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 侯 玮
(河北省承德市第六医院,承德067200)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评价
王少华 侯 玮
(河北省承德市第六医院,承德067200)
心理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评价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呼吸内科的常见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往往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能力,有研究[1]显示,COPD病人中表现有抑郁情绪/抑郁症者达 50%~75%,对治疗的抵触情绪明显增强。为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COPD患者预后与疾病转归的影响,我院随访观察了COPD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中重度COPD住院患者130例,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53~78岁;病程6~15年。所选病例的诊断、分级均符合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COPD诊治指南(2007年)[1],排除严重全身疾病或精神异常患者。依照就诊顺序将130例COPD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5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强化干预措施,早、中、晚各 1次,每次10~15min;出院后,通过随访的形式对患者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每2周进行1~2次,持续2个月。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2.1 疏导负性情绪和心理安慰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让患者了解焦虑情绪对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存在的负面影响,鼓励患者与亲友、医护人员进行交流,释放压抑的情绪,解除对疾病治疗的过分担忧和紧张心理。
1.2.2 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为患者开设疾病预后、给药及营养饮食知识讲座,鼓励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戒烟酒,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坚持正确的呼吸运动锻炼方法如膈式、缩唇呼吸法等,配合药物治疗。
1.2.3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依据归因理论,结合患者的身心状况、文化程度等资料的分析,有侧重的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调适和解除其心理压力,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形成良性的心理支持与行为动机。
1.2.4 评估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融洽的病区环境,介绍病房患者互相认识,请康复期或治疗效果显著的病友现身说法,帮助病人对COPD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长期治疗形成正确认识;动员病人家属对患者予以更多更细致的关心、支持,使其获得更有力的情感和信息支持,缓解或消除紧张、恐惧情绪,促进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1.3 研究方法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改变;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制定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焦虑状态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采用卡方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随访观察发现,出院后2组患者疾病认知、遵医用药、戒烟、家庭氧疗、呼吸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指标较入院前有显著改善(P<0.01),除戒烟外,其他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n(%)]
2.2 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见表2。
表2 2组心理干预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2组心理干预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s)
注:与入院前评分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评分比较,#P<0.05
干预组(n=65) 对照组(n=65)组别 入院前评分 干预后评分 入院前评分 干预后评分抑郁 1.96±0.65 1.60±0.42*# 1.95±0.73 1.80±0.60焦虑 1.88±0.55 1.47±0.45*# 1.87±0.43 1.71±0.52恐惧 1.71±0.39 1.38±0.34* 1.72±0.36 1.43±0.29*人际关系敏感 1.83±0.36 1.57±0.35*# 1.84±0.54 1.75±0.46
在医疗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同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病人群体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在相当程度上涉及到病人的精神心理障碍及和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即依从性问题。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COPD患者,解决患者由于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展,疾病引起的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也会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于患者躯体原发疾病的康复、转归均存在严重影响。COPD是一种身心疾病,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调适其身心状态,进而对其治疗依从性形成正向影响[2-3]。
从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接受持续的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来看,护理人员在开展疾病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告知或提醒患者当前的焦虑心理与原发疾病的相互关系,并从医患沟通、病友交流、亲属鼓励等多层次的社会支持渠道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心理安慰,对于缓解、消除患者在长期疾病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明显效果[4]。研究结果提示,2组患者在未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情况下,SCL-90量表评分均得到一定改善,其中干预组的抑郁、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四项的评分较心理护理前改善幅度显著(P<0.05),焦虑情绪的减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实质上一种伴随症状,通过原发疾病的好转和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可逐步改善。同时,恰当的支持性心理护理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以及主客观上索取、利用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资源的能力,对治疗依从性形成正向的影响,促进疾病的恢复和转归。
总之,规范与加强对COP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临床评估,提供科学的支持性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全面康复。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 刘燕,任辉,陈丽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3):208-210.
[3] 李素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118-119.
[4] 卿泉,谢桂珍,蒋振华.影响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76-2178.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56
1672-2779(2012)-08-0087-02
201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