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无锡两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2012-12-06 08:37绍兴市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9期
关键词:两地绍兴无锡

绍兴市统计局课题组

据IMF最新报告,世界经济仍处危机后的“疗伤”期,增长下行风险还在继续加大,中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绍兴和无锡,一直来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尽管水平不一但各有特色,一些探索与经验值得借鉴。

一、基本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绍兴,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1.23亿元(一),其中,工业增加值1641.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595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26.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6.75亿元,出口259.86亿美元,经济总量及投资、消费、出口规模分别居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第9位、第11位、第10位、第7位。无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80.1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463.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万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22.1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69.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2.72亿元,出口423.12亿美元,四大指标均居长三角第4-5位。

二、主要特点

基于共同的文化渊源和长三角地理区位,绍兴和无锡两地实体经济发展基本沿袭了相近轨迹,又因各自实践差异形成了地域特色,为两地乃至更多地区深化发展提供了启示。

1.两地实体经济均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水平影响发展阶段。无锡作为国内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实体经济尤其近代工业起步早、基础好。由图1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和无锡两地均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不考虑价格因素,到目前分别翻了八番多;期间,绍兴增速略快,但无锡基本保持了相当于两倍的规模领先于绍兴。作为发展的基础,随着规模扩张,绍兴和无锡两地“差距”日益拉大:根据有关发展阶段理论(二),利用陈佳贵等(2006)所建指数测算两地2011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绍兴为71.6,无锡为90.2,由此判断:两地均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时期,无锡相对绍兴工业化水平更高。

图1 1978-2011年间绍兴、无锡两地经济增长概况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启示:“一定量的积累是质的提升必要的前提”,这一基本哲学原理在经济发展中一样循行。

2.工业主体地位突出,工业化是推进发展必经阶段。从三次产业比例看:无锡自上世纪50年代起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就已居三次产业之首,1978年以来开始呈现“二三一”局面,直到现在;绍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相对滞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形成“二三一”局面,目前第二产业约占56%,其中工业49.9%。由表1可知,“六五”以来无锡第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趋回落但一直较高,最高时近七成;绍兴各时期该项指标也均超过50%,一度超过无锡。比较两地,无锡较早时期第二产业比重与贡献居于高位,“十五”以来又有所回升,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在发展水平上领先于绍兴等长三角地区。

表1 不同时期绍兴、无锡两地工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与贡献 单位:%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启示:两地经验基本验证了“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通常是现代经济发展必经阶段”这一发展规律,工业化进程深刻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3.产业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调整进度与方向影响发展进程。绍兴、无锡一直来都注重在加快转型升级过程中率先发展。利用历年数据测算结构变化χ2统计量,由表2可知:无论产出还是就业角度,两地分别于新世纪前后显著变化;无论纵比还是相互对照,绍兴结构调整滞后于无锡4-5年。从主导产业看,两地实体经济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起家,但无锡调整较早、力度更大。目前,绍兴的纺织业仍占经济三成,而无锡仅占一成多。2011年绍兴重点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总产值1861.60亿元,无锡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营业收入5394.8亿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当地生产总值的56.6%和78.4%。比较而言,绍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具适应性、稳健型特征,无锡则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更具前瞻性和推进力。

表2 绍兴、无锡两地结构调整时期比较

4.经济外向度较高,有力促进了产能扩张与转型升级。比较而言,绍兴侧重于对外贸易,尤其扩大出口拓产能,2011年该市出口依存度达到51.0%,其中,一般贸易占比89.6%,分别高于无锡11.3个和40个百分点;同时,进口先进设备促技改,目前该市纺织业基本集聚了“世界最先进设备”和“世界最新开发面料”。无锡更侧重于通过引进外资:近三十三年无锡累计实到外资738.70亿美元,其中2011年达35.05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球财富500强中已有80家在无锡投资兴办外企151家。2011年无锡实到外资相当于该市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规上产值中外企约占41.4%,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绍兴等长三角诸多城市,引进外资有力促进了无锡新的产业形成和加快增长。

5.创新驱动特征明显,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主动力。从发展动力看,相比上世纪80、90年代主要依托相对廉价劳动力拓展外部市场和通过技改、引资提升技术水平,当前两地发展正日益倾向依托自主创新驱动:绍兴到目前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22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86家,2011年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1年获专利授权8922件;“十一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规上总产值增幅7.3个百分点。无锡更明显:现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2家,累计2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1年获专利授权34077件,全市高新企业以占规上工业11%的比重贡献了超过22%的产值,目前,“引智创新”正日益成为新苏南模式的重要符号。

6.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有力支持了地区实体经济发展。金融过度创新或畸变危害实体经济,而从两地实践看,地方适度金融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绍兴,201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分4463.09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36倍,其中新增贷款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约占26.8%;到目前该市已有上市公司51家,两家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成功收购产业链国外高端。无锡,近年把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到2011年底,该市已有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其中2011年新增创投机构39家,新增管理资金122亿元;2011年末该市本外币贷款余额7279.81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06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603亿元,新增61.6亿元;到目前,该市累计已上市企业74家。

