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王 霞
必须重视中药材管理的“四大乱局”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王 霞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指出,现阶段我国在中药材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采访中王承德委员认为,目前的中药材市场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伪品替代品呈日益增多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新的药用品种被开发利用,代用品和习用品更是层出不穷,更有许多中药经营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杂使假、不同品种混用等,将假冒、伪劣药材销售到患者手中,危害患者,影响中医药的疗效和声誉。
其次,当前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现象严重。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是影响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为的中药材农药污染现象十分突出。农药品种使用不当,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导致中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严重。
同时,中药材炮制不当,会严重影响临床疗效。许多药材经营者或药农未按炮制规范加工炮制。中药饮片炮制工作后继乏人,老药工相继辞世,年轻人嫌待遇太低而远离炮制行业,传统炮制工艺大量失传。
第四,运输储存不当,也会造成药效减弱、变化。因为没有规定统一包装,经营药材的专业公司,多数也未制订相关的包装标准。有的药材因包装物使用不当,造成药效减弱、变化;药市及运药途中经常可以见到极脏极破的大麻袋随意堆放,有的因包装物潮湿破裂,或粘有剧毒农药、高效化肥,或附有虫卵霉菌而产生第二次污染。
关于中药材的价格问题,王承德委员介绍说,近年来中药材价格不稳,上涨幅度过快,现在虽有回落但价格并不尽如人意。中药材的资源过剩和资源短缺都是严重问题,过剩伤农,短缺伤民。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市场上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之大、频率之快均为罕见。据中国中药协会统计,2011年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所监测的537种中药材中,占约69%即371个品种价格上涨,其中涨幅逾倍的品种有47个,占总涨价品种13%。现在中药材价格虽有回落,但总体价格仍然相对偏高。而且,价格传导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中药材价格的普涨,导致了中成药成本的上升。中成药中较为常用的中药材,价格涨幅均超过了100%。有些中药厂,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甚至有个别企业以其他便宜材料充作中药,严重影响疗效。
“中药材资源的无序开发,致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资源紧缺,常用药材400种中已有近三成为短缺品种,许多中药材资源分布由过去的10多个省区,缩小到1个省区甚至更小的范围。”王承德委员指出,长期“重采挖、轻保护”致使许多药用植物已经到了资源枯竭的境地。据初步统计,我国处于频危状态的植物近3000种,其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尤其是以野生动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的资源问题极为突出,有100多种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
在中药材贸易、进出口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调研中王承德委员发现,各地经营中药材的个体商贩很难有效监管,违法经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现象时有发生。原生药材质量差,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事件屡见不鲜。中药材出口缺乏有序性,恶性竞争的现象颇多。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原料出口仍是中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品种。出口所获甚微,得不偿失。大量中药材成为别国的原料,稍经加工,贴上自己品牌,就成了昂贵的“洋中药”。
王承德委员担忧地说:“一些稀有品种、紧缺品种及贵重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不可避免的留下隐患。有些药材有可能在几年以后,中国自己都有不够使用的危险。”
针对上述问题,王承德委员强调说,原药材是整个中药产业链的最前端,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又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药材质量失控将牵连整条产业链,“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容忽视。问题中药造成的损害是长期和不可逆的,一旦爆发,其恶劣影响将有可能超过“毒奶粉”、“毒豇豆”。
因此,王承德委员建议对中药材的管理要统筹规划,科学协调。由国务院在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针对中药源头管理问题,成立中药材统筹协调委员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具体负责,充分发挥各大部委的职能,将中药材的品种保护、种植规划、质量监督、收购贮存、价格调控、流通渠道、炮制加工、道地药材品质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理顺关系、统一规划、协调指挥、具体指导,使中药从源头到临床形成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管理机制,让中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他还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药资源司,将中药材政府层面的管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