供特殊营养是对抗航天飞行期间免疫功能失调最有效的措施[30-31].

航天飞行中VD、抗氧化剂(VA、VC、VE和β胡萝卜素)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没有全面研究.关注VD是因为座舱内缺乏紫外线,紫外线是促进皮肤合成VD的关键因子.由于食谱和食品清单中VD偏少,需要额外补充.航天飞行使航天员暴露在比地面更大剂量的射线中,抗氧化剂可以防止因辐射引起的体内自由基损伤,所以研究它们的摄入量对航天员十分重要.以前报道表明,微重力环境条件下航天员出现便秘和航天运动病会影响胃肠道功能,膳食纤维和大量流质食物摄入有助于防止便秘[32].

膳食摄入监控研究表明,在摄入足够能量的情况下,其他营养素都接近推荐摄入量.这可以认为航天飞行中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与在地面上基本相同.对于长期航天飞行,提供美味可口的食品,摄入足够食物以满足营养要求非常重要,需要鼓励航天员尽可能广泛食用食谱设计中的食品种类以确保营养平衡[33].

4 我国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发展趋势

4.1 航天营养研究

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开展航天环境下机体营养代谢规律与特点研究,为制定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指导产品研制,针对飞行任务科学合理配置航天食品和饮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航天环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规律,为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或纠正失调探索有效措施;开展保健功能因子筛选、量效构效关系研究,建立相关标准,研究功效评价方法;还要研究传统食疗食养理论在航天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个性化营养支持特色等.

4.2 航天食品工程研究

研究体现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食品类型,重点开展传统食品工程化技术研究,包括民族特色食品、地方特色食品和典型节日食品等;体现保健功能,重点关注抗氧化、抗辐射、抗疲劳、免疫调节、延缓肌肉萎缩和骨质丢失等功能因子的分离纯化与产品研制;此外,与航天限制因素息息相关的包装轻量化、装运模式优化及垃圾处理技术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食品制备装备、进餐环境、包装形式、食物的色香味形与辅助心理调节及高效工作相互关系研究等.

4.3 航天食品安全研究

研究并建立ISO-HACCP一体化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实施对协作伙伴认可、监督与评价;研究并建立食品原辅材料、成品的系列质量标准;研究航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航天环境下食品潜在危害因子的筛选与检测方法;已知食品安全指标限值的再评价;实施食品安全分析与风险评估等.

5 结束语

近地轨道航天飞行、登月、星际远航,人类文明的触角已经伸向更远的宇宙空间,世界先进国家已经着手开展登月及星际航天食品的研究.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并安全返回地面,进行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神五、神六);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大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从神七到神十);第三步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使之成为国家级实验室,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和应用研究.我国的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随着航天飞行时间的延长,作为航天员健康保障基础的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将促进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科的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更适合中国航天员的饮食习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应用必将展现其独特的优势.人类在太空健康生活对航天营养和航天食品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因此,如何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从食物和营养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满足航天员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高效工作,还需全国航天食品科技工作者协作攻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实现“让航天员象在地面一样饮食”的最高目标.

[1]魏金河,黄端生.航天医学工程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61.

[2]白树民,陈斌.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9-10.

[3]Yoshinobu Ohira.Neuromuscular adaptation to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2000,50(3):303-314.

[4]Fitts R H,Riley D R,Widrick J J.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daptations of skeletal muscle to microgravity[J].J Exp Biol,2001,204(15):3201-3208.

[5]Edgerton V R,Zhou M Y,Ohira Y,et al.Human fiber size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after 5 and 11 days of spaceflight[J].J Appl Physiol,1995,78:1733-1739.

[6]沈羡云,唐承业.载人航天对骨骼肌的影响[J].中国航天,2001,24(2):34-36.

[7]Cummings S R,Browner W,Black D M,et al.Bone density at various sites for prediction of hip fractures:The study of osteoporotic research group[J].Lancet,1993,341(8831):72-75.

[8]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62-672.