7.两地发展效益提升,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实体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了地区实力增强:从近十年数据看,绍兴、无锡两地财政总收入按现价计算年均分别增长21.2%和28.4%,受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无锡增幅稍高于绍兴;2011年两地地方财政收入与当地生产总值比值分别达7.3%和8.9%,无锡比值较高,一定程度上为当地政府加大公共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经济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改善,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近十年两地增幅均在10%以上,2011年绍兴、无锡两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3万元,分别居长三角第7位和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1.5万元,分别居长三角第6位和第5位。

三、形势与挑战

1.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国际上:一是世界经济日趋知识化。近二十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新的高科技产业群,还不断渗透到旧的产业体系,促使经济过程和经济产出中知识、技术含量持续提高。据OECD报告,其主要成员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化。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向要素市场渗透且复杂化: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资金市场上,据UNCTAD最新报告,“全球FDI限制领域增多,更多转向服务业”。三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美、日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市场信心下降,通胀压力持续,IMF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仅有4%左右的低速增长。

2.转型压力不断加大。在国内,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开局良好,但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从两地看,增长下行与产业升级压力并存。一是“育新”难。培育新兴产业周期长、风险大,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于产业化、收益慢,甚至可能存在尚未产业化就被替代、被转移风险。据有关部门调查,无锡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每百元产值实现利税8.78元,低于规上工业8.98元的平均水平。二是“提升”难。一直来两地依托“技改”和“引资”技术外溢促提升,然而无论何种路径,都还难以形成坚实的自主创新能力,遭遇着“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价格”的尴尬。而近年尝试的“腾笼换鸟”式转型,短期内可能损失产能甚至“产业空洞化”,是否坚持以及怎样坚持需要战略思维与魄力。三是空间转换挑战。随着产能扩张,两地可建设用地与经济规模之比日益缩小,对不断推进平台建设优化布局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3.经营困难持续弥漫。微观层面: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各种矛盾凸显,与东部不少地区一样,绍兴、无锡两地正面临转型阵痛:一是信心不振。受外部需求萎缩,资金成本高企,土地和环境资源制约突出、税负高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利润下降;同时,受局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诱惑,一部分主体转而投机,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定性有所动摇。到目前,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仍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二是经营困难。调查显示,2011年绍兴、无锡两地规上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分别增长22.0%和19.9%,产成品存货分别增长28.2%和16.9%,规上企业亏损面分别达8.2%和13.0%。三是后劲不足。“十一五”时期,绍兴投资年均增长12.2%,无锡11.0%,2011年两地分别增长24.8%和18.0%,但大项目不多、重大产业化项目储备不足,影响发展后劲。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从绍兴、无锡两地实体经济发展实践及其比较,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及措施建议。

1.坚持立足实体经济。基于两地当前都仍处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现实,借鉴发达经济体经验,保持和实现两地“稳中有进”,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尤其充分重视产业构成中的工业主体地位,切实营造和增强勤劳创业、脚踏实地和实业致富的良好氛围,推进新型工业化。

2.坚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拓展视野,大胆“育新”;同时,注重“育新”与“提升”融合互动,尤其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创意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渗透力,促使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3.坚持开放发展引领。着力拓市场、优结构,在扩大出口中释放产能、提升层次;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甚至战略性跻身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深化区域一体化,“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既致力于健全销售渠道扩大消费品内需,更鼓励传统比较优势产业有序转移扩大资本品内需,促进本土主体高端化、高级化。

4.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以人力资源转型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引育并举,优化人力资源,增强创新原动力;着力企业主体适应甚至引领市场需求创新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拓展新兴领域,加快转型升级。

5.坚持集聚优化布局。适应块状经济特征,可借鉴绍兴做法,以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自发式块状集聚平台向现代产业集聚区转变,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适应大城市建设,可借鉴无锡做法,在更大范围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开发区(园区)“二次创业”优化平台功能,增强对优质资源、创新资源集聚力。

6.坚持优化服务推进。优化具化政策规划,持续提升政策规划的导向性;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梳理政府公共管理及其税费,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共同营造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说明(一)两地2011年生产总值为快报数。

(二)主要如钱纳里六阶段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库茨涅茨三阶段论、霍夫曼经验定理等理论。有关指标除个别采用2010年的外均采用2011年指标值,对三次产业构成的算法与陈佳贵(2006)略有差异。

[1]吴敬琏,黄少卿等著.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性转型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2]陈佳贵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P4-15.

[3]金碚.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求是,2012.7,P24-26.

猜你喜欢
两地绍兴无锡
绍兴
无锡一棉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绍兴大闯关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