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剑
印度的腐败,“猛于恐怖主义”,并成为“治理赤字”。
这是该国去年的一份网络调查的结果。调查问道:“腐败或恐怖主义,哪个是印度更急需应对的问题?”超过90%的受访者选择了前者。与此同时,14名知名人士在致国家首脑的联名公开信中直言,腐败作为印度的“治理赤字”,正侵蚀着国家的肌体,印度必须以“紧迫感、决心和战时体制应对这种病症”。
然而,一年来,当局并未表现出“紧迫感、决心”,也没有通过“战时体制”去打一场“最大的战斗”以“应对这种病症”。国际透明组织发布的清廉指数报告显示,2011年,印度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95名,比2010年下滑8名。印度“亚洲论坛”因而说,“腐败损害了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而且使我们失去了外国的尊重和很多机会。”《今日印度》社论更是说,近些年,“有一个单词统治了这个国家的词汇表,那就是‘腐败。”
确实,这一腐败“病症”并未得到遏制,仍然蔓延、泛滥。这样,民众的怒火,终于被点燃,甚至延烧到了总理辛格身上。
哑然失笑的“治腐方子”
最新的一件引起印度民众愤怒的是“煤炭门”。8月17日,印度审计署发布报告揭露,地方政府从2004年开始,不经标准的招投标程序,将煤矿以低价出卖给私人企业。审计估计,贱卖煤矿给国库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30亿美元。
今年整个8月,辛格总理焦头烂额,疲于应付。这位曾被民众称为“清廉先生”且坚持“清者自清”的总理,如今,面对国内四处泛滥的腐败,除了亲上“火线”回应责难、反驳怀疑外,似乎也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媒体称,2004年正是辛格首任总理任期并兼管煤炭事务时期。审计署宣称,将进一步调查贱卖煤矿操作中是否有个人受贿或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
确实,民众的怒火已然烧到了辛格身上,并蔓延到了执政的国大党。8月26日,愤怒的民众在总理官邸前对政府贱卖国家资源的行径进行了抗议,并要求辛格引咎辞职。更要命的是,议会从8月21日开始就已陷入瘫痪。反对党人民党抓住腐败丑闻紧追不放,猛烈攻击。只要议会一开会,反对党议员们就高举标语,大喊反对国大党和辛格总理的口号,使议会无法正常运作。人民党宣称,他们将维持议会的“停摆”状态,直到辛格下台。
这样,辛格便不得不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在议会发表的辩护演说,声称政府未做错任何事,备受指责的私人公司经营煤炭模式从1993年开始就已存在,还说政府试图推行公开招标的煤炭许可证发放方式,但受到地方邦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辛格还说,这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邦,正是反对党执政的地区。
但人民党也依然被拖落水下。虽然人民党与国大党在谁应承担更多责任这一问题上互相指责,示威的民众却毫不客气地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立场。
去年在反腐抗议浪潮中声名远播的反腐斗士安纳·哈萨雷就表示,(国大党主导下的)议会和人民党对目前一系列腐败案,都难辞其责。“议会与人民党狼狈为奸,掠夺了原本属于民众的福祉。”反腐人士在示威人群中这样声讨。而且,8月26日示威活动的目标,不仅有总理官邸,还有人民党主席加德卡里的寓所。
有人说,民众已经对印度的政党失去了信任。也缘于此,当哈萨雷近日宣称要成立新政党替代腐败的执政党时,民众对他的“拥戴”立马“降温”,示威民众称,不从根本上清除滋生腐败的温床,新的政党也只是改了名的国大党而已。
然而,令人哑然失笑的是,为平息民众的愤怒,辛格政府居然开出一个“治腐方子”。总理首席秘书查特吉匆匆忙忙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诚信准则”,要求公务员遵守“三不”要求:不寻求额外帮助、不支持不合法的决策、不利用职务之便谋私。
如果靠提出一个“诚信准则”就能遏制腐败,也太高估官员的自律意识了。一个事实是,印度对腐败的惩罚机制十分疲弱,被挖出的巨贪少有受到严惩的,许多人还能异地为官。这也难怪官员踊跃“前腐后继”,且使印度的公务员成为最受人羡慕的职业,目前,每个职位的平均招考比例高达1000∶1。
“适度偷点论”的土壤
今年8月9日,印度北方邦住宅与建设部长亚达夫在一次官员集会上公开宣称:“只要全身心努力工作,官员适度‘偷一点儿,只要别太过分,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样的言论确实骇人听闻,无论在哪个国家,哪怕是最专制最腐败的国家,腐败——至少在口头上,都是被视为国之“敌人”。更令人吃惊的是,这名部长在遭受猛烈抨击后,在不情不愿地收回自己的言论时,还说那天无论如何不应该让记者在场,言下之意是,官员不是不可以腐败,而是腐败了不要说,说了不要让媒体知道。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明目张胆,是空前的。因此,印度国内舆论谴责称,这样的言论就像是政府的政策,这种论调相当于“政府颁发了盗窃公共资金的许可证”。
然而,政府官员公开宣称“适度偷点论”,在印度其实并不突兀。这是缘于印度社会中长久存在着腐败的深厚土壤。《纽约时报》说,面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的民众,印度能否拿出政治姿态,“修复其锈迹斑斑的民主齿轮”?
印度学者克拉查尔表示,印度的民主可以运用司法权力让腐败的政客和官员继续掌权。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在腐败方面简直是在竞争。比如在卡纳塔克邦,在任何行政管理部门只付规定的费用是办不成事的,除非给经办人手上“抹油”。这就是在民主的印度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的普遍现象。他还说,在印度,如果不给前辈施加恩惠,没有哪个人能够进入政坛,没有哪个政党可以闪亮登场。
在這样的环境里,政府官员宣称“适度偷点可以接受”,确实毫不奇怪。
腐败的“金字塔型”
有媒体称,印度的腐败已影响到生活的每一层面。事实上,在印度,腐败确实几乎是作为生活方式存在着。
美国非盈利机构追踪国际总裁、反腐专家亚历桑德拉·瑞吉曾将印度的腐败模式形容为“金字塔型”——“其主体是在基层易手的大量小额钱款”。
透明国际的观点与瑞吉相似,他们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印度的警察、法院、土地管理、市政服务、公立医院、农业小额贷款等公共服务部门,存在大量腐败问题。
英国人爱德华·卢斯就介绍了印度一名妇女怎样争取一张“低于贫困线”卡的怪状。拥有这张卡,她才能得到补助的谷物、煤油和糖这些她的家庭本来有资格获得的东西,然而,调查显示,多达40%的拥有该卡的人并不贫困,他们基本都靠行贿手段得到。这样,接近一半的补助物品便被“偷盗”了,真正需要的人则不得不去行贿以获得此卡。“如果我不贿赂他们,他们连申请表都不给我。”这名妇女说。
一项调查显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印度民众为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每年要支出1.95亿美元用于行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不久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印度某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参访者曾向公立医院行贿,而在小城镇的医院中,这个比例上升到近90%。”
同时,腐败不仅在政治上,在经济上也已对印度造成了巨大损失。美国非盈利机构全球财政健全发布报告称,1948年至2008年间,印度因逃税漏税、行贿受贿、收受回扣和犯罪等行为流向国外的非法资金高达4620亿美元,约为目前印度外债的两倍,这样的“黑钱”还在以每年11.5%的增长幅度加速外流。
英国广播公司最近也报道,调查显示印度官方的腐败数额已高达数十亿美元,且已威胁至国内的经济增长。显然,腐败已是印度前进路上的一块巨大“绊脚石”。这样的景况,确实成了印度国民的无言之痛。