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玲
2010年9月,杜敬友由建三江管理局经贸委调任绥棱农场场长。面对耕地面积仅25万亩,场部仍有下岗职工800余人的绥棱农场,这位一向淡定、豁达的东北汉子一时难以入眠。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职工共同富裕成为他和农场党政领导班子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走访,一个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新工作思路在杜敬友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他坚信,扩大玉米和水稻种植,种好棚室蔬菜,做好“水”文章,农场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他更深信,凡事处以公心,为百姓多办好事、实事,就能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准确定位
夯实一个“基”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远离消费大市场,又是资源小场的现实,2010年12月,踏着皑皑白雪,杜敬友白天带着相关人员深入到管理区、社区、职工家中反复走访、摸底、调研,晚上就与机关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开会商讨良策。经过充分论证,农场明确提出了紧紧围绕绥化管理局“以小谋大、追求最佳”的发展理念,夯实大农业基础不动摇,确定了压大豆、上玉米、扩水稻、增蔬菜、稳浆果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明确了农业单位职工、职工家属和职工子女按5:3:2的比例耕地发包政策,突出职工主人翁地位;到外地务工的下岗人员可实行委托办理,全场有800人办理了委托,仅此一项农场就减少开支50万元。
“当时场长的压力非常大。”农业副场长曹金库说,“职工不愿意种经特作物,道理很简单。种大豆大家轻车熟路,挣多挣少都能卖出去,而种经特作物不仅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卖出去才有效益。就说玉米吧,15年前,我们就种过,但赔了,职工群众不相信种玉米能挣钱。”
压力并没有改变杜敬友提出的整理土地、发展耕地、增加投入、夯实基础的决心,他说:“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夯实农业基础,加快结构调整,从种、管、销各个环节化解市场风险,用高质量的种子、先进的农业机械、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农艺人员全过程技术服务,减少风险,让农户安安全全地通过结构调整走向富裕。”
2010年秋收后,农场各管理区掀起了整地高潮,当年整理耕地9892亩。绥化管理局主管农业的副局长范有毅站在绥棱农场第二管理区连成片的耕地旁夸赞道:“你们将零散耕地连片整理不但可以提高基本农田标准,而且也使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基础更加牢固,还会增加粮食产量。”
通过整理耕地,提高了农场耕地质量,为大面积种植玉米等高效作物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农场玉米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0亩增加到两万亩。玉米种植大户赵日宏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他以每公顷5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0公顷土地种植玉米,每公顷需要种子、化肥、机械作业等费用5600元,每公顷产量10吨、纯收入4500元,共收入45万元。
为解除职工群众种植玉米的后顾之忧,去年,农场投资1350万元购进美国“大平原”、凯斯等大型机械20台(套),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作业,并多方筹资、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玉米烘干塔一座,有效地解决了玉米直收后脱水储存难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问题。大力度的结构调整,提升了农场粮食产能,去年,农场实现粮食总产8.6万吨;实现生产总值6.53亿元,同比增长22%。今年,农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7.1万亩,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2.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5万亩。
笔者感言:“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顾圆照之像,务先博观。”博观,正是杜敬友工作的一贯作风。在调查研究,倾听民意的基础上,夯实一个“基”字,不但奠定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基础,更凝聚了民心。
真抓实干
突出一个“民”字
近3年,绥棱农场投资2.3亿余元,搬迁15个居民点、2158户,建设楼房面积20余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30平方米。同时,农场还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4亿元,建设了文体馆、现代化职工医院、高标准塑胶跑道、幼儿园、文化广场,铺设了110.9公里的白色路面和改善了老楼房的供暖设施等10余项民生工程,这些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了杜敬友扎实抓民生走过的坚实足迹。