[9]Connie M,Adrian L,Scott M,et al.Nutrition in spaceflight and weightlessness models:effect of microgravity on bone[J].Aerosp Med,2001,42:185-187.

[10]Oganov V S,Grigorev A I,Voronin L I,et al.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osmonauts after 4.5-6 month-long flights aboard orbital station Mir[J].Aero and Environ Med,1992,26(5-6):20-24.

[11]Alfrey C P,Udden M M,Leach-Huntoon C,et al.Control of red blood cell mass in spaceflight[J].J Appl Physiol,1996,81(1):98-104.

[12]Craig L,Fischer M D,Johnson P C,et al.Red blood cell mass and plasma volume changes in manned space flight[J].JAMA,1992,200(7):579-583.

[13]Smith S M,Lane H W.Gravity and space flight:effects on nutritional status[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1999,2(4):335-338.

[14]陈英,李岩,杨春敏,等.模拟失重对生物机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7,23(1):40.

[15]白树民,黄纪明,胡志祥,等.施普瑞螺旋藻对尾吊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5.

[16]沈羡云,王林杰.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3):182.

[17]雷浪伟,李培荣.低聚木糖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4):244.

[18]沈羡云,王林杰.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3):182-187.

[19]刘长庭.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10.

[20]刘成林.航天食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10-21.

[21]Lane H W,Smith S M,Rice B L,et al.Nutrition in space:lessons from the past applied to the future[J].Am J Clin Nutr,1994,60(5):801-805.

[22]Smith M C,Huber C S,Heidelbaugh N D.Appollo 14 food system[J].Aerospace Med,1971,42:1185-1192.

[23]Bourland C T.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ystem for space[J].Trends in Food Sci and Technol,1996(4):271-276.

[24]Perchonok M,Bourland C.NASA food systems:Past,present,and future[J].Nutrition,2002,18(10):913-920.

[25]Stadler C R,Bourland C T,Rapp R M.Food system for space shuttle columb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82,80(2):108-114.

[26]郑宓非,白树民.航天飞机/“和平”号空间站的食品经验[J].载人航天信息,2005,15(1):5-16.

[27]曹平,周熙成,金磊.航天食品在空间站的发展概况[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16(增刊):582-587.

[28]Whitson P A,Pietrzyk R A,Pak C Y.Renal stone risk assessment during shuttle flights[J].J Urology,1997,158(6):2305-2310.

[29]Lane H W,Feeback D L.History of nutrition in spaceflight:Overview[J].Nutrition,2002,18(10):797-804.

[30]Paulsen K,Thiel C,Timma J,et al.Microgravity-induced alteration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J].Acta Astronautica,2010,67(9-10):1116-1125.

[31]Popov I G,Lastkevich A A.Blood amino acids in astronauts before and after a 211-day space flight[J].Kosm Biol Aviakosm Med,1984,18(6):10-15.

[32]陈斌,周熙成.天然抗氧化剂对空间辐射的防护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16(增刊):514-518.

[33]McPhee J C,Charles J B.Human Health and Performance Risks of Space Exploration Missions Evidence reviewed by the NASA Human Research Program[M].Texas: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2009:295-317.

(责任编辑:叶红波)

Retrospection and Prospec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ace Nutrition and Food Engineering Research

CHEN Bin,DONG Hai-sheng
(State Key Lab of Space Medicin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China Astronaut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Beijing 100094,China)

The creation,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space nutrition and foo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were introduced.The key issues reviewed were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body metabolism in space special environment,space food and packaging engineering,spacefood quality control and safety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flight,the prospect of Chinese space nutrition and food engineering trends was prospected.

space nutrition and food engineering;space food;space food safety

TS201.1

A

1671-1513(2012)06-0010-09

2012-09-06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SMFA11A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31101251).

陈 斌,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摄入量航天员航天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逐梦航天日
北京地区居民镉摄入量评估
孜然种子对奶牛养分摄入量和产奶量的影响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