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杨 俞嘉佳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手段。根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带动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动,改变就业结构,进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严重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就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在逐年加大,所创产值在大幅度增长。相对应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逐年降低,产值增长并不十分明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处于较稳定状态。这种变化是符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的。
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内部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农业基础仍显落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这期间有政策调整的原因,内部结构得到了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4.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2.6%。[1]这些变化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更是加大了高校招生的力度,高校毕业生也随之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地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00万人。目前高校毕业生待业率约在15%左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待业水平。由于毕业和待业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很多,如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直接导致用人岗位缩减,岗位供给不足,进校招聘的企业明显减少。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扩招的影响;但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
高等教育改革滞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成效不太明显,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许多大学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个别专业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另外,我国高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质性效果不是很明显。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从全球产业链环境来看,在整条产业链“6+1”的模式里,“1”是制造,“6”就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这6大软环节,在“6+1”的模式中,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而不是“1”。生产制造环节没有必要雇用大学生,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产业链里面6大软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以“1”为主而不是一个以“6”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造成了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高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根本原因[2]。下面一项来源于《四川日报》关于四川省的调查显示工科专业或行业性强的应用型专业受市场欢迎可以发过来佐证这个观点。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面向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迅速发展,工程技术类和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受到市场欢迎。从近5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主要是行业性强的工程类专业或应用性强的现代新兴专业,如信息对抗技术、飞行技术、油气储运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麦可思—盖洛普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社会需求量最大的10个专业(毕业半年后)”中,除临床医学、英语专业,其余都是工科类、管理类专业。而“薪资平均值最高的10个专业(毕业半年后)”中,除金融学外,其余都是工科类专业,其中月薪资平均值最高的3226元,最低的2582元。
早在17世纪末威廉·配第就发现不同产业间具有收入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变化。他指出从事制造业比从事农业,进而从事商业比从事制造业得到更多的收入。所以劳动力的转移轨迹是从农业到制造业进而到商业。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划分出三大产业,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呈阶梯式转移。人们将配第和克拉克提出的理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部分行业,第一产业的比例极低,这也说明大学生的就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作需要的能力相关。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就是建立在产业升级和技术结构不断变化基础上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线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这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提高[3]。
1.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性
产业结构决定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原因在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需求量高于不发达地区。地区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支撑,因此不同地区需要的人力资本的专业结构不同。在发达地区,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高,对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单一,产业发展水平低和服务业滞后,对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都处于劣势。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量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量小。
2.产业结构水平决定大学生就业的需求量
人力资本属于产业结构的供给要素。产业结构所处的每一水平对人力资本的需求量是不同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人力资本的多样性要求和需求量就越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和教育医疗等公益性的特殊权益部门,以克服“瓶颈”制约。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吸收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4]。
3.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技能提出新要求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这种技术结构的高移对大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企业提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系的要求才能让企业释放出就业需求。
4.大学生的供给结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换
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供给。高等教育就是输送人才的基地,为产业升级培养既有知识技术又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真正适合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优化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能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保证,为第三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5]。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当今我们需要面临的挑战。
1.高校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格局改善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格局、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及产业结构等。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必然会产生失业,这是正常的结构性失业,与大学是否扩招没有关系。相反只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制定扩招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不存在就业问题,而且会带动我国的产业升级。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培养是有一定滞后性的。因此,人力资源结构应超前调整,才能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是由产业结构变动向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再去扩招和培养。否则会形成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才空白点,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遇到障碍甚至停滞。另外在大学第四学期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并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2.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知结果或者预先决定通往结果的最快的捷径。所以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符合市场的需求,具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求的就业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认清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注意扬长避短。
3.国家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间的关联性是双向的,第一产业是基础,第二三产业必须于第一产业相适应。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中西部地区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岗位给毕业生,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首选去东部沿海地区或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去中西部的人数比较少,人才资源的流动不畅通。这就造成东部地区劳动力过剩,供大于求,而中西部人才不足,一些岗位缺乏人才。国家应加大力度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吸引更多人才,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就业的地区性不平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缺少信息化平台。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就业平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此外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政府应给予政治、经济、法律上的更多的支持。大部分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都是新产品或者新技术的创业,有效的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大学生的知识技术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还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我国正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就业结构的改变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生,唯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才能在经济社会变革、发展中就业创业、有所作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李田香.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4).
[3]王述英.西方第三产业理论演变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3,(5):85-88.
[4]刘淑兰.解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11):251-252.
[5]巩博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