杜敬友常说,职工群众的事就是绥棱农场最大的事。2010年,时值隆冬大雪,杜敬友走进了农场第二管理区身患帕金森症多年的张公宝家。看到他双手搭在一根晾衣服的铁丝上不停地抽动,70多岁的老母亲颤颤巍巍地招呼着客人,杜敬友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在回来的路上,杜敬友思考了很多,深入了解民情,深感进一步做好贫困职工群众的工作势在必行。
10天后,在全场三级干部大会上,“走千家、问民生、转作风”活动启动了。杜敬友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选择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结对人员作为自己走基层的联系点,通过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切实做到帮扶一户群众、化解一个矛盾、办好一件实事。在杜敬友亲力亲为、率先垂范的带动下,全场党员干部垫支560万元,为职工群众购买了玉米种子180吨、化解矛盾15件、办好事实事23件。
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共同富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农场经济发展的成果。杜敬友将推进共富行动,增加职工收入作为惠民生的主要目标。下岗职工韩晓看着长势喜人的彩椒,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她告诉笔者:“按照农场出台的下岗职工扶持政策,我种植的一栋棚室有机彩椒收购合同已经签订,预计今年能收入1.2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职工群众尽快致富,去年,农场从耕地租金中提取400余万元为场直下岗职工及其配偶、子女分别发放了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就业扶助资金,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致富项目资金难题。农场每年还筹集100万元和管理局下拨的滚动扶贫贷款一起捆绑使用,帮助低收入家庭发展致富项目。去年农场扶持的40户中,有32户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今年农场还将扶持40户下岗职工。
第五作业站水稻种植户王伟说:“为了帮我脱贫,杜场长亲手把两万元帮扶资金送到我手上,还自己掏钱为我建了大棚,鼓励我坚定脱贫的信心,这么好的领导,扶持力度这么大,我没有理由不脱贫。”杜敬友结下的穷亲戚可不只王伟一个,只要有困难的职工找到他,他就自掏腰包,两年来,他光从工资中就拿出近两万余元资助他们。说到此事,杜敬友说:“说句心里话,就是想为农场老百姓做点实事。”
农场党委书记平易这样评价杜敬友:“评价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从年底的组织考评和职代会的民主测评结果看,杜敬友的满意票都是很高的,这就足以说明一个以民生为本、务实真干的领导干部,是会赢得百姓真心拥护的。”
笔者感言:“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杜敬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为官取向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真金白银惠民生”的做人原则,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强化管理
彰显一个“公”字
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杜敬友更是把管理作为助推绥棱农场跨越发展的引擎。去年,全场清理耕地时,清查出小开荒2000亩,清理违规、不合理合同11份,查出未按合同规定种植特定作物耕地5298亩、水面2000亩,并依法收回了耕地和水面,面向全场职工重新发包,为农场增加收入32.5万元,避免经济损失70万元。农场耕地租金收缴完成预算117%,比上年增收1090万元,增加非农业收入50万元,比上年增加24%。
农场纪委书记肖长明告诉我们,为了清理不合理合同,杜敬友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托人说情的、找关系送钱的,那段日子他的压力太大了,我都替他捏把汗。
有人会说,现代职场处于“功利”时代,人们做事之前都会问:“做这件事对我有没有用,有什么用?”难道杜敬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存在世俗的功利性吗?对此,杜敬友却很坦言:“只要你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农场主管财务的副场长王桂梅说,去年我们严格控制招待费、交通费、办公费、电话费、差旅费、会议费这6项公务消费指标,节约了49万元,比上年减少支出15%。在终止了乱挖河道、毁坏树木植被随意采沙的沙场承包合同后,不但保护了河套沿岸生态环境,还为农场增收100万元。
离休老干部赵金感慨地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我们更拥戴这样的领导。”
笔者感言: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杜敬友通过经营上的精打细算、管理上的精益求精,筑牢了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根基。每一处细节、每一个事例都生动地彰显了他大力倡导的“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每一个工作思路、服务理念的提出,都精彩呈现了一个智者的深厚和敏锐;每一个观点、每一项措施的出台都诠释着“把管理做到极致”的那份执著。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已成为促进绥棱农场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