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林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高职《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熊文林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工程地质》是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从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探讨新的教学思路。
2高职;工程地质;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逐步进入山区,高速公路线形指标高,工程艰巨,投资巨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要建设一条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各方面要求的高标准的山区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所以,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地质》作为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理论概念较为复杂,像岩体工程力学、土力学、地质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在这门课程中都有体现,所以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在高职《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教材无特色。《工程地质》高职教材与本科教育的教材相比,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所缩减,在知识深度上有所浅化,教材的知识结构并无太大差别,未体现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多地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讲、学生听,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教师也感到上课索然无味、毫无激情。(3)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自从实施“2+1”教学模式之后,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所缩减,《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时间也相应地大幅减少,实践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地质现象,学习效果较差。(4)考核模式单一。很多教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是根据课程考试的考卷分数,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
由我院专任教师、公路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对公路建设过程中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公路工程地质的工作任务,明确培养学生解决公路工程地质问题能力的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交通土建高职高专统编教材《工程地质》和《土质与土力学》为基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公路建设中不同阶段处理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平行、递进、包容的结构展现教学内容。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依照认知顺序,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系统化设计任务,创设工作情境。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项目组织教学,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地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公路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课程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成的,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一定要与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为导向,依据公路建设过程,可将公路工程地质任务分解为:公路勘测阶段的地质、公路设计阶段的地质、公路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地质三部分。要按照公路建设各阶段工作任务中工程地质知识的应用顺序安排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中,要从公路选线时的地质条件调查入手,沿着特定地质条件区域可能会遇到的对公路或桥梁产生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施工时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或消除这些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对公路后续营运养护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预防措施这样一个脉络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将《工程地质》与《土质与土力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工程岩土》。课程强调实践教学,所以,增设了一个实践学习情境。课程整合之前,两门课程,两种教材,共19章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后,构建了4个学习情境,共12个学习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图
新编的《工程岩土》工学结合教材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于2011年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公开出版。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讲练论”结合的教学环节
《工程地质》是一门比较抽象和枯燥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板书教学在有些知识的讲解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各种电教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以图片形式给学生演示,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的形态,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一个图或一个动画,形象地看到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一种展布;通过放映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科教片和录像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特征和危害;再如常见的造岩矿物与岩石、岩层、地质作用类型、工程地质勘察与原位测试方法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录像等形式展现出来,辅助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而且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工程岩土》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完整的教学课件,配合大量录像、照片、动画等影像资料,课程信息量大,课堂教学效果好。
在教学环节上,摒弃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用了“讲练论”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可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教师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提出一定的命题,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练习或讨论。例如,三峡大坝、青藏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的地质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发表观点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师的讲稿或教案中均应有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创新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
(三)课间试验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岩土》课程实践性较强,不仅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加深感性认识,还需要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加深学生对各种基础地质现象和基本地质问题的理解。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工程地质》课堂教学就如纸上谈兵。
工程岩土实训室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如标本室需配备各种矿物和岩石标本、化石标本、地质构造模型;资料和仪器室需配备地质图、地质罗盘等;土工实训室需配备土的密度、含水量、液缩限、固结、直剪等常规土工试验设备。通过校内实训,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认识矿物、岩石和土的基本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岩土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校内实训实施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动手能力和积极参与的兴趣。
野外地质实习应尽可能选择工程地质现象丰富、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的地点,如地质遗迹公园、地质博物馆、公路、桥梁或隧道建设的施工现场等。由于课时有限,有的学校不可能利用一整周的时间带学生去野外实习,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如周六和周日由教师带领学生外出进行野外实习。要确保在两天之内完成野外实习,实习地点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应就近选择。
我院在广泛调研和无数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武汉地区的地质教学资源,利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博物馆等有利条件,将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由原来的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转移到武汉周边地区,建立了三条实习路线:武汉南望山—付家山—喻家山实习路线、武汉东湖磨山实习路线和地质大学博物馆实习路线,利用两天的时间可以完成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基础地质野外实习(后续的绘图和整理资料工作可以在校园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将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与野外真实的地质现象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走出校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路桥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并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磨炼意志。
通过尝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野外地质实习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作用。教师要对实习进行策划和设计,在实习前要进行布置和要求,在实习中要进行检查,在实习后要进行评价。学生是实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地质野外实习也可以借助一些在建的公路工程项目的基础工程或地质勘察工程工地,将课堂搬到工地上去,聘请工地现场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授课或培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四)分解考核环节,注重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考核
在以往的考核模式中,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只注重考前的突击和准备,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较多,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在《工程岩土》课程教学中,我院将培养目标和考核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将课程分解为四个培养、五项考核。四个培养是: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态度培养、现场观察能力(校内实训)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野外实习)培养。五项考核是:课程作业考核、课堂表现考核、校内实训考核、野外实习考核、期末卷面考核。各分项成绩按其重要性在总成绩中各占一定权重,按各自的分数及所占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这种调整实现了考核方式对教学改革的调整功能和导向作用,一方面,将成绩评定分解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可避免对高职学生“一次考试定优劣”,努力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并把握知识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调整到能力培养和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方向上,实现了高职《工程岩土》课程培养方向的重要转变。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稳定发展时期,针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好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每门课程的改革都应该将落实课程目标、编制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作为改革和探索的重点。课程改革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也应与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因此,课程改革应基于行业的岗位调研工作,这也是今后的课程改革探索的重点。
[1]齐丽云,徐秀华.工程地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孟祥波.土质与土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周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项目课程的教材和教学[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梁昌望.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熊文林(1971—),女,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
*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35’
2G712
2A
21672-5727(2012)09-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